高级搜索
相关搜索: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查看更多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02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02

SKU编号: FS9101696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欢迎转载 功德无量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02

主讲法师:因法师

201408上海斋戒版

好,我们接着看到讲义的第二面。

我们接着看到呢第二个邪见心”。邪见呢,就说他对这种之因果的认识是错误的,称为邪见心。就像有的人说,这个鸡鸭鱼肉啊是人间的一道菜,反正是上帝赐给人家吃的,那么这样子而吃,这个就是邪见心。或者像印度的婆罗门他们说啊,这个妇女就像树上的水果,水果熟了就是要摘下来吃,所以他在造邪淫的时候,他没有惭愧心。那么或者呢有的外道,他祭祀的时候,拿这个众生来祭祀,那他认为这样祭祀是好的,众生的祭祀是好的,上天会赐福,那这个也都是邪见心。那邪见心来造业的话,造这个即使破轻戒,他所结下的这个罪那么也是重的。好,那这是第二个邪见心。

第三个呢“不信心”。不信心包括两个:第一个“不信圣教”,第二个“不信因果”。这个圣教呢,主要指的是佛陀的这个戒律,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就说他认为啊这个不是佛制的。就像有的人他说啊,比如说我们出家众有说这个比丘尼看到比丘,要行八敬法,对这种尊敬的仪式。那么有的人会说这个不是佛陀制的,以致后来的人那,以致后面的人他轻视女众,所以才制定这个戒。那这个叫做“不信圣教”,不信佛陀所说的这个教法。或者有的人他说,佛陀那个时候啊的佛陀那个时候的戒律到现在啊已经不适用了,因为印度有印度的风俗民情,还有那是三千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已经不适用了。那这个才叫做“不信心”。同样的,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好了,有人说持午这件事,这个是那个时佛陀为什么会制戒呢?因为有一次迦留陀夷啊他去外面托钵,晚上去外面托钵。去外面托钵的时候因为迦留陀夷尊者他老人家脸长得特别黑,然后托钵的时候一个怀孕的妇女出来开门,怀孕妇女出来开门的时候,刚好天空一个闪电、打雷,然后闪电照在迦留陀夷的脸上,然后这个他脸黑的,然后一照闪电,这个妇女以为是鬼啊,吓了一大跳,那惊骇过度,结果就流产了。那惊骇过度结果就流产了,所以说就集合这比丘僧说:从今天开始不能够这个过中午去外面托钵,所以制定了过午不食这条戒。那事实上,佛陀制这条戒只是借题发挥了,只是这条戒本来就对修行很重要,那因此呢佛陀在假借迦留陀夷这个因缘,而制定不非时食戒。那有的人就会以为说,所以呀现在我们这个时候shu3:56下午吃饭那又不会吓到别人,也不会障碍别人,所以呢不需要再受这个非时食戒。或者乃至这个吃素,有的人认为吃素啊不是佛陀制的,那么等等等等,这个叫不信圣教。

不信圣教的话这个也是一样,破轻戒,得罪重。所以我们那要把我们这个世智辩聪的心,给收拾起来。你要是持守不了,不要在这个地方想说: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所以我怎么怎么的。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聪明的样子,但等到果报现前的时候,你会很痛苦。过二天我早课会带各位观修三恶道的果报,如果这种世智辩聪的心啊来面对这个佛陀的圣教,结果就是到那个地方去了。哦第一个不信圣教。第二个呢“不信果报”,不相信这个果报啊。佛陀说这个犯戒的果报你不相信。比如佛陀说犯一个小罪,那结果呢就是要堕落到地狱当中比如说这个九百万年这么长的时间。那你想:哪有那么严重,我不过是杀一只蚂蚁,犯了个小罪,怎么就会堕到地狱里面几百万年的果报呢?不会吧?就不相信不相信佛陀所说的果报,那这个是不信心。

