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iew all
Picture of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11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11

SKU: FS9101729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11

主讲法师:因法师

           201501 上海斋戒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各位请翻到讲义第二十四面,我们接着看到:

乙二、劝出有益

那就是说不仅自己出家功德很殊胜,我们要是劝人家出家的话,那也是有很大的功德。

业疏云:如出家功德经:若能放人出家受戒,功德无边。

那就像《出家功德经》里面所说的,如果能够放人家然后出家受戒,比如说他是你的眷属,或者古代她是他的这个奴婢,能够放她出家然后受戒的话,则功德是很殊胜的,这是叹德。

在这里引两个譬喻,这两个譬喻呢就是说来说明这个出家的功德。一个是供圣喻——供养阿罗汉、圣人的譬喻。

譬如四天下满中罗汉,百年供养。不如有人为涅盘故,于一日夜出家受戒。

譬如这个四天下满满的阿罗汉,我们一百年的时间来供养这些阿罗汉,那当然这个功德很殊胜;但还比不上有一个人发心,为了涅槃故,为了成就这个佛果的涅槃发广大心,乃至呢于一日一夜出家受戒的功德。就是说如果有个人发心,为了成就涅槃而出家,乃至他出家只是一日一夜的功德,就远远胜过百年的供养四天下的阿罗汉。当然这个是透过圣言量,佛陀的开示;不然这个很难以让我们相信,出家一日一夜,功德就这么大。所以一个人他如果他真正地发心出家,即使是短时间的,那都是很殊胜的。

我们也可以从这个发心出家受戒的这个受戒的这个方式来了解,来间接地了解,就是说我们发心出家受戒,在受戒的时候,我们都是心中缘着十法界一切有情无情的众生,我们发起“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誓愿。那你当初的发心,得到戒体的发心,是约着十法界的有情无情而来发心,而且是发菩提心,那当然这种功德就会超过只是对一四天下的阿罗汉的百年供养。那这是引经典来证明。

那第二段出意:

谓由前施虽多有竭,是欲界系。为法出家,非三界业,故说过前。

那这个地方解释这个经典的意思,就是说前面的这个布施四天下的阿罗汉满百年,功德再怎么殊胜,但是呢毕竟是有漏的功德。这个修世间的福报啊,那么供养阿罗汉修世间的福报,还是与有漏的功德相应的,所以是属于欲界的业所系束。因为所谓欲界就是说,在修这个法的时候,他本身并不是跟定善,不是跟禅定的善相应;所以这种福报再大,也就是欲界的善业,顶多死的时候升天或者做天王,那这是欲界的福报。

然而为了求佛道而,为了求佛法而出家,那么这样的业就不是属于三界的业,就是说他这个业就跟出世的业相随顺。虽然说并不是说好像直接像修空观,你修空观直接就属于出世无漏的业,那直接。那这个地方为了求涅槃而出家,它则是相随于顺涅槃的这个业。因为相随于顺涅槃的业,那前面说这个果上随顺涅槃的业,它直到成佛为止永无止境。就是说出家的福报,以后福报现前了感果了,感果了但是种子还不坏,这个种子会继续引导着我们到达成佛的这条路。因为这个种子是一个成佛的种子,为了涅槃而出家,所以就这个种子的本身来说,它这个一个是属于无漏的业,出家是属于随顺于无漏的业,所以说是殊胜。

那如果就是撇开有漏跟无漏来说,单单就他们两个两个所修的福报大小来说,这个出家的福报也远远胜过供养的福报。我们在前面那个<宗体篇>的时候有提到,乃至一日一夜持五戒的功德,就远远超过供养这个满天下这个佛陀的功德。也就是我刚刚说那个道理,因为你受戒的时候的发心是缘着法界而来发心的,所以这个福报,出家的福报不但是大,而且随顺于无漏的这个业,更加得殊胜。这是第一个供圣的譬喻。第二个宝塔譬喻。

又云:纵起宝塔至忉利天,亦劣出家功德者。

假设你真的有本事能够盖一个宝塔,高到这个忉利天,到这么高。忉利天它是在须弥山的山顶。等于说你能够盖的宝塔高八万四千由旬这么高,那这么大的福报,也比不上这个出家的功德。

第二段示意,显示其意,为什么呢?

