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iew all
Picture of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13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13

SKU: FS9101707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13

主讲法师:因法师

201408上海斋戒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大众:阿弥陀佛!)

各位请翻到讲义第二十三面,我们接着介绍丙二的有主想。

丙二、有主想

那这个是具缘成犯,盗戒具缘成犯当中的第二个“有主想。”第一个缘是“有主物”“有主物”包括三宝物、别人物、非畜物,这个我们过去都介绍过了。那接着介绍第二个缘,具缘成犯的第二个缘,“有主想”这个缘。我们看这个文。

事钞云--标成犯缘--二明有主想。

--简阙缘--本迷--若作无主想,始终不转,无罪。

--转想--前后互转,互得轻重。

那先标列什么是“有主想。”然后再“简阙缘”就是阙这个有主想的缘的情况,那判罪不同。

第一个是“本迷”,“本迷”就是说,它始终认为这个是没有主的。就是说“若作无主想。”从方便时、根本时乃至成已时,三时都知道这东西,都是这么认为,这个是无主的。但事实上虽然说它这个东西可能有主人,但他却以为是无主的,那“始终不转,无罪。”

好比说我们今天到郊外去,看到树上长那个水果很好吃,你就把它摘下来。你以为这是野生的水果,但事实上这是个果园,是有主人的。但是你却以为是野生的水果,就把它摘来吃。那这样的话就不行,这样的话,就是说,它虽然说这个是不行的,但是他并不犯偷盗的这个罪业。因为主要是你心中没有想要偷盗的心,这是最重要的。因为你认为这是无主物嘛,这个是重点。

不过,我们在佛寺里面的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是属于佛寺的。比如说佛寺的范围是整片山,那这个山上的东西就是属于佛寺的,这个不会是无主物。所以我们到佛寺,你看到花很漂亮,你不要说我就去摘来供佛。供佛是好,但是你随便摘,这个就犯盗戒。或者看到树上长着水果,很好吃,就摘下来吃。这个它都是佛寺里面的东西,都是有主物的,都是属于僧物啊。

然后如果是“始终不转”没有盗心的话,那当然是无罪。每一条戒都是一样,你始终都没有想要犯戒的心。那只是一时的迷误而犯的话,基本上来说都是无罪的,这个是“本迷。”

第二个“转想。”“前后互转,互得轻重。”“前”就是方便时。“后”就是根本时。方便时跟根本时的时候“互转”那“互得轻重。”什么意思呢?在前面方便时的时候,你认为它是有主物,到正式在偷根本时的时候,你却转想认为它是无主物。

比如说,你看到地上掉了一个东西,掉了东西,那在拿之前,你想这个应该是有人的。但是当你把这个东西拿起来的那个时候,根本时的时候,你想应该不会有人的。你转想,心念转变了。那这个时候就犯中品罪,没有犯上品,结中品的罪。

为什么呢?关键就是说,你在根本时的时候,你在偷的那个时候,根本时的时候,他是认为无主物的想法。以无主物的想法而拿,所以根本时的时候不结罪。那结中品罪是结方便时,他在方便时的时候,认为是有主物而动手想要去偷,所以结方便时的中品罪,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反过来,在方便时的时候认为是无主物,然后根本时,要偷的时候作有主物想,而这个东西确实也是有主物的话,那就犯上罪。

比如说,你看到地上掉了个东西,你第一个念头想,这个应该是没有人要的,可能失主已经掉了很久,当然也不想要了。比如说一些衣服,失主掉了很久,应该不想要了,那你就去捡。但是当你捡起来的时候,你看到上面有写名字。那就知道这个人应该还在找他的衣服,那你知道这个还不是无主物,这个是有主物,但你知道之后,你还是把它取走了,这个时候变成根本时作有主物想。这个时候算方便时作无主物想,根本时作有主物想,所以依根本时来说,就结重罪,满五钱就结重罪。

这是丙二的“有主想。”

