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iew all
Picture of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05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05

SKU: FS9101723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05

主讲法师:因法师

201501 上海斋戒会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各位请翻到讲义的第十六页,我们接着看到:

乙二、清信女法

那这个地方特别提到女众到寺院的时候要注意的事情。那前面的清信士法是通男女众的,都必须要注意的,而清信女法主要是针对女众来说明的。那为什么女众在这个地方特别针对说明呢?因为女众往往感情比较重,那么感情重的话就容易感情用事,甚至有的贪染心也重,那么因此之故呢,在律藏当中有时候会有对女众特别的戒法。我们看到这个文。

事钞云清信女人入寺,仪式同前

基本到佛寺的时候,门口拜,乃至到里面再拜,见到佛像三拜,右绕三匝,然后再去顶礼僧众,这个基本大致都一样。这是第一段的指同

再看第二段的彰异,彰显不同的地方。那先从第一个指过,先从反面上来说。

唯不得在男子上坐,形相语笑,脂粉涂面,画眉假饰,非法调戏。共相排荡,持手橖人。

这当中捋出几点要注意的:

第一个呢,不可以在男子上坐,也就是说,一般排班或者座位的时候,男众坐前面,那么女众坐后面。在佛门当中会很重视这个规矩,比如说出家众坐前面,在家居士坐后面。那同样是出家众,戒腊高的坐前面,戒腊低的坐后面。那这个目的是什么呢?最主要是破除我们众生的这个我执。这个众人总是喜欢这个出头,这个显出自己不同的地方,那所以透过这种排班的方式,来破除众生的我执。同时,在佛门当中有佛门当中的伦理,就像家庭里面有家庭的伦理,如果有这种上下、尊卑的这个伦理的话,那这个家庭就容易安定,在佛门当中也是一样,所以这个不可坐在男众的这个前面。

第二,不得形相语笑,这个形就是表现,表现互相谈笑。就是说到佛寺的时候就要肃穆、要端严,不要在这个地方说说笑笑。在这个地方说说笑笑,不但自己坏了道念,那如果到男众道场说说笑笑,那么让人家起心动念,那就不好。那么以前我们有个法师,净律寺学佛院有个法师,他毕业之后在关房里面用功,日课三千拜;然后呢他每天拜三千拜,所以心很清静。那么有一天呢,有一些居士来拜访住在隔壁的老法师,然后女居士走过去的时候,他听到有人讲话的声音,回头一看,他说他看到影像,挥之不去,一整天影像非常清楚。因为为什么?这个就是我们众生的习气,异性相吸的习气。各位如果说,比如说在世俗的环境,你心很粗,你可能看千百遍,看了也没什么印象;但是在用功加行的时候,心特别寂静,那这个时候,异性的影像一落入眼中,形象非常清晰,一整天影像都很清楚。那这个还只是普通的讲话,如果是说在寺院里说说笑笑,让人家动念,那这个对自己来说也不是好事,你障了人家的道,未来因果法尔如是,就会有人障你的道,所以不要形相语笑。

第三个,脂粉涂面,到佛寺的话,就要卸下一切的化妆和这个装饰品,也是一样。一方面来到佛寺的目的,就是为了求道,所以呢我们把世俗贪染的心放下,因为贪染心才会化妆吗!那么把这世俗的贪染心放下;再一方面,也是一样,不要动了道人的念,你打扮得花枝招展,甚至有的人夏天还是衣着暴露,到寺院里面去,那这个不是考验出家人嘛!脂粉涂面;再来,画眉假饰,也是一样的化妆,画眉呀,种种化妆,这个假饰就是人工的装饰。

那第四个呢,非法调戏,在里面打打闹闹,种种调戏。一方面,我们刚讲动人的道念,再一方面,你想呀!在佛寺,这个是法王殿哪,我们是佛教徒、佛弟子,佛弟子来到师长的住处——法王殿,那怎么可以做这种非法调戏的事呢?所以不行。那么什么是非法调戏呢?比如说共相排荡,就是你推我一把,我推你一把,在那里玩;或持手橖人,橖就是接触,互相推己游戏,那这个都不好。