再第四个“疑惑心”。包括第一个“怀疑圣教”。这个“疑惑心”跟“不信心”的差别在于说呢,他信是信一点,但也不全信,这个叫疑惑心。一般来讲,“不信心”是属于外道会比较有的,但是呢“疑惑心”我们佛教徒也会有的。如果你对佛陀的教法没有深入去思维或者去实践的话,多少都会带有疑惑心,或者怀疑圣教,怀疑可能不是佛说的吧?然后我要考查考查才好——疑惑圣教;或者疑惑这个果报,这个怀疑不一定那会有这个果报,可能不会这么严重吧?或者怀疑说这个事情可能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吧。有这种侥幸的心态,这个都称之为“疑惑心”。那这些心来破轻戒的话,得到这个罪是重的。

好,那接着呢看到下一页,第三页。

相反的呢“制重业轻”。就说啊就制教罪来说,他犯的是重罪,但是呢他有可能所结下的业啊这个业道罪啊是轻的。就是“以轻心破重戒,得罪轻。”假设说他今天啊犯了这个重戒,犯重戒之后呢,他有底这四种的心,他这个所结的罪还是轻的:

第一呢“有惭心”,就是有惭愧心。就我刚才强调的,不管你犯轻戒、犯重戒都一样,要有惭愧心,而且要天天忏悔。为什么我们要天天拜八十八佛忏悔业障?就是在这个婆婆世界,我们在这个世间上,很难说完完全全清净,所以要不断地忏悔。那忏悔之后虽然还是会犯,但是还是要忏悔。就像什么呢?你说你洗完澡之后身体还是会脏,那难道你就不洗澡吗?当然不是啊。洗完澡之后身体会脏,但是还是要洗。好,那当然慢慢忏悔久了,业也就轻了。不像洗澡啊,洗澡天天洗,还是天天一样脏,但是你不断忏悔之后,你的业就慢慢轻了。所以第一个要有“惭愧心”。

第二个呢“无邪见心”,这个时候所谓无邪见心就是你对因果要有正确的认识。那因果正确的认识当然就戒律来说,你要学戒。每一条戒开遮持犯你要清楚,不要说我今天是因为好心所以呢我犯了杀戒,那么这个时候就没事,这个是邪见。像有的人就像刚同学问我啊:“如果说我们今天看到很多只蚂蚁,比如说一条蛇,然后它可能会吃掉很多众生,那我就把这条蛇给杀死了。我是以为了救其他人的心,然后把这条蛇杀死了,那这样子是不是就没事?”但事实上,固然就菩萨戒来说,菩萨戒杀盗淫妄是有开缘的没有错,但菩萨戒杀盗淫妄开缘的至少都是资粮位、乃至加行位,甚至有的高标准说要到见道位,登地菩萨才能开缘。但比较低标准来说,最起码是资粮位以上的菩萨,才有这能力开缘。大乘资粮位就是十信位叫资粮位了哦,加行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加行位,就是这些这些都是大菩萨才能够开缘。那如果我们也不是大菩萨,那我们在做的时候,我们觉得我这样做是在利益众生,那这个时候有可能就会变成一种邪见心。事实上内心是跟烦恼相应的,那本身没有这个程度去做,但却做了,那这个就是一种邪见心。那在做的时候你还没有惭愧,而且认为是对的、是应该的。好认为我这个时候是在跟菩提心相应,这就不对了。所以这个是第二个“无邪见心”。