所以律上还是要谈心,只是说它不是谈这个善念、恶念,它不管这个。但是它会问说你在造罪业的时候,在造犯戒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态,还是会问你。所以这个事情到底有没有犯戒,你不知道,你去请问专门研究戒律的律师的时候,他也会问你。比如你在偷东西的时候,你当初是什么想法:有主想呢?有主疑呢?还是无主想?还是什么的?或者前面有主想,后面无主想什么的。他会问清楚,根据你这个情况来判罪。所以这个戒律它不是说完全死的,当然有些是定死不能变的,但是还有很多活用的地方。

所以为什么说做个律师很困难,我们没有好好做个律师,为什么呢?第一个,律师要有大智慧。

像昨天各位问的那些问题,那个真的要有大智慧,不然有的问题很难回答。回答那个问题比我上课还累,因为很多现实的情况,律上没有,你自己要去推论,那要有智慧。

第二个呢,这个倒还比较好,有智慧的人不难;第二个更难的是要说到做到,轻重等持。五戒、八关斋戒这个当然没问题。主要是比如出家众,比丘的两百五十条戒,那轻重等持,能够说得到、做得到,那才有资格做律师啊。那我们很惭愧啊,我们也没有办法说两百五十条戒轻重等持。

所以呢,这个要做个律师真的是不容易。而且做个律师,他要真的能够感化别人,还不止是说智慧,还有轻重等持,更重要的什么?一个道德,像弘一大师一样。

弘一大师,他是个持戒严谨的人,自律非常非常严谨。各位看他传记都知道,自律很严。但是他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别人感觉如沐春风,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他的慈悲。虽然是严肃,但是感觉他的慈悲,他那种人格的魅力。那这样的话,别人就能够感受到哦,一个持戒的人,他身心的清净,因为清净心所散发出来的慈悲。那这样他弘扬戒律的时候,别人就会相信,持戒真的可以成就清净心、慈悲心,别人就能够接受戒法。

就像比如有的在家居士,他也认真持戒。但是他持戒之后,反而让人家毁谤戒律。为什么?他持戒之后,然后,很重视自己的守戒,然后别人要是障碍他守戒的时候,家人或朋友障碍他守戒的时候,他就起瞋恨心:你们这些人业障深重,这个障碍我持戒,你们以后要下地狱!生这样的念头。那跟众生对立的话,第一个,跟众生对立,我们本身起瞋恨心,本身自己持戒就不清净。然后呢,众生看到我们这样子,受了戒的人变得更冷酷、变得更不慈悲,他怎么会相信持戒是好的呢?

所以我相信在座很多人好是好,就是说是很愿意好好持戒。你要好好持戒的话,弘一大师的传记你要多看、多体会,学习弘一大师。自律非常严格,但是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如沐春风,“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这样子的一种风范。让人家感觉到佛法在你的身心当中真正地体现,这个时候别人就会相信佛法,或相信持戒真的是好的,这个是顺带一说了。就是说做律师啊,真的要弘扬戒律,真的是不容易。各位就算不是做律师弘扬戒律的,但是呢,你真的希望你的亲朋好友也能够相信佛法,或者相信戒法功德的话,就要学弘一大师。让人家感受到佛法真正地在你身上存在的,他就会相信佛法了。

好!那丙二的“有主想”就介绍完了,接着看丙三的“有盗心。”

丙三、有盗心

“盗心”的话,就是有偷盗、占为己有的心。所谓“盗”的基本定义,就是一种占为己有,非礼而取,这称为盗。它展开来说,有十种的不同的这种方式,或者这种心态,有十种的贼心。

看这个文。

四分》明十种心:“一黑闇心、二邪心、三曲戾心、四恐怯心、五常有盗他物心、六者决定取、七寄物取、八恐怯取、九见便取、十倚托取。”

这十种贼心当中,前面五种的心态,一到五。六到十是五种夺取的方式。前面五个是心态,后面五个是方式,大判成这两大类。我们大致上介绍一下。

第一个“黑闇心”就是说因为愚痴,没有好好学戒,所以就犯了这个偷盗。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三宝物不能互用。比如说你今天护持佛寺,护持佛寺的时候,把佛物拿去给大众僧用,或者大众僧的东西拿去给经典法宝来用。你也是好心啊,但是呢,你没有学戒,内心黑暗,所以犯偷盗,这个叫做因为“黑闇心”而犯盗。

所以受戒之后就是要学,如果你不打算学,或者你还没有准备好心态要来学,那你就不要受。不能把它当儿戏啊,或者是求取一个好名声,我就是老参,那没什么意义啊!