一时欣出,虽未可数,然其积微,是高胜本。

一时以欢喜心来出家的功德,虽然未可数。所谓未可数,就是说他刚开始的时候,或许感觉功德好像不是特别多,未可数。然其积微,是高胜本积沙成塔,不断不断地累积累积,是未来成佛的根本。那这是从宝塔喻来说明这个出家胜过这个世间供养的功德。

所以这地方说“劝出有意”,但这两段文引得是出家的功德。也就是说,你要是能够成就一个人出家的话,他出家有功德,那么他的出家因为你的成就、你的帮助而出家的话,那么你也能够得到一部分的功德,是这个意思。

所以能够这个劝人家出家或者帮助人家出家,那这个是有大功德的。不过话虽如此,你要劝人出家,也要看,不是说看到佛教徒就劝他出家。他要适合出家,那才好。再看这个第三段。

 

乙三、障出有损

业疏云:“如出家经:为出家者,而作留碍抑制,此人断佛种故,诸恶集身,犹如大海。现得癞病,死在闇狱,无有出期。”

这很严重!

就像《出家功德经》里面所说的,一个人他想出家,为出家的人而作留碍或者抑制留碍就是说亲朋好友、父母、师长不允许他出家,给他做种种的障碍。比如说你要出家,我就要死之类的留碍!或者抑制,抑制的话,就是说国家法令规定不准出家,这个叫抑制。总之呢不管是谁的障碍,他的结果都会造成断佛种。因为有人出家修行,佛法才可以得到延续,因为佛法有赖僧来弘传。那么这个世界上没有僧,没有僧,再来就没有三宝;没有三宝,那当然佛法的种子就因此断灭了,所以此人断佛种。那因此呢他这个业实在太大了,诸恶集身,所有的罪业都会累积到他心中。就像什么呢?大海。大海容纳百川,那么所有的水都流到大海里头去。那么他造的业太重了,所以会累积很多很多的这个罪业,而且还是地狱的罪业。那未来的果报呢?第一个现得癞病,现就是今生,今生会得到这个麻风病、癞病。死了之后呢?在闇狱,就是死了会死在充满黑暗的地狱而无有出期,那这个就是他未来的果报。所以呢我们不要障碍人家出家,这个业太重了。

我记得当初我要出家的时候,我俗家母亲也是跟我说,我要出家的话,她就要跳楼自杀。当然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种种迂回,种种善巧,让她能够接受。但是我心中的想法就是说,我不能被她障碍,因为那时我就看到《在家备览》有这么一句话,如果真的让她障碍我成功的话,固然她一时会感到很高兴,但是未来她所结下的罪业却是非常得大。就是说我们站在一个人子的立场,真的要孝顺父母亲,就不能够让她障碍成功,那当然我们也不能够说一直要硬来,如果真的出事,那么这个也不行。真的出了事情啊,你要天天放蒙山也超度不了,这个很严重的,所以是善巧的回护。

主要是自己,自己要有这个决心的时候,那别人障碍不了你。我发现很多人,他说他出家谁来障碍他,谁来障碍他。其实我发现,主要的往往是自己没有这个决心,自己犹豫,这个想东想西,这个考虑很多很多,有时候呢还给自己留个退路,如果我出家不成,我要怎么怎么的。

我记得我刚出家的时候,我师父就跟我说:“良因师,你要知道,你出家之后就没有退路了。”告诉我用这样的心态来出家,那么这样才有办法能够成功。

那有时候我看,比如说尤其像中年出家会比较困难什么的,除了他本身的世间法的牵缠之外,再来就是说往往他有退路。像我们那时候学校刚毕业,哪有什么退路?出家就出家了,再回去,没有那么多退路。而中年出家,他可能觉得出家不行了,还有自己有家,甚至还有家庭在那边等着他,那这个时候要是在僧团里面,要是受了压抑,或者起烦恼,那么就有可能就会回去了,因为他还有退路。

所以就是说实质上,做什么事情往往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当然前提是你觉得你适合出家,你适合出家的话,那就不要给自己留这么多退路;所谓退路到最后往往是一路死路,会让你失败的一条路。