那指过,就是过失。第二段呢,示法,就是说明正确的做法。

必摄心整容,随人教令,依次持香,一心供养。

第一点,摄心整容。就是摄心专注;那么整容呢?整容就是说端正自己的仪容,不要穿得花枝招展,要穿得朴素,然后穿得整齐干净。这个摄心整容,第一点。

第二点,随着他人的教令,比如说来到寺院,那么大家要依次上香,那么你要随着寺院这个执事的招呼,依次来上香,一心来供养三宝,这个来到寺院就是要供养三宝的,没有其他。再第三个:

忏悔自责,生女人中,常成碍绝。于此妙法,修奉无因。不得自专,由他而辨,一何苦哉!应深生鄙悼。

这是第三点,忏悔自责,升起惭愧忏悔的心,呵责自己。为什么呢?因为生长在女人当中,常成碍绝。碍绝就是说,这个女众出门往往不方便。为什么不方便呢?因为女众往往系属于他人,当然这个时代还好一些,那么要在古代那更是绝对的。就像这个《超日月三昧经》里面所说的,女众小的时候,系属于父母,那么嫁出去之后呢,系属于丈夫,然后到了老了之后呢,系属于儿子。我们看到有的女众,她也是很有善根,尤其佛陀说,末法时代,女众精进,男众懈怠,女众特别地用功,她们也愿意到佛寺亲近三宝,参加法会,往往就是家人不同意,这个就是常成碍绝,会有很多的障碍。

然后呢,于此妙法,修奉无因。就是不容易去亲近善知识,亲近这个大众僧来修行佛法。那么因为呢,就是不能自专,又系属于他人,所以无法自己决定,那么由他而辨。就是说,自己的行为必须由他人来主宰,尤其在古代,这个女众她不出去工作,那不出去工作,完全只靠这个丈夫的收入然后来支持她生活,所以完全是由他而辨。一何苦哉,这样子来学法,确有很多的障碍,那多么辛苦的事情。

所以应当深生鄙悼,鄙就是厌恶,那么悼就是后悔。就是说对于女众的身深深感到厌恶,感到后悔。在投胎的时候,就是因为一念的贪心变成女众,所以不要觉得女众的身非常得好,那么有人爱,有人疼,多么得好;不是的。其实很多,就是说有如是相,就有如是体,这在修行上就会有种种的障碍,身跟心就是有种种的障碍。那么这个各位都是女众,各位仔细去体会体会就知道了。第四点:

若见沙弥,礼如大僧,勿以位小而不加敬。

若看到这个沙弥,即使是小沙弥,小孩子的小沙弥也是一样,也是要礼敬,甚至是礼拜如同大僧,如同大比丘僧,不要因为这个沙弥的阶位,在僧团当中的阶位是比较小,而不加以恭敬。

底下的注解说:

此于大僧为小,于俗为尊。出家受具,便入僧数。不得以小儿意轻而持接。设有说法,当谨听受,勿复唤名而走使。

这所谓的沙弥的这个位小,是相对于比丘来说,他的阶位是比较低的,刚出家的阶位比较低;但是相对于俗人来说是尊贵的,因为毕竟他现的是清静的出家相,所以这个还是要知道。同时他现在虽然是沙弥,但是他刚刚满20岁,这个时候就受这个比丘大戒,受比丘大戒之后,便入僧数。所谓入于僧数就是说,他就属于这个僧宝当中的一部分——比丘僧。所以呢,他未来将入僧数,所以不可以认为他是小沙弥,因此来轻慢,那么对他的态度就比较随便。或者是说,比如说,这个像女众,特别喜欢小孩子,看到僧团这个小孩子出家,特别可爱,想摸一摸,抱一抱,那是不行的,毕竟他是出家众,那么这个不要轻慢的心。就算他年纪大的沙弥也是一样,不要因为他是沙弥而生轻慢的心;因为他未来毕竟还是要受比丘大戒的。所以呢,设有说法,当谨听受,沙弥为你说法,你也是要以恭敬心来听受。