第二个呢,“邪心”“邪心”就是邪念,为了求取这种名闻利养,用种种的这种虚伪的、狡诈的方法来得到名闻利养。

就像《瑜伽经》说的,比如说比丘为了得到世间人的名闻利养,占相吉凶。这些个占相卜示、解梦吉凶这些东西,算命啊、看风水啊,这些都是属于邪命,这种邪命之一。就是以邪命说法,或者就是说我今天来到这个斋戒会,如果我是希望得到大家的恭敬利养而来,那也叫做“邪心。”

在《四分律》里面它说“以谄心取财,是盗心”以谄媚的心来得到众生的财物的供养,那这是种盗,那种偷盗的心。这是第二个“邪心。”

第三个“曲戾心”“曲”就是不正直,好像蛇一样弯来弯去,弯来弯去,这个叫“曲。”“戾”就是乖戾、狠戾,就是这种很凶暴的样子,叫做“戾。”那“曲戾心”是什么呢?就是现这种瞋怒的相状。就像世间人拿刀子恐吓:钱拿给我!不然我就要一刀捅进去!或者是说你要答应什么事情,不然我怎么怎么的,对他种种威胁。那种恐惧、威胁,那这个叫做瞋心。这个“曲戾心”的重点,是以瞋心的方式现瞋相来吓对方,然后来夺取对方的财物,也就是世间所谓的恐吓。拿刀子或者依仗权势,说我认识某某大官呀,你要不答应我的话,要怎么怎么的,这样子。那个认识什么大官的,那个是瞎编的噢。那么这个“曲戾心”现出恐怖的相状来吓对方,叫“曲戾心。”

第四个呢,“恐怯心”“恐怯心”有几种的情况。就像我刚刚讲的,第一个就是说我认识什么大官,你要不答应我的话,我就怎么怎么的,他这个时候不见得现瞋相。前面“曲戾心”的戾是一种愤怒、一种乖戾的相状。但“恐怯心”它不一定,他讲话的时候可能很平淡,但是他会产生一种让你恐怖的效果,这是“恐怯心。”

就像说我认识什么大官,你要不答应我的话,我就怎么怎么的,这是一个方法。或者像现在有什么婴灵,堕胎啊之后,婴灵吶会怎么样在母亲旁边,怎么样怎么样恼害她,吸她的精气什么,一大堆。都是自己瞎编出一套道理出来,来让那些堕胎过的妇女内心感到恐惧,这是一种“恐怯心。”

或者像有的人他算命的,故意说:“某某人,我看你这处气色不好,好像最近有什么什么凶事要发生了。”那你很紧张:“什么事情啊?”“我开支多少钱?你给我钱,我再接着告诉你下一段。”这样子,类似这个意思,就是让对方恐惧。或者呢就是说,故意说你的这个身上有冤亲债主很多,那么你要想办法拿钱来,花钱消灾,然后接着骗财骗色,这个都是令对方生恐怯。但他本身,说话的人本身并没有现瞋怒相。他有时候可能甚至现一副悲天悯人的相,但是就想要对方达到恐惧的效果,“恐怯心”骗那些愚夫愚妇啊。

第五个“常有盗他心”就是说这种想要偷盗他的心恒常不断,想要逮到机会就要偷,就是“常有盗他心。”

就像昨天有同学说,那个水一滴一滴,滴下来,可以节省水费。天天滴、天天滴,这个是“常有盗他心”天天都有这个偷盗东西的心,这个业就不好,一直累积。

好,我们来分别一下,这五种的话,总的来说就是贪瞋痴。

第五个“常有盗他心”这个是属于贪烦恼相应;第三个“曲戾心”现那种愤怒相吓人,这是属于瞋心相应;第一个“黑闇心”第二个“邪心”第四个“恐怯心”这是种痴,痴烦恼来夺取。那这是,前面五种的盗心,在偷的时候,在窃取的时候,内心的这种状态,烦恼的状态,贪瞋痴的烦恼状态。