第三个呢“有信心”。信心包括对于圣教的信心,对于果报的信心这二种的信心。那圣教就是对于佛陀这个制定的戒法的信心。在律典里面说,佛陀制定一条戒,比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佛陀制定一条戒,都是观察无量无边的众生、无量无边解脱的因缘,所以才制定这条戒。所以为什么说经典里面说“经通五人,律唯佛制”,这个律典啊只有佛陀才能够制定,就像古代国王才能够颁布法令一样,因为这个缘起法太深了,乃至等觉菩萨都有看不清的时候。而这个戒律就是在说明缘起法的这个事情那,所以呢缘起法只有佛陀完全看得清楚,所以必定只有佛陀才能制定这个戒律。好,所以这个佛陀制定戒律,是观察无量无边众生得度的因缘,无量无边众生无量得度因缘之后,才制定的这个戒法。那我们刚讲比如说像那个不非时食戒啊,这个佛陀假借迦留陀夷的那个因缘,佛陀假借迦留陀夷那个晚上托钵啊,然后吓到妇人使妇人流产那等等的因缘,来制这个不非时食戒,事实上他这个就只是一个借题发挥啦。事实上,佛陀观察众生无量无边得度的因缘,就是应该要制定不非时食戒,应该这么制。但是佛陀也不能够无缘无故制戒啊,所以他就假借迦留陀夷的这个因缘,来制这条戒。那所以你要相信佛陀的这个大智慧圆满的大智慧。相信佛陀的这个大智慧,有了戒法虽然你不了解佛陀为什么这么制,但是你去做,你就知道了。就像我们这个受八关斋戒,你要是没有受过八关斋戒清凉的人,会觉得这些人好奇怪哦,晚上不吃饭,然后又不能唱歌跳舞,看起来好像很奇怪的样子。但是当你去真正去持守八关斋戒,也得到法喜、得到清凉的时候,就知道:哦,原来大智慧的佛陀制定八关斋戒真的是对的,真的是有需要的。所以很多戒法,可能五戒还好哦,像八关斋戒,或者我们出家众的戒法,佛陀为什么制定这条戒,有时以我们凡夫的智慧,你去分析不见得分析的出来,你先去做。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古德说你刚开始持戒,呆板一点没关系。有点那个没有那么不要说我一开始持戒啊就圆融自在,没这回事啊。一开始持戒就所谓的圆融自在,到后来都没有谱了。刚开始持戒的时候就是呆板一点,有点生硬一点。那么呆板一点等到以后慢慢持戒持久了,你就会知道哦原来佛陀制这条戒都是有道理的,所以叫相信圣教。先刚开始有的事你可以用道理去推,有的道理没办法推,你就先仰信,先去做做看就知道了。

第二个呢“信果报”,相信这个善恶因缘果报的道理。那相信果报的道理怎么去相信呢?可以多去观察经论里面所说因果的道理,多去思维观察。像《地藏经》里面讲三恶道的果报,什么样的因会感招到地狱的果报,或者畜生、饿鬼的果报;这样的经典啊你多去看。或者《十善业道经》,讲十善业的这个因缘果报,这些经典你去看,你多去看多去体会的话,慢慢地,你对因缘果报的道理就会相信。好,这是第二个信这个果报。当然我们也可以假借这个《广论》里面的这个善巧,广论里面善巧它告诉我们去思维业的这个总相,从四点来思维:第一个、业果决定;第二个、业增长广大;第三个、业不作不得;第四个、业作已不失。

第一个业果决定就是说,造善因绝对会得到快乐的果报,造恶因绝对得到痛苦的果报,这个是丝毫不爽的。那有人会说: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很多人他走旁门左道啊,走邪路啊,然后造很多恶业啊,然后他也大富大贵啊,那你怎么说呢?

事实上,他今天会大富大贵,是因为他过去生栽培了富贵的因,所以他今生大富大贵。如果说各位想一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说他因为走旁门左道而大富大贵的话,很多的人都走旁门左道,应该所有走旁门左道的人都大富大贵了,因为你认为旁门左道是大富大贵的因嘛对不对,那这样社会上多少人走旁门左道啊,但是真的大富大贵的,也就那么几个。所以就是说旁门左道,不是大富大贵的因,他今天大富大贵,是因为他过去有栽培过这个福报。反而呢他今生走旁门左道,这个又同时在造下了一个不好的因,未来啊痛苦果报就等着他了。所以我们要相信因果丝毫不爽,绝对不会有侥幸的,善因得快乐的果报,恶因得痛苦的果报,绝对不会有侥幸的。就像我上堂课举的例子,人再多,也不会有侥幸。第一个。

