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iew all
Picture of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14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14

SKU: FS9101732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南山律在家备览 》

别行篇导读  讲记14

主讲法师:因法师

201501上海斋戒

   关于“相空观”,我再补充说几句。

就是说,事实上“相空观”它重点就是在破这个法有真实的生起处所。你说这个法它如果是真实的,它毕竟有个真实的生起的处所。你看《金刚经》会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所以从时间上观察,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中观论》讲:“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缘生。”就是从空间的因缘上来观察。

不管从时间观察,从空间观察,它这个法居然有作用——有它的这个可以接触到的作用,但是却没有真实的生起的处所。就像我们刚才观佛像也好,观这念心也好,作用上是有存在它的作用,但是却没有一个……,你找不到它生起的处所。那代表什么呢?这个法就是幻境。就像什么?我们举个譬喻来说,就像水中月,水上的月亮它是天空的月跟地上的水两个和合之下,所以会有水中月的影像出来。而水中月它不是从水里面单独出来的,也不是从天上的月出来的。为什么?因为如果只有天上的月而没有水的话,那地面上也不会跑出月影。相对的,如果只有水没有天上的月,那么也跑不出这个月影出来,所以水中月它是天上的月跟地面上的水两个法和合在一起的时候,会幻现出一个幻影叫水中月。

所以,一切法也是这样。比如说,我们这个眼根见到色尘,两个法和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幻现出了一个作用叫做眼识,或者一个叫心的作用。但实际上,你要找这个心,你说从眼根自己生的吗?不是的。那么,从外在色尘生的吗?单独也不是。两个法和合在一起吗?也不是。那么离开,无因缘生,当然更不是。所以,哦,原来眼识作用就像水中月一样,它就只是个幻境,作用是有,但真实性是没有的,这就是“相空观”。

我们要理解这个“相空观”可以配合种种譬喻。像《般若经》里面讲的空观十种譬喻、八种譬喻、九种譬喻,什么水中月、镜中像、梦中事、乾达婆城、幻、影等等很多譬喻。从譬喻当中去帮助我们理解这个“空”的道理。但譬喻毕竟是譬喻,它只是帮助你理解,但是你还是要去分析,所谓分析就是说去破,破它有自性执。而且这个“破”对有修空观的人来说很重要。在佛法当中有“破”跟“立”这两个方法。比如说我们一般有个习惯是“立”,为什么这个佛像它是幻境?因为它是由因缘所生,或者它是由我们阿赖耶所现,或者它是由我们真如所显,这是个“立”——立一个因缘、阿赖耶或者真如这个法。但“立”这个只是个解释,告诉你它的由来。但是,你如果只是立,不破,什么问题呢?我们会在心中浮现一个影像,叫做真如,叫做阿赖耶。外在境界都是生灭,都是无常,都是如幻的,那么有阿赖耶或者真如的主体会显现出一切如幻的境界,你这个时候就执着有个实法叫阿赖耶或者真如的时候,还是个“我执”,只是这个“我执”改头换面,改个名字叫做阿赖耶,或者真如,或者因缘。如果只是“立”就是有这个过患。

所以佛法当中除了“立”之后还要“破”。就是什么呢?就像古德说,去找这个心,然后到最后“觅心了不可得”。就像二祖慧可大师,他见到初祖达摩祖师的时候,他说:“弟子心不安”。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禅师找啊找啊找,找了很久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就说:“吾与汝安心竟”——我已经把你的心给安了。你能够看到心了不可得的时候,就是个总安心处。

这个意思就是说,他不会说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那我的这个心就是真如所现,那么我把真如拿给你,不是的。而是说他还是要去“破”,到处去找——空间、时间、内外中间、自生他生、共生等等,各地去找都找不到,这个时候破到无可立锥之处,这个时候,再来讲一切法是真如所显才不会执着一个大我的影像,那么叫做真如。我这样讲不晓得各位懂不懂,但这个观点很重要。