所以,我刚才讲就是说,实际上说,一个人出家受别人的障碍,那障碍他出家的最大障碍往往是自己,外在的这个因缘往往只是一个内心的投影。

就像我的俗家母亲,她说,如果我出家的话,她要跳楼。我就问我师父说:“她说她真的要跳楼,那以后放蒙山能超度吗?”我师父说:“恐怕不能超度哦!很严重。”那所以这样子,就想各种办法,包括我师父劝,或者找其他居士帮我劝,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我自己,因为她看到我这个出家之后很欢喜,那么她到最后只好算了。总之,父母亲再怎么障碍孩子,最终还是因为爱自己的孩子,所以舍不得。那当她看到我出家穿上僧服之后那么欢喜,她也就算了,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就算了。不过现在她深深地感觉到,真的还是出家好,这个在家种种过患。

好,这说明“障出有损”。再看第四段。

乙四、明出家已行凡罪行

前面都是讲出家的功德,那底下呢讲出家之后,有不同的出家的情况,有行凡罪行、凡福行、圣道行。

凡罪行跟凡福行都是不好的,只有行圣道行才是我们出家所应当做的。那我们先介绍第一个最差的——凡罪行。

业疏云:“据论罪本,皆由事缚。不思厌背,师心妄造。

那么据论罪本,造罪的根本。就是说他为什么出家之后还会造种种的罪业呢?这个造罪的根本,皆由事缚,就是外在境界的束缚。

道宣律祖说,这个出家人的烦恼有四类,那么其中两类是属于烦恼比较粗的,那么两类是属于烦恼比较淡薄的。烦恼比较粗的人着于财、色两关。烦恼比较淡薄的着于名跟见。

这意思就是说,如果出了家,烦恼粗重的人,他对这个世间的钱财或者男女色放不下,那这是烦恼比较粗重的。

那有的人对钱财跟男女色,他看得比较淡,比较不会被这个所束缚的,往往就被这个名跟见,名就是声名,就是说他这个人很有名,那么我要比他更有名,这是名。他着这个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财色,而就是一个虚名。这个是相对来说,烦恼比较淡的,着名;再来,着见——个人的知见。那么个人的知见,个人的想法,当然也不见得是正确的,但是就是执着它。

那这个是四种财、色、名、见,这一切都是属于事缚,境界上的系缚。

因此呢不思厌背就不思厌背三界,厌弃背离三界。为什么?因为他只有看到眼前的财、色、名、见,没有看到三界的苦,因此不思厌背。所以呢师心妄造,师心就是自以为是,以自己的心为师,自以为是。然后无惭无愧,来造这些业。这是造罪的根本,就是主要就是因为被境界所束缚了,这是根本。底下,引示。

如大宝积经:出家二缚,谓诸见利养也。

在《大宝积经》里面说,出家人有两种比较坚固的束缚,会捆绑这个出家修行人。两个是什么呢?

第一个诸见,这个见烦恼。这个见烦恼就是我执、法执。就像今天遵因法师他引这个忏公长老讲的,我们修行人都有我执跟法执。自己做的不对,别人讲我们,我们不高兴——我执。那么自己做的对,别人讲我们,我们更不高兴——这是法执。忏公长老这样讲实在是很简单扼要地说出了我执跟法执。那这个“见”就是我法二执。

出家人,有的人他或许对财色不是这么在乎;但是呢这个“见”——出家人的这个“见”往往很难破。就像那个以前我出家之后,老和尚跟我们讲说,古来相传,宁可带一百个兵也不要带一个僧。为什么呢?出家人都很有个性,那么很有见解的。各位想,很多出家人都是这样,当初他出家的时候,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出家,就像我要出家一样,全部的人,所有亲戚都反对,那全部的人都反对他出家,他还是要出家,你看这个人多有个性!他这种“见”很强。但不管是好的坏的,总之 “见”会很强。那么这样的“见”很强,要带个出家众,那真的要有大威德,不容易啊!