那六到十是他夺取的这种方式的不同。

第六个“决定取”就是这个说他要偷东西这个事情已经计划很久了,常常观察,计划很久了。所以当他拿的时候,心中是毫不犹豫的,拿到就是他的,这个叫“决定取。”

我们昨天不是讲吗?那个贼人的心已作决定想。像这样“决定取”他拿了之后马上就作决定想,因为他已经计划很久,等待很久了,第六个。

第七个“寄物取”别人寄东西到我们这里,然后可能没有写那个字条。结果他跟我们要的时候,我们就是:咦,你有放我这里吗?抵赖;或者他放一万块在你这个地方,你还他五千块。你说:咦,你当初就只是放五千块在我这里而已啊,哪有一万?那这个叫做“寄物取。”这个也犯偷盗,别人寄东西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还他的时候有毁损。

有时候就是说别人放了东西在我们这边,其实我们就要好好保管。比如说他放车子在你这个地方,请你帮他保护好。结果呢,你还他的时候,车灯被撞坏了,那你要赔啊。因为他给你的时候是好好的,但是你还他的时候是有毁损。那除非说你已经保护得很好,像前面讲,护主保护得很好,结果还是被打坏了,那这个当然不用你赔。如果你没有保护好,而是慢藏,很轻慢地去收藏。结果呢,车灯被打坏了。你在路边随便一停,车灯被打坏、玻璃被打坏了。那你要赔钱,不然的话就犯偷盗了。

这个有时候要注意,要不你就不要随便这个接受人家寄托的东西。你接受人家寄托的东西,你就要好好保护好。好好保护好,结果还是有天灾人祸,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损害,那不怪你,你不用赔。如果你没有保护好,遇到天灾人祸坏了,那你要赔。

当然像这个第七的“寄物取”这个所说的,你故意抵赖,那是更离谱了,像这种情况比较少。但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个,也是属于“寄物取”而盗。是说我们慢藏,结果损坏不赔,那也算“寄物取”的一种,寄物取而盗的一种。

第八呢,“恐怯取”就是现种种恐怖的相状。像前面讲的那个,那种“曲戾心”哦,一种“曲戾心”,前面讲的这个“曲戾心”这种,“恐怯心”这种心,然后让对方恐惧,然后来给。用这种方法来取,叫“恐怯取。”

第九个呢“见便取”见到机会就取。常常观察,观察这个人的行踪。观察行踪,就像社会上犯案的,他常常观察这个人固定什么时候都到银行去提钱,然后这边等。然后等到他这个时间到了,他去提钱了,就出来把这个人打昏啦,抢他的钱吶,这些的,这叫“见便取。”就是说在那边等待,不断等待,等到对方稍微有点松懈的时候,就出来偷,或者这个抢,这是“见便取”的一种。

或者呢,律上讲“因利求利。”所谓“因利求利”就是说,说自己得到的利,以动人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比如说有的在家居士,他的个性就是喜欢攀比,跟人家比较。那么我就掌握他的这个心态,我就跟他说:“某某人啊,昨天谁啊他供养了我一千块钱。”那有的人他喜欢跟那些人攀比,他想:噢,那这样我就要供养两千块。那么这个叫“见便取”用种种的这种机会,这个现有的机会,然后来夺取。那方法很多啦,我们刚刚只是举几个例子而已。

好,然后第十个“倚托取”“倚托取”可以从身业跟口业这两方面来说。从身业来说,就是说像前面讲的,我认识什么达官显贵,他是我亲戚,他是我的拜八的,他是我的发小什么的,反正他就是非常要好的。你要听我的,不然的话,我就要让他找你麻烦。就是倚托强大的威力,这是身业说来。

口业来说的话呢,就是打种种的,说种种的妄语,假托眼前的一些小小的现象,然后来做这种诈骗的这个事情。

就像台湾有那个金光党,骗那个老太太说这个人是傻瓜,他们是同伙的,然后一个人装得像白痴一样,另外一个人骗她说,这个人是傻瓜,你跟他骗钱吶,很好骗什么什么的,反正结果重点就是要从老太太那个地方骗钱过来,这样子。