第二个呢,业的道理。业果是增长广大。增长广大就是说什么呢,你今天看起来好像造一个小小的业因,但是未来得果报的时候却是很广大的果报。比如说你今天可能只是这个杀蚂蚁的果报,看起来好像不怎么样,但是未来果报可能是很长远很长远地狱的果报。在经论里面举个譬喻:就像什么呢?你吃一小颗的毒药,不需要多,一小颗的剧毒吞进去,吞进去之后它马上会扩散,扩撒到全身,那那个影响是全面性的。因果也是一样,善恶业都是一样,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因,那果报可能是很大的。所以业是会增长广大的。比如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很辛苦的受八关斋戒,你感觉好像这一个礼拜下来,好像没什么特别很明显的改变。但你要知道,你受这个七天的八关斋戒,在你的阿赖耶识里面所种下的种子,当未来开花结果的时候,那是非常殊胜的果报。

就像佛陀成道的时候,这个魔王要来干扰他。那佛陀就观察,是魔王的福报大呢,还是我的福报大。因为福报大的人,别人动不了他。福报小的人,想要障碍福报大的人,是没办法的。他观察魔王为什么做魔王呢?就因为他过去办了一次无遮大会,布施给这个所有的众生,所以他有这个福报今生做魔王。那佛陀再观察自己呢,他想啊他观察神通力观察,无量劫的生命当中,为了无量的众生,舍无量的头目脑髓,累积广大的福报。他就知道,他自己的福报太大了,魔王绝对动不了,果然没错。

好,你看魔王就只是办了一次无遮大会而已,他未来的果报就成六欲天,他化自在天的魔王。而无遮大会的果报,是远远比不上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不要说八关斋戒了连五戒都比不上。过去各位要是有听我讲《宗体篇》就知道了,或者你还没听过没关系,那个书啊上次斋戒会《宗体篇》那个讲记我们编的书放在外面,各位可以去请,像我刚才讲化教啊制教啊里面讲的很清楚。哦五戒就远远超过无遮大会,那何况是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了,更是远远超过五戒。那果报我们是不知道,那只有佛陀的圣言量告诉我们确实如此。所以业是会增长广大的。

第三个呢,业是不作不得。这第三个原理。你先想得到快乐的因,哦快乐的果报,那你却不好好用功修行佛法,那这是不可能的。有的人那他很想解脱,觉得生命很烦恼,那告诉好好用功,他却提不起劲来。他提不起劲但是又觉得生命很苦恼,那这个实在是佛来都没办法了。你如果觉得生命很苦恼,我们要知道“业不作不得”,你就要去栽培解脱的因。好,所以第三个也不作不得。

第四个呢,业作已不失。如果你做了,善恶业都是一样。比如说我刚讲的善业,你今天在这个地方持一个礼拜的八关斋戒,然后又做广大的回向,这个回向无上菩提。那这个果报到什么时候结束?到无上菩提的时候才结束,这个时候转识成智,全部变的清净无漏的,这是“业作已不失”。恶业也是一样啊,“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就像我们刚讲那个释迦族为什么全部被灭?因为久远劫以前,他们曾经共同这个吃掉一条大鱼,那经过久远劫来没有报,但是呢终有一天报,这叫“业作已不失”啊。就像那悟达国师他长着面疮对不对,这是汉朝这个晁错的那个公案,从这个西汉开始,中间经过千百年到唐朝,悟达国师那个时代中唐那个时候,经过这个这么长的时间,他都等着,等着这个机会。但是呢悟达国师前面几世啊世代为高僧,所以动不了他。只是有一次皇帝跟悟达国师顶礼的时候,悟达国师就起骄慢的心。起骄慢的心的时候,这个时候这个人面疮就进来了,果报就进来了。所以这个业作已不失。所以像昨天还有个居士跟我说,说一个年轻的男众,36岁而已,就是被附身之后,最近就死掉了。一个年纪很轻的年轻人那。所以就是说这个果报啊,它终究会兑现的。所以为什么一再地告诉大家要好好拜八十八佛,甚至放蒙山,拜忏悔业障,多积功累德的这些的,就是因为业作已不失啊,过去所造的恶业,你不去把它净化的话,它终究现前。当现前的时候你都没有准备,那就很痛苦了。