所以,出家人他可以不着于财色两端,但这个“见”——人我执、法我执要破,确实不容易。这个都必须要大威德、大德,然后来破,才有办法。

就像我们师兄弟,个个都很有个性,很多人都是跟我一样,都是全部人都反对,然后他就坚持要出家;甚至有的出家好几年,家人还不知道的。那这么有个性,那只有我师父这样大威德的人才能调伏。这个“诸见”是一种系缚,这个就只有靠善知识的调伏,当然本身自己也要有弟子相,能够接受善知识的调伏。这个“见”——见烦恼。

出家人是这个样子,在家居士更是这样,我法二执更是强。

我记得有一次,我到安徽合肥,到那个地方去弘法。我到那个地方去,弘法内容我倒是忘记了,讲什么我倒是忘记了;但有件事情我还是记得,我到那个地方去就是个过关斩将,每一个居士来找我,一个人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一个人的知见,都是似是而非的,我就过关斩将,一个一个破,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很坚牢的,而且都没有什么真正的经论的依据,有一半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尤其在现在这个末法时代,我们现在的这个网络很发达,所以大家都能够很容易看到一些讯息。这个讯息有真有假,看了之后,看久了就变成一种“见”——一种见解。那这种见解久了之后,就没有办法改了。

所以我以前,这个我在零九年的时候开始接触这个大陆的居士,在我们网络上接触。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人来问我问题,然后问我问题的时候,后来我发现有的人问问题,事实上他是来考验你的,他不是真的来问你问题。以前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很热心,用各个经论的道理,或者实际例子来告诉他,他思想是不对的。后来我发现,其实他的心根本就没有在听你讲什么,你不管讲什么,他的重点只是想从这里面,话里面找出破绽,要来破你的思想。慢慢有经验之后,我就不浪费这个时间了,反正讲两句不听,我就合掌令欢喜,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了。那么你愿意怎么的,就怎么的。因为像这样的知见很强、个人性很强,即使佛陀出世,也都没办法。

但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还是有九十六种外道,这九十六种外道看到佛陀的时候,有的外道也叫佛陀叫“瞿昙”。“瞿昙”是佛的姓,他出家的时候姓“瞿昙”。等于像我们见一个人叫:噯~小陈啊、小王啊,这么叫佛陀,那他这种高慢心就非常强。

所以现在的末法时代,因为大家的福报不够,所以很难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很多从网络上、书本上,自己去看,自己去理解,那这个“见”一成就的时候,那个佛来了都没办法。你看古代的高僧大德,每一个有大成就的人都有师承,不管任何传承都一样,都是有师长的教授的师承。而现在的人,他从网络上、从房间的书本上,很容易得到资讯,然后自己看,自己体会,然后到最后“见”成就之后,那这个时候,你看到他就只有合掌令欢喜。

所以这个“见”是一种很坚牢的束缚。所以这也是一个人的福德因缘,一个人刚开始的时候,如果在没有建立知见之前,就遇到善知识的调教,那是最幸福的事情了,等到他知见已经建立了,那这个时候就只有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能够慢慢地调教。这是诸见。

第二个是利养。这个贪着财物的供养,这也是种束缚。那这个烦恼比较粗重的人,这个对他来说,也是个很大的诱惑、很大的力量。刚出家的人都知道,我们出家不应该为了名、不为了利。但是环境使然,久而久之呢就会改变,就会受环境的影响。

那蕅益大师他说,与其说是中途变节,倒不如说是因地发心就不正。像有的人,比如说他出家修行,并不是真正的为求解脱,就是至少他心中有潜意识,有夹杂的潜意识,他没看到。他出家就是为了,当然有求解脱的心,也是有,但是也夹杂着名跟利,觉得这个出家好像有人供养,好像感觉比在家更尊贵。出家呢有人供养,不用工作,感觉不错。他心中或许没有这么明显的想法,但潜意识当中就带有这个想法。

那这种想法谁看的出来呢?也只有善知识。他如果这个福报够,遇到善知识就能够破除他这个想法。就像这个谦因法师跟各位说,他在莲因寺十个月,只收到两次单金,其他时间都是在那看一看,单金从他手上划过去,但是不能够入手。善知识做什么呢?就是要破我们心中的那种残毒。我们心中刚开始出家,也不敢说你百分之百真正为了了生死,还是会带有世间的习气。那么善知识是明眼人呀、过来人,他就用种种的这种奇招,来破我们心中的这种利养缚。那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大的问题。