或者像现在很流行什么,手机传过来:喂,某某人,你中奖了,要赶快去领奖。我最早的时候看到这个,我还以为是真的,我还特地打听一下,怎么会中奖了呢?后来才知道,原来这种是社会上很多这种东西呀,这个都属于“倚托取。”

好,那这是十种贼心的这种相状。好,那么接着我们看到丙四释重物。

丙四、重物

那么,请打开我们发的那张附表。因为这段文,当时讲义里漏掉了。

那丙四释重物的话,这个怎么解?假设问答:

事钞云:萨婆多。问曰:盗五钱成重,是何等之钱?

我们这个前面有讲,有吗?我们说“盗五钱”就判上品罪。那这个所谓五钱怎么判定?古代的五钱相当于现在多少呢?那这是个问题。那底下的回答有三种解释。

看,

答:有三解--初云。依彼王舍国法,用何等钱,准彼钱为限。

那这是《十诵律》里面的这个说法。为什么说王舍城呢?因为佛陀在制这一条说所谓满五钱成重的时候,是在王舍城制的。所以依着王舍城这个地方,当时的那个时候的钱,然后五钱,以此为准。

但是事实上这个物价会随时波动啊,不要说这个王舍城那时候的五钱距离现在多少,我们已经不可考。单单古代,佛陀那个时代,王舍城的那个五钱,我相信物价也会随时不断在波动当中。所以这个说法,后来的律师就不采取了。当然主要也是因为王舍城的五钱到底是多少,不知道。那《十诵律》里面,律部《十诵律》里面是说以王舍城的五钱为准。当然,王舍城的五钱已经不可考了,所以这个说法,后来的律师就不采取了。

第二个呢?

二云。随有佛法处,用何等钱,即以为限。

随着有佛法的地方用什么样的钱,依这个钱币的物价、币值等等的,以此为限。那这个是《四分律》里面的这个说法,那我们这个《南山律》主要是采的第二个说法。

那这个“用何等钱”“有佛法处,用何等钱”到底是多少呢?在十几二十年前,有南传的国家的比丘们,他们开会讨论。开会讨论,反正根据各式各样的律文也好,去推论来说,相当于现在来说,美金二十元。所以当然也是随着美金的这个贬值、升值,美金二十元事实上折合成人民币也会有多少的差别。美金二十元,人民币多少?人民币六块多块钱,目前的汇率差不多是一百二十几块人民币,那就结重罪。好,这第二个说法。

看第三说法,

三又云。佛依王舍国盗五钱得死罪,依而结戒。今随有佛法处,依国盗几物断死,即以为限。

第三个说法呢,就是佛陀“依王舍国盗五钱”佛陀那个时候为什么说盗五钱结上品罪呢?因为在王舍城,佛陀制戒的王舍城,它那个地方盗满五钱就要判死罪。所以因此就说以五钱的话犯上品,犯上品的这个罪。所以呢,既然要这样判的话,所以就推论说,随着有佛法的地方,这个国家判定盗多少钱以上就判死罪,那么“即以此为限。”

不过一般国家说会偷盗判死罪的,还是比较少,当然大陆好像有。大陆好像是贪污多少钱以上,要判死罪,好像有那样子。不过就是通常都是死缓,真的判了死罪,好像也是有限。所以像这种情况的话,它就义理上就比较不周遍,所以我们《四分律》本中也不是采用这个说法。

最后,看底下结论。

虽有三释,论师以后义应是。

虽有三种的解释,“论师”这个“论师”指的是《萨婆多论》。我们各位要是研究《南山律》就知道,律部有三宗:有宗(有部)、第二个经部、第三个圆教宗,这三个。《多论》就是有宗的,《多论》它是以第三个来判定;但是我们这个南山律宗是以第二个来判定。