好,所以我们从这个《广论》所说的“业果决定”、“业增长广大”、“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这四点来观察不断地观察;或者配合《地藏经》、《十善业道经》、《百喻经》、《百业经》等等的经典去观察;或者是《了凡四训》也好,或是《安士全书》也好,多去看这类的书。各位初学佛的时候,不要说一开始初学佛,我就去看楞严,看法华,看中观论,不要一下子这么高。刚初学佛的时候,多看这类因果的教育的书籍。当然要正确的因果哦,像那个《三世因果经》现在也很流行啊,但那个不是佛经那,那个有的观念是错误的。那要看正确的,我刚讲的正确像《安士全书》这些正确因果的经论多去看,慢慢看多了,你对因缘果报的道理就能够越来越深信。这是“信果报”。这样话呢,破重戒得罪轻。

在第四个就是“无疑惑心”。就是不疑惑圣教,不怀疑果报。不但相信,而且完全不疑惑。这个就要多熏习。好,这个地方就甲一、明起业之源,我们介绍完了。

 

接着我们看到甲二、约三性示相

 

三性就是善心、不善心跟无记心这三种心,来显示这个造业的相状,犯戒的这个相状。就说我们犯戒的时候,有时候不见得是恶念、不善心,不见得。有时候可能是善心,但结果犯戒了,或者无记心犯戒,也都有可能。

我们看第一个这种善心犯戒的情况:

乙一、善心

资持云“初善心者,虽非粗恶,然是无知。结业乃轻,违制无别。”

善心的话就说虽非粗恶,这个粗恶指的是不善心。烦恼的贪那、瞋那,不是那种贪嗔的烦恼。“然是无知”,无知就是说他在造业的时候是愚痴相应的,然后再加上一点的善心,这个叫无知。就像我们刚讲的,他这个看到一条蛇在吃其他的众生,他结果就把这条蛇给杀死了。他认为这样子的就可以帮助其他众生不会死掉,以一个众生的生命,换很多众生的生命,我认为这样子是对的、是好的。好,当然我刚讲如果是大菩萨,他智慧够,然后他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完全没有我执,完全跟菩提心相应,好那菩萨戒来说是可以开缘的,对大菩萨是可以开缘的。但我们凡夫众生智慧不够,你怎么知道你这样做一定对大家好呢?这很难说。第二个呢,你在做这个的时候,有没有个人的私欲在里面?凡夫众生的心很粗重,又看不清楚,那这时候就可能无知造业。

好这时候呢这个结业,这个结业,这个业是业道罪,这个业道罪就是我们刚讲的化教。根据这个经论的化教来说,这个业道罪来说是的。因为你是善心造业嘛,但是呢“违制无别”。违背这个戒律的制教来说,这一点是没有差别的。不会说我今天因为好心杀人,我就不犯杀生,我就没有破杀戒,没这回事。好心杀人也是杀人,一样的破杀戒一样的。好这是个总说,看底下的举例说明:

 

事钞云:“如僧祇中。知事闇于戒相,互用三宝物。随所违者,并结上罪。”

这是第一个:好心犯盗。就偷盗戒来说,像这个《摩诃僧祇律》里面它说啊(这是出家的律藏):“知事”,就是佛寺的执事啊,比如当家、知客啊,这些监院这些知事。“闇于戒相”,就他没有学戒,所以呢“互用三宝物”,这个是很容易犯的。我们后面讲到偷盗戒的时候,我们会详细的说明什么是互用三宝物。