所以蕅祖说,与其说是中途变节,倒不如说是一开始发心就夹杂。你说一开始出家发心就没有夹杂,这个很难。我们得承认,我们一开始出家,发心或多或少都有夹杂。那是事后经过善知识调教之后,我们事后才回想才知道的。但是我们当初出家的时候,我们也认为我们出家很纯真。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有的人出家,也是有夹杂,喜欢贪求名闻、利养、舒适等等的,他自己也不会知道,也只有明眼人,或者有经验的人能够看得到。所以,利养是个很大的束缚。往往到后来,刚开时出家,因为也没什么福报,也谈不上利养,出家久了之后,这个利养就来了。利养来的时候,慢慢就变了样,开始为了这个名利而奔波,那这就是利养。各位不要觉得这个事情很容易,这个事情不容易。我们都知道为了利养是不应该的,但是真正能够看得破、放得下,那不简单。

我记得以前佛学院有个长老——达公长老,他老人家真的是对这个看得非常淡。他说有一次,他到一个地方弘法,弘法的时候,那个地方的大和尚就供养老法师,供给他钱,老法师拒绝不收,那拒绝不收呢,结果他送老法师到火车,等老法师上了火车,他想等火车要开动了,他赶快把钱放在那个火车旁座位的窗户上。他想火车要开动了,您老人家就算拒绝也来不及了,就把钱放在上面。结果老法师非常有个性,他把那个钱撒出去,整个院子都是钱。结果后来这个事情,这个佛教会长老就跟我们老法师说,不要这么做啊,这些的。就是说这个一些大的修行人,他们对这个真的能够看得破,如果是一般的修行人,就不一定,或多或少有夹杂,那这个时候要很注意。这是利养的束缚。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在经典里面记载一个公案。有个阿罗汉一生就持不着持金银宝物这个戒,非常得廉洁,就是完全不碰金银宝物。后来他往生之后,有人将阿罗汉的舍利供成塔来供养。然后有个国王,经过这个塔前面的时候,国王很信佛,就拿黄金宝物放在塔前,来供养这个阿罗汉,结果黄金宝物,一下子,嗖,飞出去了。那个阿罗汉非常廉洁,即使他死了之后,他也不接受供养,也不接受黄金的供养,就把黄金抛出去,不接受供养。

我们过去亲近这些老法师们,往往可以看到老法师们对这种事情,都是看得很淡,非常廉洁。学人所亲近的老法师们,对这些看得都非常非常淡,都是我们后学很好的一个模范。

好,诸见缚、利养缚,这是《大宝积经》讲的,真是一语道破这个修行人的这两种束缚,出家、在家其实都是一样。

看第二段:

如律缘制。由名利故,便生有漏。因制诸戒,为防罪业,障三涂也。”

就像这个律缘制,就是说在律上有这个制戒的因缘、制律的因缘。就是说,有一天舍利弗尊者他在这个树林里打坐,入定观察,用神通力观察,过去毗婆尸佛、尸弃佛、拘留孙佛、迦叶佛,过去七佛当中这四尊佛的佛法都能够久住;而随叶佛、拘那含牟尼佛这两尊佛的佛法都不久住。他很疑惑,为什么有的佛他入灭之后,佛法还能够延续很久很久,能够久住;有的佛灭度之后,佛法却不久住呢?就去请问佛陀。那么佛陀就跟他开示,就是因为随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没有广泛地为弟子宣说种种戒定慧的法门。那么,在戒当中,也只是说略教戒,简单的教戒,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种略教戒;没有为弟子们说广律,像比丘二百五十条戒这种广律。所以,因为没有广律,所以当佛陀灭度之后,那么就像一朵朵的花没有用绳子串起来,风一吹就散掉了。

那么相对的,毗婆尸佛等等,乃至迦叶佛这四尊佛,他们佛法能够久住,是因为佛陀有为弟子来说广律,这个能做的、那不能做的,很详细的戒律。所以呢,就像花,串住花瓣一样,当风在吹,花瓣也不会散掉。