我们大家有时候习惯就是第一个,一切法都是真如所显、阿赖耶所显,我们就自然而然依托在这个真如或阿赖耶的概念当中,好像所有一切法空,其实不是的,你只是空掉了外境。但是那跟外道一样,外道也是空掉了外境,外道也知道外境都是生灭的,甚至他也知道这是如幻的,但是他是由个大我所显现的幻境。你如果把这个大我的名字换成了真如,那就是外道的思想。所以在佛法当中你要修学空观,要学会破。像前面讲的“性空观”,观察它是由五蕴,好像由各个零件组合成的。因成假、相续假、相待假。或者相空观,“相空观”从譬喻或者从理论,譬喻就是空观的十种譬喻,从理论观察内外中间都不可得,自、他、共、无因缘不可得,过去现在不可得,你要去学会这件事情。这个就是《楞严经》讲的“绵密观照”,这个很要紧。才不会说,有时候这个学空观的人也是懒惰,就是不想去分析说为什么这个法无自性,为什么无自性?就是因缘呐,就是因为是由真如所显的,就这样子,然后就觉得了了。事实上,你这样子的空观是没有办法破坏你的烦恼,甚至有的更严重的,它反而会增加你的烦恼。比如你说一切法都是假的、都是空的,结果到最后把因果、惭愧心也给空掉了,也给破掉了,到最后变得无惭无愧,那更严重,这是“相空观”的部分。

“性空观”跟“相空观”都是见到真谛和空性的理,但第三个“唯识观”是见到中道。

中道跟空性有什么差别?我们先用譬喻来帮助各位理解。像这个波浪,它的本质是水,我们知道波浪是幻化的生灭,它的本质是水,那么这个时候就见到空性。但是,你要更进一步的观察,不管是波浪也好,水也好,都不是真实的。如果说你只是见到波浪的本质是水,你会认为水是真实的,波浪是虚幻的。事实上,波浪也好,水也好都是不真实的,它们都是由什么呢?由这个水的湿性所成的。那么由湿性显现出幻化出水,由水幻化出波浪,那波浪跟水都是不真实的。那么这个湿性就像是中道一样,那么水就像空性,波浪就像俗谛的显现的万法。

所以,这个“唯识观”,如果就天台来说,它包括别教跟圆教。别教的但中的思想,以阿赖耶思想为代表,阿赖耶思想是别教的一种;或者圆教的思想叫做真如,如来藏,如来藏性具十法界的这个思想,这个都是可以称为南山的唯识观,别圆二教。

我们再讲的话,直接用这种以《楞严经》的圆教来做介绍,我们就不讲那么太复杂的事情了,直接从圆教的观点来讲就好。而且我们汉地的人,汉地的佛教徒说善根也是善根,跟他讲藏教,讲无常,或者讲“相空观”——如幻,大家听得懵懵懂懂的。但讲到真如大家都觉得很熟悉,很有兴趣,对藏通二教好像兴趣就不较不……或者比较不熟悉;但对圆教,都欢喜听圆教,这是汉地众生的根性,说是善根也是善根。

看唯识观:

一切浮沉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这个地方就点出一切法的真俗中三谛的理。

“一切浮沉诸幻化相”指的就是我们六根所接触到的六尘,能够接触外尘的六根,还有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六尘这个都是幻化的,也可以称之为浮沉的幻化相。

那么这些幻化相,这些六根、六尘乃至六识,这一切你能够见闻觉知的境界它是怎么生起的呢?“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个是讲到真谛,空性的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是说因为因缘力故,所以它显现。就像这个水中月一样,这个水中月从哪边来的?没有从哪边来,就是因缘力故——水跟月同时和合之下,那么水中月就会浮现出来,所以它就“当处出生”。所谓“当处出生”,就是说它没有个真实的生起处所。就像我们刚刚讲的“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缘生,”水中月没有一个真实的生起处所。一切境界一样,没有真实的生起处所,这个就是前面相空观的基础。

所以你要观“唯识观”,你一定要有前面的“相空观”跟“性空观”空性的基础,你才可以知道什么叫做“当处出生”,就是它没有真实的生起处,所以生不可得;然后“随处灭尽”,灭也不可得。所谓“随处灭尽”就是说,它去也没有真实的去处,不是说这东西解体了零件散的各地都是,还有去处,这是“性空观”。“相空观”来说,它生是如幻、灭也是如幻,这个道理就从做梦去想就容易理解了。梦境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你说梦境从哪里生起?没有生起处所,那么梦境当中的人、我、一切事、景象,做梦完了去哪儿了呢?也没有去处,它就只是个我们的心所显现的,心跟其他无名的力量、睡眠的力量和合在一起所构成的一个幻境而已,这个是真谛,空性的理。