因为第三个判定有问题,就是说古代,或许古代的那种刑罚比较严格,所以会有说偷盗多少钱判死刑。那现在慢慢人类文明慢慢提升,说偷盗就判死刑的,基本上是没有。如果都没有的话,那这个义理上,虽然说义理来推是符合佛陀那个时代的制戒,义理上来说是对的,但是不周遍。如果义理是正确而不周遍,那这样来做判罪的标准就不合适了。

什么叫义理对而不周遍呢?就是说,比如说我们讲下雨天,我们出门都要撑伞,这个义理是正确的,但不周遍。为什么不周遍?有人下雨天出门不撑伞的。为什么不撑伞?因为他忘了带伞。或者出门到一半突然下雨,他没有伞可以撑。所以说下雨天我们自然会撑伞,这个义理上是对的。但是并不能遍一切的情况,这叫不周遍。

同样的道理,这第三个判法,这个是对的,因为王舍城当初以盗五钱判死罪,义理上来说是对的。但是呢,不周遍。因为现在很多国家,大部分国家,他们犯偷盗是不判死罪的。

所以我们还是以第二个这种判法为准,有佛法的地方用何等的钱,然后来比照,也是根据律文种种推论来比照,王舍城的那个时候,古代那个时候的那个币值作比对,那也反正也就差不多,人民币差不多一百二十块左右,那就称为重物的一个标准。

好,那接着我们看到丙五“举离处”

丙五、举离处

举离本处的话有,不同的方式。具缘成犯嘛,第五个缘“举离本处。”那举离本处并不一定就是说,马上把这个抚尺拿起来叫“举离本处”这个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但事实上偷盗的方法很多。

看举离处的方法十种,

    事钞云:一文书成辨离处、二言教立、三移标相、四堕筹、五异色、六转齿、七离处明不离处、八不离处明离处、九无离处辨离处、十杂明离处。

我们看到道宣律祖这个大智慧,他那个是心思非常缜密啊。各位是没有机会看这个出家律藏。你要看出家律藏,你就会觉得道宣律祖那种整理汇归的能力啊,真的是非常得强。律文散落,各式各样的律文一条条的,道宣律祖能够把它汇归整理成各式各样的很精准的详细的内容,那个智慧真的是了不得。所以在那个道宣律祖,他创立戒坛之后(出家人受戒的戒坛),有个西域来的梵僧也有这么说,天上(跟他应供也有这么说),说什么呢?说从佛陀制戒以来,从西天到东土,所有的祖师,对于戒法的这个分析与阐释,以道宣律祖最为殊胜。这是我们汉传佛法不共的、殊胜的地方。

各位要是比对南传跟藏传就知道,我们对汉传戒法的这种精致度,还有我们汉传佛教徒对戒法的这种认真持守的态度,那都是非常殊胜的。

那我们看到这十种的举离处的情况。

第一个“文书成辨”来说明称为离处的情况。所谓“文书成辨”就是说,像比如说我们帮人家宣判,写一份宣判书。说有两人在争一块地,我们写一份分判书,说这个地该属于谁。但如果说你明明知道,你这样写是有偏袒,是满足另外那种亲沾亲的话,你文字写下来的时候,就称之为“举离本处。”

地本身是不可能拿起来的,对不对?但是你用文字把它写下来,说这个地界从哪里到哪里,你写地界,比如从东边的哪边到西边的哪边,然后你这样写下来。然后全部写完的时候,就犯重罪,满五钱就犯重罪了。

那你要写这个地从东边哪边,本来写到西边哪边,这个时候写到一半没有写成,当你只有写东边哪边开始,只有写一半的时候,这个时候结方便罪,中罪。这是个文书的方法,写的方法来成辨举离本处。第二个“言教成立”比如说两个人在争一块地,你明明知道这是对方的地,然后故意跟对方说这个就是我的地,强词夺理,让这个对方的地主内心疑惑,或者被你欺骗,然后就把这个地夺过来。还不等地夺过来,只要这个对方地主他真的相信你讲的话的话,那这个时候就构成了“言教成立”的这个情况。这是其中一个例子。

第三个“移标相”也是一样。比如说两个人在中间有个地界,那么地界都有一个地标。比如说以这个树,或者一个旗杆为地标。树可能比较不容易移啦,比如说一个竹子,或者旗杆做他们的地标。你故意把旗杆或竹子往对方的土地上移一移,移一点点,让对方看不太清楚。那你只要移像头发这么多,或者一个麦子这么多的话,都要结重罪,这叫“移标相。”