所以这是有广律跟没有广律的差别。所以舍利弗尊者就说,那这样子的话,请佛陀您老人家慈悲,为我们制定广律吧(广教戒),让佛法也能够久住。佛陀说:“止,止,莫去说。”不要说,这个时候不适合,为什么呢?众生都还没有犯错,你就制定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那这样子大家会觉得很奇怪,您老人家是不是处处防着我们呢?或怎么的,制这么多戒,什么意思?这个大家反而心头疑怪,佛陀说这个时候还不能制戒。

但是佛陀说,由名利故,便生有漏。刚开始,佛陀刚成立僧团的时候,或许威望还没有那么高,所以名利还不是很多。慢慢地,佛陀的僧团威望越来越高,来出家的人也越来越多,那分子也越来越复杂。那因为分子的复杂,而佛陀在僧团的威望越来越高,这时候,当名利现前的时候,便生有漏,烦恼的境界、造罪的境界就会现前。所以后来,第一个须提那子破了淫戒,从那时候开始,佛陀就开始渐次地不断不断地制定种种的广律。所以就是说,从制戒缘起来看,我们就知道,所有的制戒缘起都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有名利的供养,所以呢这个比丘会有种种的恶行出现,所以佛陀因此制定种种的戒,为防造罪业而堕落三途。

所以,出家已行凡罪行,那就是为了诸见啊、利养啊等等而来造罪。就是说,如果我们出家,就不要造这样的罪业,免得到时死了之后,堕入地狱里面受苦,划不来。好,那这个出家已行凡罪行。接着看第二段,下一段。

乙五、明出家已行凡福行

关于这点凡罪行我再说一句。所以,在《十诵律》里面说,未来世当中,出家人入地狱,白衣升天。

就是说末法时代的时候,很多出家人死了之后堕地狱,反而在家居士死了之后升天。为什么呢?因为出家人受戒,破了戒,又接受信徒的供养,那当然最后堕落地狱。而在家人他没有出家戒法在身,他顶多是五戒、八关斋戒,没有那么多戒法的束缚,然后他又能够供养三宝,反而因此升天。所以在《十诵律》这段文里面,就是要告诉我们,末法时代要发心出家修行的话,要很注意。

不过,各位也不要讲,末法时代出家人入地狱,白衣升天,觉得出家人没什么了不起,还不如我们在家人。

你要知道佛陀说法都是应机的。你看前面也在讲,也有说明,乃至出家一日一夜,都超过满四天下供养阿罗汉,那时候赞叹出家。那这个时候《十诵律》是什么呢?《十诵律》这个是给出家人看的戒律,那么对给出家人看的戒律,当然佛陀就站在出家人的角度,告诉出家人说,不要破戒,然后虚妄接受信士,是种警策的意思。所以对在家人、一般的人就会说,出家一日一夜的功德,都远远超过供养百年的阿罗汉的功德。那如果对出家众就说,末法时代出家众下地狱,白衣升天。说的角度不一样。当然客观地来讲,出家一日一夜都好过在家。

就是说佛陀在经典里面也有说,宁可出家破戒,也不要在家不受戒而升天,宁可受戒破戒,也不要不受戒而升天。什么道理呢?你受戒,纵然最差的破戒,但是第一个,你戒体也不可能全部破光。比如杀戒破了,其他戒的戒体都还清净的,那么其他戒的戒体清净,还能够引导你未来从地狱里面出来,还能够遇到三宝,能够发心修行。

相对的,如果呢不受戒,只是修福报升天,天福享尽了,然后呢,结果还是堕落,而堕落之后,你没有这个戒体的力量来摄持,以后可能遇不到三宝,堕落就很难出来了。所以佛陀说,宁可受戒破戒,那么也不要不受戒而升天。

不过,总之,就是说你要看自己的情况,有时候佛陀赞叹出家,有时候告诉我们这个出家受戒破戒的严重,所以你要看是站在什么角度来讲。但我们现在谈的就是说,如果出家之后行凡罪行,那么这个果报是非常不好的,这个我们要知道。

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休息十五分钟。

 

听打:真達  校对:普现 圆新 宗紘

        (2016.09法义研习小组终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