你看世尊过去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这个野干(狐狸)在为他说法,那么世尊在过去生都愿意为了换半句偈而舍出生命,舍身上的肉来供养野干。那么野干说法,菩萨都很虔诚恭敬地听,何况是个沙弥为我们说法,所以有说法,要恭敬地听受。

勿复唤名而走使,不要直接叫他的名字,即使他是沙弥也是一样。比如说你不能叫他良因或者良因师,这个称呼是同辈之间或者长辈叫晚辈的称呼,称良因或者良因师。其实,我师父称我,他还称良因师,还没有直接称良因呢!那么各位如果按照大陆佛寺的习惯,你们可以称为良因师父,就是不管他出家多久,不管他是不是你的指导法师,你都可以称某某师父,这是大陆佛寺的习惯,我觉得这个称呼也不错。不管他是沙弥还是比丘、比丘尼,都是称某某师父,这样子。那么这样,你让人感觉,你真正是个懂得佛法的,还懂得戒法的佛教徒。不可以唤名,唤名而走使。就是说,不可以随便叫他做东做西,某某师去把椅子搬过来,某某师去厨房去帮我切菜,不可以这样子。你要做就自己去做,不然的话,如果你有需要请僧团的执事帮忙,你要跟当家的知客师去讲,由他们僧团的执事来指派,你不能自己直接去指派,说某某人你帮我派个车吧,那不行,损自己的福报。因为不管他有修行没修行,不管他有受戒没受戒,他现的都是三宝的形象,那你是三宝弟子,那么对三宝随便使唤,那是不应该的。

在这地方跟各位讲一个公案,这个宾头罗尊者他在家的时候,是优填王国王的一个臣子。后来,宾头罗尊者出家了。那出家之后,这个优填王就常常去恭敬礼拜尊者。尊者住的地方距离王城有二十里,国王也常常殷勤地来到他的寺院来顶礼尊者,不会因为他过去是他的臣子而觉得特别得骄慢,不会。但是,旁边有些不信佛的大臣看到很不高兴,就跟国王说,他过去是你的臣子,那么你现在来顶礼他,他居然动都不动,坐在法座上,让你拜,都不稍微谦让一下,太不应该了。刚开始优填王不以为意,但慢慢别人说久了,他心中也是怀着忿恨之心。想:对呀!他过去是我的大臣,被我使唤来使唤去,今天居然这么骄慢地坐在上面,接受我的礼拜。想着想着,有一天,他就很生气,拿着这个刀剑,到寺院里,想把尊者给杀了。结果他到寺院的时候,看到尊者从法座上走下来,走七步来迎接他。优填王就说,你平常都是高高在上的,都不下座,怎么今天突然下座来迎接呢?宾头罗尊者说,过去你是以善心来,所以我接受你的顶礼,可以为你培福;那么今天你恶心要来杀我,杀阿罗汉,这个是无间地狱的罪业。那为了不让你遭这个无间地狱的罪业,所以,悲悯,悲悯这个优填王,所以我下座来迎接你,来灭除你今生的恶念。但是呢,因为你让我下座走七步来迎接你,所以呢你七日之后就会亡国,损你太大的福报,七天之后你会亡国。果然七天之后,优填王就被这个邻国带兵攻入王城,被其他国王抓起来,关在地牢里面,被锁链锁住手脚,锁了十二年之久。