说到“移标相”我突然想起来,以前我们在莲因寺的时候,有个邻居啊,他也是想侵占莲因寺的地。因为有些在家人,还不是居士,在家人,他觉得好像出家人就是与世无争啊,所以特别容易侵占、特别容易欺负。所以他也是这样,好像类似“移标相”这个意思,基本上就是侵损莲因寺的地,移这个界标。

结果我师父跟他说,你这样不可以啊,这个是莲因寺的地。而且我师父跟他说:“你这样做,以后会很不好。”他想说你们出家人还恐吓我? 意思以为我师父会找人来对付他一样,然后他说我们出家人怎么还讲这种话。当然我师父是不可能真的对他用什么法律途径啊什么的,那还不至于。

但是后来那家人,后来经过几年之后,他们家儿子,听说是上树爬到树上去掉下来,结果被那根竹子插死掉了。

所以我们前面讲这个三宝物,这个盗僧物,这个罪特别得重,这是三个 “移标相。”

所以现在大陆也是一样,很多僧团的地都被在家人夺去,所以这个因果都是很重。他们在夺的时候都很高兴,但是未来果报现前的时候都是很痛苦的。

所以很多的众生,不了解因果的人,都会说我一生都做好事啊,我又没做坏事,我怎么会这样子?事实上他是不知道什么是好事坏事。所以“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都是果报现前的时候很痛苦,怨天尤人,都是这样子。

第四个“堕筹”“筹”就是我们的筷子,我们出家众在分东西的时候,会先用筹,用筹是要来算人数的,点人头用的。“堕筹”的“堕”就是把它给破坏,或者把它给藏起来。比如说有十人要有十根筷子,把它藏了两根起来,变成八根。这样子干什么呢?比如说施主分东西,分东西的时候,我们算几根筷子,就可以知道分给几个人。本来要分给十个人,结果你把两根筷子抽起来,变成八根,这个时候每个人就可以分得多一点。这样的话,还不用等分东西,你把这个筹拿起来的时候,就直接犯盗了。以盗心来把这个筹拿起来,那么就犯盗了,犯偷盗,这是“堕筹。”

第五个“异色。”就是说别人借给你东西,别人借你东西,借你衣服来穿吶,或者你借车子来开啊,或者房子借给你住等等的,结果呢?你没有好好保护好,结果让他的东西有所破坏。那么有所破坏,虽然说你还是还给他,但是“异色”颜色跟外面已经不同了,本质来说已经受损了。让对方受损,如果受损的程度超过五钱以上,那这个时候就要结重罪。

所以各位以后要注意,如果你要借人家的房子住,或者借人家的车子开什么的,要是有毁损,一定要赔。

像有的人借佛寺的车开,然后呢,超速,也不去缴罚单。也不去缴罚单,这个时候,当然佛寺要出钱了,那这个时候也相等于“异色。”虽然车子是没有坏,但是被开罚单了,那你也不付钱。那开罚单满五钱,那就结重罪了。我看罚单现在随便开,至少也满五钱了,一百二十块,最起码的,都应该有。

所以你要借佛寺的车子来的时候,一定要负责到底,中间有被擦撞到的,你一定要把它修补好。那中间要是有开罚单的,也一定要自己去交。该扣分吶,扣你的分,不能扣佛寺的分。

借佛寺的车子或者房子,或者借一般的人的车子、房子等等的,或者衣服,都是要完璧归赵,没有损毁。如果多少有点损毁,比如说衣服被玷污了什么,有损毁,那你就要多少要赔偿。除非说对方不要赔偿,那当然就算了。但是就戒律来说,我们都要赔偿。

所以说,说实在,一个人要是能够好好持戒的话,他绝对是一个善良的好公民。能够好好学佛持戒,他一定是一个善良的好公民的。

好,这是第五个“异色。”

好,我们先下课休息十五分钟。

              校对:宗纮 行航 普容

(201610法义研习小组终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