互用三宝物,比如说这个是属于供佛的东西,你不能拿去供僧。比如说这个是供佛的香,或者供佛的钱,你不能够拿去供养僧。供养僧包括这个供养出家僧,甚至讲到更微细的包括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个也算是僧。那供养僧你说一样的供佛嘛,拿去供养观音普势至变供僧了,不行。或者呢拿去供养法宝。你想反正都是三宝嘛,然后我就把供佛的这个东西,拿去供养经典。比如这个香原本就拿来供佛的,结果呢你拿去供养经典,那这不行。虽然你是好心,也是对三宝的恭敬心,但结果还是犯偷盗,都是一样的。这个叫结业轻那,违制无别论。这个就是互用三宝物的这个情况。

所以在这个寺院里面的东西,不要随便去动。甚至呢就什么执事给你的东西,也不要随便拿。因为你也不知道这位执事法师啊,他到底有没有很认真的学戒你也不知道。有可能他给的东西,他犯偷盗,你也犯偷盗。那么以后受果报时,两个人都在一起同时受报。那到时候谁怨谁呢?是不是。好那这个“好心犯盗”的这个事情,我们到偷盗戒再详细说明。

 

第二个呢慈心犯杀:或见他厌生,与其死具。看俗杀生,教令早与,勿使苦恼。此并慈心造罪,而前境违重。

这地方举两个例子:

见他厌生,与其死具”,比如说有的人他得了肿瘤,然后他心中又没有法的力量来支持他,他很痛苦。身也痛苦,那么心也是很痛苦,很彷徨、很恐惧,因此厌生想自杀。那这个时候你慈悲心啊,想“哎呀他与其活得这么痛苦,还不如死了算了。”所以呢你就很慈悲的给他安乐死,包括小猫小狗都算在内,你就很慈悲的让他安乐死。虽然说你心是慈悲的,但是呢就不杀生这条戒来说,一样犯了。不会说因为你是好心而不结罪,一样结罪。好,这个叫见他厌生,与其死具。好这是第一个情况。

所以我们佛教徒啊,如果说你是已经受戒的佛教徒,你是不能够给人家安乐死的,不可以的。因为每个众生都有他各自的果报。但是呢你如果希望他早一点解脱,你求观音菩萨、求阿弥陀佛早点带他走,可以的。因为佛菩萨那个佛菩萨把他带走,然后让他这个痛苦的生命提早结束,那这是佛菩萨用他的威德力、神通力的加持,让他这个重罪轻受,重报轻受。什么意思呢?因为他本来比如要拖个三年才死,这是他过去的果报罪业的果报,但是因为我们虔诚恭敬地求,或者他本人虔诚恭敬地求,就感应到佛力的加持。感应佛力得加持,结果他原本三年受苦的重罪,转成可能三个礼拜就提早往生。那这个是这个表相上看起来好像是他提早死,但事实上从本质上来说,是重报轻受。那这样子的话,是可以的。那而且这个事情只有佛菩萨才能做,我们哪有这个神通,让他重报轻受啊,不可能。所以你看到众生很痛苦,那么你可以告诉他念佛速求往生,可以。但是呢不能够就说不能够啊给他安乐死,不可以的。

但我们讲另外一种情况啊:比如你说助念的时候,你说这个人已经快死了,快死的时候你说这个管子一拔出来,他就会死掉。那插着他还能继续活,这个是属于比较不正常的情况。那你不能说这个管子一直插着啊,一边插着一边助念也不行那。这个时候如果把管子拔出来,让他自己自然地死亡,你没有杀他啊,让他自己自然地死亡,那这样子是可以的。好这是第一个“见他厌生,与其死具”。

