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iew all
Picture of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12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12

SKU: FS9101706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12

主讲法师:因法师

201408上海斋戒版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12

 

好,阿弥陀佛,好,请坐。

好,我们再看到下面第二十页:

 

丁二、别人物

所谓这个“别人物”就是说它不是三宝物,是属于个人的物品,称之为别人物。那这当中分为三段:

戊一、掌主损失

戊二、明被贼

戊三、明盗相

戊一、掌主损失

看到这个文

戒疏云|指广||初中,妙同钞引。

      |引善见|善见论中。若守护财物,谨慎不懈,而有盗者私窃而取,或强逼取,皆望本主结者,以非护主禁之限故也。

这个“初”就是掌主损失,这个初那么这个内容同于这个钞,钞就是事钞所引的。意思说这个道理在《事钞》里面有讲过。讲过什么情况呢?就是第二个“引善见”,引《善见》的这个说法。在这个《善见论》里面它说,“守护财物,谨慎不懈”,比如说他是负责这个,这个不是佛寺,就是说他帮人家守护财物,比如说他是一个单位的库房的掌主,掌管的掌主,帮人家守护财物,而且是谨慎不懈,是很谨慎地在守护财物,该上锁、该注意的他都有做到了。“而有盗者私窃而取,或强逼取”,这个所谓的话有两个,偷偷的私窃,偷偷的“私窃而取”,偷拿这是一种情况。盗戒事实上有包括第二个“强逼取”,强盗啊,强盗这个也算偷盗的一种。这个时候“皆望本主结者,我们讲这个有主物嘛,那这个时候这个贼人是向谁来结罪呢?就是望着这个本主,就是说守护主他的老板来结罪。这个时候也就是说这个守护主他不需要负担责任。那不用,所以说为什么?“以非护主禁之限故”他已经谨慎守护了,已经谨慎守护了呢,然后别人会偷偷来偷拿,或者拿刀枪来抢,那这个就没办法了。那这个时候,就是偷盗的人要向本主来结罪,重点就是说守护的人他不需要赔。相反的,如果原本的主人跟守护的人要,要求他赔偿的话,那这个时候反而这个本主犯盗,犯了偷盗。所以这个就律上来说这样的一个情况。好,就是说他有谨慎守护,有谨慎守护之后,那就不还。但事实上有没有谨慎守护就看你自己了,看这个掌主你自己的心了。如果你没有谨慎守护,却说自己谨慎守护,然后呢这个时候跟本主说我已经谨慎守护了还被偷,那这个时候一方面又犯盗,又犯妄语。

看第三段“明幔藏”。所谓“幔藏”就是说他收藏不谨慎,没有好好守护,所以被他人所偷,就叫“幔藏”。

明慢藏|若反此者,守物须偿,以本盗人欺守护故,是须还他。若不还犯。

相反的,你帮人家守护财物,但是呢你不好好守护,乱丢,比如说有人把一个钻石交给你请你帮他保护好,结果你没有把它收藏在保险柜里把它锁好,结果呢就随便往抽屉随便一放,往抽屉随便一放结果到时候被偷走了,这个是守护主的错误,所以守护的人这个时候必须要偿还。那么为什么呢?“以本盗人欺守护故”,这个偷盗的人他欺负,就是说他偷守护人的这个东西,所以呢“是须还他”,这个“他”指的是本主,守护的人必须要照价赔偿,这叫“是须还他”。“若不还犯”,守护的人如果不还不赔偿的话,那么这个时候要犯。所以就是说你帮人家看这个东西的时候,不见了或被强盗抢走了,到底要不要还主要说你看你当初有没有很谨慎地守护,有很谨慎的守护,那这个时候可以不用还,那么就律上来讲,可以不用还,但道义上你多少赔偿一点,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就律上来说,你谨慎守护了,结果还是被偷、被抢,那么你这个时候不还,不犯偷盗;但如果你没有谨慎守护,而是幔藏,到处乱丢,结果被偷被抢,这个时候就必须要照价赔偿,如果不赔偿的话,那这样子的话就要犯偷盗的罪。佛寺东西也是一样啊,你看守佛寺的东西,你谨慎守护了,比如功德箱,你谨慎守护了,结果小偷把功德箱抱走了,或把里面的钱给偷走了,那这不是你能够控制的,你不用赔偿;假设功德箱你放那个地方也没人看守,那么锁也不锁好,甚至不上锁,那钱被人家偷走了,那你就要赔偿。所以关键你有没有好好守护,所以这个是掌主损失的情况,分这两类。