那这个是,当然宾头罗尊者是大福报大威德的境界,你让他下座走七步迎接,这个损的福报那是非常得大。那当然一般的出家众,没有那么大的福报,或许没那么大;但是呢,总之,你随便走使,或者让出家众使唤,使唤出家众,或者对出家众种种的不恭敬,这对自己的福报都是很损的。结果来到寺院,加加减减,不赚反赔,结果反而亏本了。所以这是说明清净的净信女法。

那接着我们看到最后的甲二的出寺法离开寺院要怎么做。

甲二、出寺法

事钞云:如此等,在寺中竭力而行。

这是结前,前面所说的恭敬的方法,我们在寺院里面必须要竭尽全力而去做。

    第二段正示,就是说明出寺的方法。

所为事讫。辞出寺门,如法作礼。

也是要先礼辞。所为事讫,就是说到这个地方来供佛、供养三宝或听闻佛法之后呢,要辞拜,出寺门的时候,也是要如法地作礼。所谓如法,就是说和进寺的程序一样,那么这是反过来。底下的小注说:

佛前三拜,至门一拜,门外又一拜。若僧少时,次第各礼一拜,多者总礼三拜。

等于就是佛前拜三拜,那么接着呢就是要礼僧,礼拜大众僧的话,如果人少的话一个个拜,按戒腊一个个拜,人多的话,就在僧寮外总体一拜,那么接着呢在寺的门口一拜,然后出了门口再一拜。那这个是印度的他们居士入寺的规矩。那我们,我们的话,我们最起码我们离开佛寺要拜三拜,然后跟当家、当家师或者住持再顶礼,这样子礼辞。再来第二段呢,令舍施。

凡以秽俗之身入寺,践金刚净刹法地,自多乖于仪式。若去时,须自赎其过。随施多少,示有不空。

凡是以这个凡夫不净这种秽俗之身——秽俗之身指的不只是身,也包括心——身心是不清静的,那么入于佛寺当中,那么践踏此金刚净刹宝地,这个这个佛法之地,佛法之地是非常清静,那么像金刚一样不坏的,金刚不坏的清静的佛法之地,来到这种清静的三宝之地,自然而然会有一些疏漏的地方,违背于这个戒法,疏漏的地方。因此呢要离开的时候,必须要自己赎自己的过失。那么怎么赎呢?随施多少。因为我们来到佛寺,或多或少会有这个损耗常住的东西,你不说别的,你洗个手也要水呀,对不对?那么或多或少会有些损耗。所以呢,我们离开佛寺,你多少要补贴佛寺。那么示有不空,显示入宝山而不空手而回。你补贴佛寺,甚至供养佛寺的话,那这是为自己培福;因为这个僧众是个大福田,所以你来到寺院又能供养,那这样就不会入宝山而空手而回了。我们看底下小注它说;

若布绢香油澡豆华水,下至扫地除粪。

就是说,你可以布施布料、绢布、这个香或者油,那么澡豆就是古代洗手用的东西,等于我们现在的肥皂一样,澡豆,或者花,或者水。要是你都没有钱供养,也没关系,乃至帮僧团扫扫地,赔偿一下,那么除粪,除粪就是清扫环境,那么这样也很好。那么就是说,我们来到佛寺,多少都有些用到的地方,要赔偿。这样才好,才不会侵损常住。

那么以上我们就是把这个入寺的法规跟各位解释过了。总之一个原则,到寺院的时候,除了注意不要侵损常住之外,再来就是要注意不要看是非,不要看僧众的是非,更不能传僧众的是非。这是消极的不看、不传,更积极的就是恭敬一切的出家众。不管他看起来有修行没修行,不要做这个分别,只要他现在现的是僧相,我们就恭敬礼拜,那就对了。那当然至于说,你要不要和他学法,这是另外一回事,或者他的开示,他开示的佛法你接不接受,这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呢我们恭敬的是他现的这种三世诸佛这种清净的幢相,这是我们尊重的地方。