第二个呢,看俗杀生,然后教令杀者点让它死,不要让它苦恼。譬如说你看到一个人在凌虐一个小动物,你说:“哎呀你这样凌虐它不好啊,你一刀解决了它吧,让它痛快一点。”你这样虽然也是慈悲心没有错,但是就这个制教来说,一样的犯这个杀罪。假设说他听你的话,一刀把它结束了生命,那这样你还是犯杀罪。虽然你是慈悲心没有错,但犯杀罪。当然最后就业道罪来说,这个就化教来说的业道罪来说,因为你心是跟善心相应的,就业道罪来说你的业比较轻,不见得会因此堕地狱不见得。但是呢就制教罪来说,还是一样的犯这个杀罪业,一样的。这都是慈心造罪,而前境违重。约着这个眼前的境界,违背制教来说,是属于重罪的。好这是属于杀戒的例子。

 

第三个呢示犯所以:不以无知便开不犯,由是可学皆结根本。   

能说无知,我就开缘不犯。或者我是善念,就开缘不犯,不可以这么说。世间法律也不是这样子,世间一切法律你不能说我不知道,杀了人之后是要被判刑的,我不知道啊,那也是不行的。这是这世间共同的理法。那我们来举个譬喻,比如说你说你在黑暗中走路,都没有电灯走路,地下有个坑,踩下去那腿摔断了。你不能说:唉我不知道地下有个坑啊,所以腿摔断是不应该的。没这个道理吧,对不对。谁让你不拿手电筒。你应该拿手电筒,把路照清楚然后再来走路。所以各位从对面走过来要拿手电筒,不要走很暗的,注意安全。好,那你不能说我不拿手电筒就脚摔坏了,然后这不应该的。那这个道理跟谁说呢,不可能的。那佛陀所制的戒律,尤其在家戒律,属于性罪的部分就是这样子的,就算你本身没有受戒的话,你犯这个过失,一样有因果。比如杀生,你不受戒,一样结三恶道的果报,一样的。好所以这个叫性罪。好所以这个戒律本身你受了戒之后,必须要学习。你不学戒,然后呢你犯了戒,你说:“佛陀啊我不知道啊,我刚受戒我还没有学,我不知道。”这不行那,这还是要去学。倘若不学然后犯戒,还是一样还是要结罪的。为什么?“由是可学”。可学就是说你受戒之后,你本来就应该要学的,它是可学习的,应该学习的,所以呢皆结这根本的罪

 

再看到这乙二的这个不善心

资持云:“次不善心者,谓贪瞋痴三毒所起单复等分,鼓发七支故。”

所谓不善心,就是说以烦恼的心来造罪,称为不善心。包括什么呢?贪、瞋、痴,或者贪或者嗔或者痴我们举例来说:比如说杀生来说好了,他因为贪爱这只鸡的鸡肉的香味,所以而杀了这只鸡。这是因为贪而杀生;比如说一个人他杀人,他很恨对方,他把对方杀死了,这是因为瞋而来杀人;那么因为痴而来杀众生呢,就像我刚才讲的外道祭祀拿动物甚至拿人来祭祀,他认为这样杀生祭祀,可以得到天神的加被,可以得大福报,这是因为痴而来造罪。好所以贪嗔痴都是烦恼,那这是单独的贪嗔痴所起的。

所谓“单复等分”不是这样。“”,就是独的,或者贪或者瞋或者痴,单独的。“”的话,就是两个,就是你造这个业的时候,同时又有贪又有瞋,或者贪或者痴,或瞋跟痴,两个合在一起。比如说这个有个人要杀只鸡呀来吃,就这个鸡在杀的时候极力反抗,还把他的脚抓伤了,还把他手抓伤了,所以这个人在杀这个鸡的时候特别生气。好他杀这只鸡是为了贪爱它的肉而杀它,这是贪;杀的时候很生气,这是瞋。或者有的人他杀这个鸡来吃,然后他认为说鸡鸭鱼肉,人间一道菜,吃着没有过失的。或是这是上帝给我们的一道菜,没事的,这样吃下去就是这样杀的话,就是贪还有痴相应。好这个叫“复”,就是有两种的烦恼共同集合而成的称为“复”。