戊二、明被贼

就是你被偷或是被抢了之后,那你可不可以把它给夺回来的判定的方法。

戒疏云|总举|二被贼夺者。如钞所引,义张二位,谓现不现。结罪时,当随二主心绝已否。

“被贼夺”,被强盗、小偷所夺取的话。“如钞”,这个钞就是《行事钞》这个《行事钞》道宣律祖的另外一部著作,像《行事钞》里面所引的,依着律文来说,义理上可以分成两位,“义张二位”,就是说依着律文来说可以分成两种的差别,被贼夺可以分两种的差别。哪两种呢?“谓现不现”,现前偷跟不现前偷。现前偷,我们一般都称为抢劫;不现前偷,我们一般就是称为偷盗。所以抢劫也好,偷盗也好,都是称为“被贼夺”,都是属于偷盗,盗戒的范围。所以盗戒并不一定是偷偷地,公开抢劫也算。好,先说这种情况分这两种。那再来讲到这个结罪的时候,“当随二主心绝已否”,结罪,什么叫结罪呢?就是说你东西被人家抢走或者偷走,你可不可以把它抢回来?如果不应该抢回来,把它抢回来,那这个时候要结罪。如果你被他偷走,就义理上还可以夺回来,那这个时候就不结罪。所以所谓的结罪,就是你被他偷走、抢走,但是呢,就是说本来义理上你不应该把它抢回来,你就硬抢回来,这个时候反而你要结罪。那结罪判断的方式就随“二主”,二主的话就是财主,还有贼主。财主,就是被偷、被抢的人;贼主,就是强盗、小偷。当随二主他的心“绝”,是不是已经生起绝定想,断绝的想法。这是个总说,这样讲可能各位觉得还很抽象,我们看底下的四种的情况,别列的四种情况

第一个,

别列|若财主以绝,贼主得定,此不可夺,如律贼复夺贼。

好,这个财主已经绝,就是说你东西被偷了,你东西被偷走了,比如说你这个,不是被抢,假设你东西被偷走,偷走之后你已经生起“这东西已经被偷走,不属于我的了”这种绝断想法。然后“贼主得定”,贼主就是小偷了,小偷或者强盗,他得到的心已经绝定了,比如说某乙偷某甲的东西,那偷了之后呢,某甲心想:“啊,这东西已经不属于我了,已经被偷走了。”这个叫已绝。那某乙这个小偷他拿到东西之后,他想:“这东西已经属于我的了”。这叫“得”,得心已经绝了,那这个时候不可夺。小偷已经决定了是他的东西了,而你已经,对这东西已经生起被偷,放弃的想法的话,这时候你就算看到了,你也不能再夺回来。为什么呢?就像律上所说的“贼复夺贼”。比丘他东西被人家偷走了,他心中已经生起这个绝,可以说作舍心,想这个东西已经不是我的了,然后偷他东西的人已经生起决定是我的”的想法了,那后来呢比丘有天突然看到他的东西,这个时候就把它抢回来,那佛陀说这个比丘这样犯戒。为什么叫“贼夺贼”,第一个“贼”的话指的是这个比丘,被偷的这个比丘,第二个,“贼复夺贼”的第二个“贼”指的是这个小偷。就是说啊,“贼复夺贼”就是说你从小偷那个地方把东西抢回来这个东西,当你已经决定不是属于你的,那小偷已经决定属于他的,你再从小偷那边夺过东西来的时候,你就变成贼了。这个东西他已经认为是他的东西了,不管合理不合理,这就不说了,他已经认为是他的东西的时候,你再把它抢回来,那反而你变成贼了,这个时候不可以夺。那这个律上说,纵然你的心,你被偷走了或被抢走了,你的心还没有作舍心,还没有认为说“我这个东西已经不属于我的了”,但是当小偷心里已经生起决定想的时候,那你去把它抢回来,那这个时候,你自己去抢回来的话那这个时候“贼得夺贼”,也是不行。但是呢,只要你心中还没有作舍心,你请官府帮你从小偷那夺回来,那可以。但是你不可以自己去夺回来。所以主要是这个小偷的心已经决定占为己有的想法的时候,你就不能够自己夺。那你不能自己夺,如果说你的心已经决定作舍心了,那就完全是属于他的,那这个就不用说了。那如果你的心如果没有作舍心,还没有作舍心,你可以让官府去夺,把它夺回来,还可以。如果你自己已经作舍心了,那你就完全不能夺回来,那个是属于他的了。虽然道义上来说、因果上来说,他造恶业,但他造恶业之后所得到的东西那就是他的了,他已经生决定想了,那就是他的了。这个时候这个也是要注意的。