同时在这地方我们念一段经文给各位听,在这个《大悲经》里面有一段经文,我念:“佛告阿难!于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当有被着袈裟衣者,于此贤劫千佛,次第当得入般涅槃,无有遗余。”

就是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当中,只要他曾经受了戒了,他本性是沙门,但是却污沙门行,他受了戒,但是不持戒,行为不端,污沙门行,这是一类;或者自称沙门,就像那个外面有人自己去买件袈裟,然后手上拿个钵,到处跟人家要钱,伪沙门,这就叫自称沙门;或者形似沙门,他穿着、外相像出家沙门一样。只要他有着袈裟,披着身的话,有这个穿袈裟的功德的话,释迦牟尼佛说,这个贤劫千佛当中,释迦牟尼佛,乃至未来弥勒佛等等,到最后的楼至佛,在贤劫千佛当中,必然有一尊佛的佛法当中,他能够得到灭度,证悟般涅槃,至少是阿罗汉的这种果报,有这样殊胜的功德。所以就是说,他今天纵然是受了戒,但是不持戒,或者甚至他只是个伪装的沙门,他未来都会因此而得到解脱的大利益。那更何况我们一般遇到的还是真的出家众,或者只是他的威仪、戒行不足,但你要想他未来在贤劫千佛当中,他就会因为他披了这个袈裟而得到解脱。那么想到这个的话,我们就不敢轻慢他;因为他披了袈裟有很大的功德,那不管他有修没修,都有很大的功德。那何况是我们,只是一般世俗的人,还没有他披袈裟的功德。

而且各位要想,有时候世俗的人,对出家人的这个要求也是很高的。但是你要想,一个人他能够出家,那就不容易。就说各位要是, 比如你参加这个六天的斋戒会,你可能没什么感觉,觉得斋戒会很法喜,很高兴。就像我们这个大学的时候参加斋戒会,大家都很高兴,甚至有人要走的时候,有人很难过,甚至有的人还流眼泪。但是我师父会说,这个斋戒会结束之后,有没有人要留下来多住两天呢?大家头低低的,没人敢看我师父,怕被师父点名要留下来,大家心已经动了,想回世俗的环境了。寺院生活好是好,但是过一辈子,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他一个人能够出家,过出家人的生活,至少你要看到他的发心,还是不容易的。不管他后来怎么变化,当初他的那念发心还是很勇敢的。因为真的要走上出家的路,第一个你要发心出家就不容易;发心出了家之后,能够真的出家也不容易。我帮助过一些人,希望他们能够出家;但我发现太多太多的障碍,真的不容易。那么有这个福德因缘能够出家不容易,出家之后能够不还俗,那更不容易。所以不管他怎么样,行为好不好,他今天能够现出家身,那就不容易的。所以各位不能要求太高,不能拿高僧大德的标准来要求他,这是没什么道理的。因为这样的生活,过去一个在家居士,你说这个出家众很放逸,但是,有的在家居士来这里放逸,还不见得有人愿意呢。有的在家居士来到佛寺,我们跟他说,来这里住两天,他说不要,他只是来象征性地来供养一下就要走了;甚至有的人你留他下来吃顿吃顿斋饭,他都不愿意,就想赶快回到家里过那种世俗的生活。所以我们从这点来看就知道,不要用求全之苦,要求太高,多要求我们自己还是比较实际一点。好!接着我们看到:

第三课      瞻视病人

    所谓瞻视病人就是说,在寺院里面,出家众有病,佛陀制定戒律要互相看护。那如果在家居士、同参道友之间有病,我们也要互相照顾。虽然他们在家居士有这个家人可以照顾,但是呢同参道友之间,也需要互相关怀一下。那在这里告诉我们必须要关怀,同时告诉我们怎么样去如法地关怀;而不是说感情用事,到最后反而失去他的正念,拖他的后腿。我们看到这个瞻视病人部分,甲一的制意,为什么要瞻视病人?