“等分”呢就是他三个都具足。比如说他贪爱这只鸡的肉而杀它,这是贪;杀的时候鸡反抗,他很生气,就带着瞋心;痴心,在做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无所谓,反正这个也不是人,无所谓。这个就是痴,“等分”就是全部都具足。

所以呢由“单复等分”,而“鼓发七支故”。七支的话,就是指身口七支。身三、口四。身的杀、盗、淫;口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来鼓发这个身口七支。就是说由单复等分这种的烦恼,来鼓发身口七支,来造罪业。那这个是一个不善心的总说。

 

那接着看到第二段,事钞云:“识知戒相,或复闇学。轻慢教网,毁眦佛语。”

这个就是说明,这个“通叙”就是说犯戒的人那,他在犯这个戒的时候,为什么会以烦恼心来犯戒呢?有几种情况:

第一个,“识知戒相,或复闇学”。就说这第一段是说明,或者他有学戒,或者没有学戒,都有可能,犯戒的人。那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呢,此他的心态是“轻慢教网,毁眦佛语”。就说他不管有学戒或者没有学戒,但基本上他对戒法的态度是种轻慢的态度。这个“”指的是戒律。那“网”是说这个戒法非常广,像网一样。他对戒法的态度,是非常轻慢的态度。就像有的人说“这个持戒啊小乘啊,持戒啊都是事相上的行为啊,我今天就修行修性那,不从事相上下手。”他把心跟事分成两块,就像一个人把水跟波分成两块,我只要水我不要波意思是一样的。这种轻慢的心,而“毁眦佛语”。毁眦就是谤。为什么会毁眦佛语呢他说啊:“这佛陀所制定的戒律,都是摄受那些初学的人,我已经不是初学了。他这个戒律根本就是着相的东西,对些初学着相的人才需要”。那这个叫“毁眦佛语”。他不知道法身大士也是持戒,而且持戒更清净。所以这个通叙,犯戒人他这个的心态。

那第二段这个引示,说明这个犯戒的几种烦恼的心那:

 

如《明了论》述云:“有四种粗恶意犯罪:一者浊重贪瞋痴心;

明了论”就是《二十二明了论》,它说啊有四种粗恶的意,有四种粗恶的念头啊而来犯罪的。

那第个呢很浊重的,很粗重的贪瞋痴心。那这个是一个总说。就是他在造罪的时候,或者单或者复或者等分,这种贪嗔痴的心那么而来造罪。所谓“浊重”就是说,他在造罪的时候啊,三时无悔。在方便时、根本时、成已时三时,都没有后悔心。方便,他准备要造罪的时候,他没有后悔,没有惭愧;根本时,就在造罪的时候,也是没有惭愧、没有后悔;成已,业造完之后,也是没有惭愧、没有后悔。三时无悔,都没有惭愧,这叫浊重。就像现在世间的人那就像现在社会很多人的观念认为说,他走旁门左道,做杀盗淫妄的事情,是通向这个财富通向权贵的一条路,所以他都处心积虑地谋划怎么做杀盗淫妄的事情。做的时候内心很得意、很快乐,做完之后内心啊觉得非常满意,觉得太庆幸了我能有这个机会,能够造这种恶业,能够帮助我通向这个财富通向权力,这叫三时无悔。这样的心来造罪的话,叫浊重的贪瞋痴的心。我们后面那个《忏悔篇》会提到,要是有这种浊重的贪瞋痴的心来造业的话,未来拜忏那很难忏悔清净。所以我们刚才一再强调,即使不得已犯戒,你也必须要有殷重的惭愧心那才可以。

好,那我们今天上午先讲到这个地方好了。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校对:陈锦华

2019法義研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