第二个:

二财主虽定,贼主不定,此则可夺,以缘不具故。

“财主虽定”就是说财主的心已经想“啊,我这东西失去了,已经不属于我了”,已经生起决定想了,但是“贼主不定”,小偷他偷了之后还不敢肯定这个是属于他的,因为他怕随时啊,怕那个警察来找,所以呢他的心中还没有认为“这个是他的”这个想法,那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它夺回来。为什么?因为“缘不具故”,盗业的这个偷业的因缘还不具足。主要是这个小偷的心还不决定,这个是重点。

第三个:

三财主迟疑,贼主已定,此不得夺,以缘成故,何问本主。

我们刚讲,这个财主如果不舍,不能夺。这个地方财主迟疑不定也是一样,只要小偷、强盗他的心已经决定想的时候,那这个时候就不可以把它夺回来。当然一样,你可以找官府,报警,报警请求警察帮你夺回来,可以。但是你不能自己动手去夺回来,不然变成“贼复夺贼”的情况。

四俱不定,此则收得,由心不定,业非通畅故

你没有完全作已舍的想法,那个小偷也没有完全作已得的想法,这个时候你可以把它夺回来。尤其是当面抢劫的情况,他当面抢你的东西,你当然不会说他抢我马上就作舍心,不可能吧,没那么慷慨,他抢你东西的时候,然后呢你也没有作舍心,而小偷正在抢你的时候,比如他逃跑的时候,他也不可能作已得想,一定是内心还在犹豫,还没有作已得想,这个时候你亲自把它给夺回来,可以的,因为“由心不定”,这个心主要是小偷。我们看这四句的话,主要是小偷的心定不定,小偷、强盗的心定不定。简单来说,他心已经定了,就不能夺,你可以找警察夺回,但自己不能夺;那小偷的心还没有定,那你就可以夺。这个大判就是这样子。为什么?因为“业非通畅”,“通畅”就是说还没有成就,偷盗的业还没有成就。因为他还没有这种,小偷,我们讲“偷盗具五缘成”,第五个缘就是举离本处,举离本处事实上就是说还包括他的心态已经作已得想。他还没有作已得想的时候,那这个业还没有完全成就

所以今以四句可约判之。』

好,所以一样道理,像在律上的偷盗的业很复杂,你要搞不清楚到底可不可以去把它抢回来,夺回来,当然,你要不太清楚,你可以问懂得戒律的人,但最主要的是什么呢?这个小偷的心到底有没有决定得的想法。反正不管有没有决定得,通过警察夺回来那都是可以的,那你自己去抢,你就得问问小偷你有没有作决定想。他如果没有作决定想的时候,你就可以夺回来;如果他已经决定想了,那你就找警察来。这个这样,大概这个意思。小偷问你什么叫“决定想”?呵呵……

戊三、明盗相

“明盗相”就是所盗的物品的相、相,所以盗戒的范围很广,我们这个地方就是让各位知道很多种情况都是属于偷盗所收摄的,在日常生活当中是很容易的。我们看这个文:

戒疏云「三就所盗。略举通收,情非情道,并摄尽矣。」

就所盗的这个境界来说,略举通收”,我们把它略举总摄起来,通收的总摄起来说,分为有情还有无情这两种,收摄在内。你所盗的境界可以是有情,可以是无情。这是总说。看底下:

「如明了论解云。盗义极多。且约六根起非法行,若偷六大亦犯重罪。」

像律藏的《二十二明了论》它所说盗的义理,构成盗的内涵是很广泛的,叫“盗义极多”。这个地方首先约着六起非法行,或者呢?或偷六大,也犯重罪。所以底下分别解释什么叫“偷六根、盗六大”的意思。首先就约着六根来解释。

六根|眼盗色|「如诸仙人是胷行师,有人蛇螫,作仙人书见者皆愈,然须价直。比丘被害偷看,不问损与不损,看时即犯。

像有的仙人,修仙的仙人,他是胷行师,这个“胷行”就是蛇,那么这个蛇师。什么叫蛇师呢?就是说被蛇咬了之后,专门治这个蛇毒的,专门治蛇毒的这个仙人叫胷行师。为什么叫胷行因为蛇都是腹胸贴着地而走,所以叫胷行。好,有人被毒蛇咬了一口,那这个仙人书是怎么样,看他写的这个书,可能书上画个符啊什么的,你眼睛看了就能够治病。当然那个可能古印度还有这个方术很厉害的,加持这个符咒什么,你眼睛一看,毒就能去掉,但是呢“然须价值”,要付钱,不是免费看的,不是结缘书啊,就是你要给钱才能够看的。然后比丘被害偷看”,被毒蛇咬了偷看,偷看这个仙人书啊,来治这个毒蛇的这个病,被毒蛇咬的这个问题,“不问损与不损”,书你是看一眼的话,当然这个符咒啊什么它是不会,表面上不会有所损害的,不会的。但是不管这个表面有没有损害,你“看时即犯”,你看一眼就犯了。这个就像我们现在讲的智慧财产权。这个仙人他这个东西看要付钱的,那么你看了不付钱,那这个就犯。就像现在看那个盗版的电影一样,那么本来要付钱的,但是不付钱那么把它偷盗来看,那你偷盗来看,当然电影本身也没有损失啊,片子本身不会也没有损失,但是你看了之后不付钱,这个时候就犯。或者你到电影院里面去,电影院进去要付钱,那你偷偷溜进去,你看的时候,当然电影本来不会损失啊,本身是不会损失,但是你看了之后就犯偷盗了,这叫“眼盗色”。底下解释:

以此例诸秘方要术不许人传,偷见违恼,何啻在五。所谓眼盗。下根例之。

同样这个道理,“以此例诸”,“例诸”,这个推而广之啊,一些秘方要术,这些都是有智慧财产权,“不许人传”,不许人家流通的。“偷见违恼”,那么你偷偷看,这个时候主人起烦恼的,因为它有智慧财产权的。所以呢“何啻在五”,是说仅仅,它就不只是仅仅在破坏它然后满五钱结重了,因为你看一看也不会破坏它,但是你要看了之后,那个主人会起烦恼的,那这个就算偷盗了。这是“眼盗色”的情况。“下根”,耳、鼻、舌、身、意。“例之”,一样的道理。

看第二个:

耳盗声|如诵咒治病,欲学须直,比丘密听计直犯重。

“诵咒治病”,这个治病比如仙人他持咒可以治病,但是呢你要学这个咒语,“须直”,须要这个钱。那一个但是比丘“密听”,偷偷地听人家传这个咒语,“计直犯重”,这个就是这个咒语的价值。比如说他听他这个,听他这个,学他这个咒语,听的话一次要二十块美金,那么偷听的话就满五钱,二十块美金,就犯重罪了。耳盗声,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呢:

略指三尘|偷嗅尝触亦例此知。

鼻子嗅,舌头尝,身体接触等等,都是一样的,可以按这个例子来推列,可以了知。最后意盗法,意根:

意盗法|若要方术病缘即差,得直方与得直听写,比丘受学心缘得差不与价值,故犯重也。

这个像方术,或像现在的一些技术,都是一样,“要方术病缘即差”,有些治病的方法,那你要学的话,你用那个第六意识学的话一定是第六意识嘛第六意识去缘,去学的话,“得直方与”,必须要钱。“得直听写”,你要给他钱,他才给你这个方术,或者给他钱他才可以让你听、可以让你写,记录下来。但是呢比丘受学那么心缘方术啊,心缘方术得差不与价值”,比丘学了这个方术之后,却后来不给价值,后来不给钱,用了之后不付钱,那这个时候就犯重了。这是六根。

接着看“六大”,首先“略指前三”:

六大|略指前三|次约六界。前地水火可知。

“六大”就是地、水、火、风、空、识这六大,那前面“地水火可知”,就是说这个比较简单,自己可以知道了,所以道宣律祖就不解释了。那这个地方我们再稍微解释一下,所谓盗地大,就是偷人家的土地。比如说土地跟土地之间有界标对不对,你把这个界标稍微挪一挪,往对方那边推一推,推过去一点,这叫偷对方的地;偷水,像那个灌溉用水、饮用水啊,如果要钱,像比如说自来水接过来要钱,但是你中间把它给偷偷接出去自己用,不付钱,这是偷水;这个偷火,比如说这些火要用的话要钱,那这个火广义地说,也包括一些能量,像现在这个偷电,偷接人家电线的电,也可以属于火,偷火所收摄的。这是略指前三比较容易了解的。

引释后三|盗风|如律中有咒扇药涂,比丘偷摇不与价值,是谓盗风。

这个也是很特殊的,在律中举了个例子,“咒扇”,这个扇子上面涂了药,还加持咒语,然后呢摇一摇还可以治病,然后呢这个比丘偷摇,拿着这个扇子偷偷摇,来治病,“不与价值”,不付钱,这叫盗风。因为这个风是有加持力的,有药还有咒语的加持力,要付钱,但是不付钱就偷摇,就是“盗风”。

盗空|若起阁斜临,妨他起造,是名盗空。

起这个楼阁,“斜临”,就是说,这个临就是靠近,什么叫“起阁斜临”呢?像有的人,比如说你家的地跟他家的地紧挨着,那你在这个地界上盖个房子,盖房子往上盖没问题,但是你又搭个篷子搭出去到人家的领空上了,这时候别人要往上盖,没办法被你这个篷子挡住了,没办法盖,叫做“妨他起造”,妨碍隔壁的人向上盖房子,这个叫“盗空”,盗他的空间。这是盗空的例子。

再来呢,盗识。

盗识|智者识界也,人有伎俩不空度他得直方与,比丘方便就他学得不与价直,即盗识也。识不可盗,以无形故,但可从缘盗其智用耳。

这个就是智慧财产权,“智者识界也”,智者就是识界,智慧的所缘,就是识界也。什么意思呢?人有伎俩,比如说木工啊、铁工啊、什么电子啊、电脑啊,这些技术,“不空度他”,并不是打算免费结缘的,“空空的度”,“度”就是传授,并不打算空空地传授给他人的,必须“得直方与”,要付钱才能够学这个东西。那比丘“方便”,种种方便,“就他学得”,跟他学,但是呢“不与价直”,不付钱,那这个就等于是盗他的智慧财产了,“盗识也”。那么“识不可盗”,方的心识是不可以盗,因为心是无形无边的,不可以盗,“但可从缘”,从偷他的识所创造出来的智慧,这个就是“从缘”,它的外在的因缘来说,“盗其智用耳”。

那这是盗六根、六大的情况。以上是戊三的明盗相。

接着看到丁三的非畜物。前面三宝物介绍完了,第二个别人物介绍完了,第三个非畜物。

丁三、非畜物

非畜物就是非人跟畜生的东西叫非畜物

这个文:

戒疏云「三明非畜物者。如上立义已明。可寻钞中罪轻重也。」

非畜物的话,“如上立义已明”,这个是《在家备览》前面有提到了,我们讲义没有引。不过没关系,它说“可寻钞中罪”,在《行事钞》当中有说明非畜物的罪的重轻。那简单地讲就是说,这个有主物犯上罪,那么无主物犯中品或者下品的罪,就这样子,非人或者畜生的这个东西。如果是非人,非人就是鬼神,盗非人鬼神的东西的话,那是结中品罪;盗畜生结下品罪。什么叫盗非人?比如说鬼神,比如说像城隍庙、土地公庙,这属于鬼神,有时候庙里面有这个金牌或者什么宝物,如果这个是属于没有人看守的庙,那这个时候望着鬼神来结罪,那望鬼神结罪的话,犯中品。但如果这个神庙有主掌的话,主掌的人,庙主是按主掌的人庙主结罪。那如果是没有主掌的话,按这个鬼神来结罪。不过庙里面一般都会有那个庙主,一个人的庙主,所以一般来讲,有庙主的就是约着庙主结罪,向庙主结罪的话,那当然,庙主是个人,向庙主结罪的话,就是满五钱犯上品罪。那如果是个荒废的小庙,这个庙不是佛寺,是鬼神的庙,城隍、妈祖这种小庙,荒废的庙,那里面有东西,你把它偷走了,那这个没有庙主的荒废的庙,那么偷走了,就是要望着这个鬼神本人来结罪,就是鬼神的话,望着鬼神结罪犯中品罪。那盗畜生怎么盗畜生呢?比如说这狗啊,有人养了狗的宠物,他给它身上挂个金牌,那你这个时候呢,把狗身上的金牌偷走,那这个时候有两个情况:第一个,这个狗有主人,那这个时候要望着它的主人这个人来结罪,满五结重。那如果这是流浪狗,没有主人的,它不知从哪个地方叼来一个金牌什么的,你把它从狗这边抢走、偷走,这时候是望着这只狗畜生来结罪,那么就是结下品罪。这叫非畜物。

好,就是说其实大部分东西啊,人啊,大部分啊,啊,或者神庙,都会有这个掌主,都会有主人的,所以大部分其实还是按照掌主来结罪的多,然后都是要满五钱结重罪,都是这样的。

好,再来看下一页。嗯,好,下一页下次再说好了,

今天先讲到这里,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1问:阿弥陀佛师父!我前几年在庙里住了八九个月做义工,但是我生活费全都付掉的,但我就是有个问题,那个庙是个小庙,他们来供养师父的水果之类的,就是每次吃的时候都分给我们居士的,那么这是供僧的东西,我们吃了是不是属于盗了?

答:我刚刚讲如果你在佛寺有发心做义工,然后再打板之后拿出来的东西,大家都可以吃。

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后来不做了,到那边去了一趟,供养了一些钱回来的时候,有个师父就送了我们一些年糕,这些应该属于常住常住物对不对?它们是常住的库房里的,他就好像意思意思送给我们,那么我当时拿来以后就忘记在功德箱里放钱了,这个是不是属于盗?

答:你忘记放钱了,你知道这个是常住的东西嘛,对不对,你知道或怀疑这个是常住的东西,但是后来没有补贴,那这个就犯盗了。

问:那我以后过去的时候再放点钱进去可以吗?

答:要补贴,同时呢要忏悔这个盗业,因为已经犯偷盗了,这个本身结罪,跟你后面有没有还钱没有关系。还钱的话就是说至少说你没有欠这个业,但是呢就犯戒这个事情来说就是要忏悔,这两码子事。就像我今天偷他的钱,我后来还了,还了只是我不欠他,但是我偷他的钱这个事情本就犯戒的,本身犯戒,那就是要忏悔。所以一个是犯戒罪,一个是业道的罪。

问:那我就忏悔,再加上功德箱放钱,就是说我上次欠的钱还掉了,这样就好了,对不对?

答:对。

问:好,谢谢师父!

2问:阿弥陀佛,请问师父,就是在家人会有一个现象,他们会把水龙头拧到最小的那个位置,让水往下滴,然后水表不转,用这个水来做家里的平常用水,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弟子想要问的是,这种的话结什么罪?然后还债的话是怎么样算?

答:它这个属于公家的钱对不对?公家的钱的主当然就是属于全国老百姓了。所以这点水能够省多少钱呢,现在大家真是的。呵……不要有这个习惯。像偷税,我们讲这个税,偷税当然是属于全国老百姓的。

校对:普照

2019法義研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