甲一、制意

事钞云:制意者,夫有待之形,多诸婴累。四大互反,六府成病。

    噢,对!这段闪掉了。瞻视病人之前,附表十六发了吗?发了,好!我们先把这个附表十六:明忏悔时“目足相资”义,跟各位介绍一下。前面我们有,<忏悔篇>我们有提到这个事忏跟理忏的部分,那我们有提到事忏跟理忏要互相的帮助,那这个时候我们只是略略地一说。那么在这个地方,我们根据附表十六——古德的开示,跟各位做个比较详细的说明。先分别介绍理忏跟事忏,也等于是做前面的一个总结,然后在最后说明为什么这两个互相帮助的道理。我们先看到这个第一段,先来介绍理忏的部分。

以要言之:一切罪相,无非实相。十恶、五逆、四重、八邪,皆理毒之法门,悉性染之本用。

这个地方是先说明理忏,那么在理忏的时候,这个罪业是我们所忏悔的这个境界,刚才我们念的这段文,就是先观察这个罪业,观察罪业的本质呢就是实相,一切罪相的本质呢无非实相。

我们可以举个譬喻来帮助各位理解,譬如说我们在做梦当中,我在梦境当中,我杀了一个人,梦中杀了一个人;但事实上呢,能够杀人的我,还有所杀的这个人,它的本质呢都是我这念能够做梦的第六意识的心,所变现的幻相而已,它本身没有真实性可得。那同样道理,一切的罪相,比如说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杀了一个人,造了罪,那么杀人造罪,但事实上呢,现实生活当中,能杀的我,所杀的众生,乃至由杀人这个事情所引发的这个罪业,这一切一切的本质,都是由我们自性所显现。

也就是说,根据这个《法华经》的理论来说,众生的自性本来具足十法界一切之法。十法界就是六道,还有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我们自性本来都具足。那为什么具足,我们现在会做人呢?那是因为我们人法界显现,而其他九法界隐没。就是说我们在投胎的那一刹那,因为我们内心的爱取的心跟人法界相应,那么所以呢我们自性当中本具的其它九法界的法就隐没,然后人法界的法就显现,所以我们就感应到人法界的依正二报。这就像什么?做梦。我们这个能够做梦的心,它本来具足能够梦十法界的这个能力,这个潜能;但是呢?比如说我们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早上的时候,白天的时候梦到跟人家吵架,梦中接着梦,梦到跟人家吵架,那么这是因为你白天那个影像入于你心中,所以能够做其他梦的能力隐没不现,而这个梦到跟人家吵架的影像就显现出来。那隐没不显并不是代表没有,它只是暂时不显现而已,那么以后因缘会遇的时候还是会显现的,所以这个就是显跟隐的关系。那么做梦是这个道理,我们自性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做人,或者以前堕入三恶道,或者以后成佛,那么这一切一切的显现,都是我们自性当中本来就具足的法。但是只是随着因缘的不同随缘显现而已,各位用这个梦的譬喻来理解,就容易了解。

所以,一切罪相,无非实相,能够造罪的我、所造的罪都是由实相的这个佛性所显。我们说具足十法界,当然也包括三恶道法界,三恶道法界的因因果果,都不离开我们这念自性。那这个罪相是三恶道的因,所以它也不离我们自性。

所以底下说十恶(身三、口四、意三:十恶罪)、五逆罪(五逆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羯磨转法轮僧、出佛身血:五逆罪)、四重(这个杀盗淫妄:四重罪)、八邪(相对于八正道:八邪),皆理毒之法门,理毒就是说它本身作用上来说是毒;但是就体上来说,不离开我们这一念的真如本性。各位再去体会这个梦的这个譬喻,所以称为理毒的法门。

那就用上来说呢,悉性染之本用。所谓性染,就是性恶,就是说我们自性当中本来就具足三恶道的法界的法,所以为什么当我们起颠倒心会堕入三恶道。那三恶道的境界不是从外来的,而是我们自性本具。那么当我们一念迷,这个三恶道的果报就显现,那么这个叫性染,或者称为性恶。所以既然性染,自性本来就具足的性染,就这个意思,本用——本来就有的、自性本来就具足的作用。

所以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要灭的这个罪,表面上看起来,我今天透过修行,把罪给灭掉了。实际上,这个罪恶这个法,是我们自性本具,它的体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清静本然周遍法界的真如本体。那么我们所谓的灭罪,也事实上就只是把这个真如本性当中,本来所显现的罪这个法让它隐没不现,然后让清静的法显现出来。这只是个道理,这个是我们所缘、所灭的罪。

那第二个呢,讲这个方法:

以此为能忏,即此为所观。惑智本如,理事一际。能障所障皆泯;能忏所忏俱忘。终日加功,终日无作。

看到这里,以此为能忏,能忏就是智慧,以此就是以这个实相的智慧。我们观察一切法无非实相,那么这个不管罪也好,那么戒定慧也好,都不离开我们自性本具这样的实相智慧,作为能忏的智慧,修理忏的智慧。那么即此为所观,那么此也是实相,能观的是实相的智慧,所观的也是实相的境界。那么这个地方,这个所观当然指的是罪,我们观察这个罪业本身就是实相,以实相的智慧来照这个自性本具的罪业。这个时候呢,惑智本如,理事一际。惑也好,众生的惑,烦恼的惑也好,或者破迷起悟,从颠倒中回复的这个智慧也好,本如,都不离开我们自性。还是一样,你从梦境当中去体会,你今天在梦境当中颠颠倒倒造恶业,你今天在梦境当中梦到佛菩萨为你说法,一个是惑,一个是智,但是它都不离开这念能够做梦的心哪,所以叫本如啊,都是我们这个真如自性所显的。那么理事一际,这个理事一如,这个理就是我们性具足十法界的理——真如本性——性具十法界的真如本性,然后呢随缘会显现十法界的差别相,这个理跟事是不二的,叫一际。就像水遇到风的吹动会变成波,波停下来变成水,波跟水能够分别吗?不能。那么我们的真如本性就像水一样,遇到妄想的风、无明的风,就会造作种种的善恶业。事实上波跟水是不二的,理事一际,能障所障皆泯。能障的是这个烦恼,所障的是智慧。既然惑智本如,所以烦恼跟智慧不二。皆泯就是说,之间的差别相,事实上没有真实性,叫做皆泯。看起来烦恼跟智慧好像是对立的两个法,实际上你再多体会这个梦,梦中的烦恼跟梦中的智慧,本体都是我们能够做梦的心,没有真正的对立相。

能忏所忏俱忘,能忏的是智慧,所忏的是罪业,俱忘也是一样不二。能忏的智慧是依止实相,所忏的罪业也依止实相,是不二。所以终日加功,加功用行、拜忏,终日无作。无作不是说在那里睡觉叫无作,而是,就是完全没有任何的执著叫无作。就像古德说的:“终日吃饭而不吃一粒米,终日穿衣不着一丝缕。”不是说不穿衣、不吃饭,而是说在一切时一切处,都用实相智慧观照,这一切都不离开我们自性所显,而不加以执著。总结:

是名无罪相忏悔;亦名大庄严忏悔;亦名最上第一忏悔。

这个无罪相忏悔是说观罪相本空,这个是理忏。亦名大庄严忏悔,为什么大庄严?称合我们自性,我们自性具足无量无边的庄严,那么称为大庄严,下至地狱,上至佛国,一切法虽然外相上有染净的差别,但是它的本质都是性具十法界的大庄严。那么亦名最上第一等的忏悔,因为是圆顿的、智慧的忏悔,所以这是最殊胜的忏悔。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休息十五分钟。

 

                      

听打:慧明  校对:真德  普利 宗紘 

(2016.09法义研习小组终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