然后“幻妄称相”,这是俗谛的理。在一切法空当中,我们会虚妄的依着世俗的假名、假相、假用,所有种种的相,说它是佛像、这是桌子、这是木鱼、这是大磬等等的,我们会安立种种的幻妄的相,这个是俗谛。也就是说,就像《中观论》所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那么“因缘所生法”,前面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个就是“我说即是空”。“幻妄称相”,这个就是“亦名为假名”。就是说也不妨碍它假名、假相、假用的安立,作用上不妨碍。然后底下再下一句中道“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它的本性是真为,这个“真为”就是说,就着这个第一谛来看是什么呢?——“妙觉明体”。这个“觉”——觉明之体,这个是讲体;那“妙”呢,是讲它的用。所谓“觉明之体”,为什么叫“觉明之体”呢?就是说我们真如本性的这个体,它是昭昭灵灵的,然后它含藏十法界的法,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这称为“觉明之体”;“妙”就是因为含藏十法界之法的真如能够随缘显现十法界的用,所以称为“妙觉明体”。那等于这是个总说。下一段详细说明: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先看到这里。“如是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个就是广说前面的“浮沉诸幻化相”,或者说“五阴”,或者说是“六入”,或者说“十二处”,或者说“十八界”,这只是开合不同,反正总的来说就是身跟心。你的身心世界这些幻化相从俗谛来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是我刚刚讲的生也不可得,灭也不可得,它生是虚妄相,灭也是虚妄相,为什么?你就去观察梦境就好了,梦境的“生”是虚妄的生,那么它“当处出生”,虚妄的生;梦境当中的“灭”是“随处灭尽”,虚妄的灭。它只有幻相的生与灭,没有真的实法的生与灭。为什么?从这个“相空观”来看,它这个生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生起处所,就像水中月,不是从月也不是从水而生,它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生起处所,所以它是虚妄有生。既然生是虚妄的,当然灭也会是虚妄的,这是俗谛的理。

 再观察中谛的理: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这是中谛的理。“殊不能知”,我们没有想到这个相上的“生灭去来”它的体是“如来藏”。所谓“如来藏”就是含藏,跟佛一样含藏十法界的一切的法,或者说含藏佛的一切功德,我们自性当中跟佛无二无别,就称为“如来藏”。那么“如来藏”它这个体用是什么呢?它这个体上就是“常住妙明”。这个“常住”就是说它这个体来说是不生不灭的,虽然说会随缘显现种种的相,但是它的本身是不生灭的。就像做梦,你梦境可以梦很多的梦——好的梦、坏的梦,但能做梦的心不会受染污,不会有生灭增减的,叫“常住”。当然各位不要错解,所谓“常住”,有个昭昭灵灵的光景,大光明的境界叫做真如,不是的。就像有人问这个禅宗古德:“真如坏不坏?”古德回答:“会坏。”那么有人问古德:“这个相上生灭不生灭?”古德回答:“相不生灭。”这什么意思呢?事实上,你要了解佛法的这个道理就从体跟用来观察:体是不生不灭的、不垢不净的真如,用上却是生灭相。你从譬喻里帮助理解,就像梦境,就像水跟波一样。所以你要懂的话,从体上来说体是不生灭,用上来说是会生灭。所以你也不要执着它就是一定生灭,一定不生灭。你说水是生灭不生灭?从体上来说是不生灭的,从用上来说是生灭的。所以古德才会说,问他劫尽的时候真如坏不坏?他说:“会坏。”那是就用上来说,真如的用所显现的世界会坏。但你说世间是真如的用,它的体也是全体真如啊,所以古德这么说也是对的,从真如的用上来说。

那你说“世间相常住”,这个是《法华经》讲的,“世间相常住”,为什么呢?世间相不是生灭吗?但是从它的体上来看它是不生不灭的真如本体。就像我们讲,波浪生不生灭?你说波浪不生灭也对,因为从它体上来看波浪它暂时没有,但是它的体就是水是不会生灭的。所以,以前我们在学法的时候,我们佛学院的达公长老他常常说:佛法就是体用,就是体相用。有时候讲不生灭你要知道这个时候在说体,你说生灭这个时候在说用,事实上这个是同体,讲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所以,“生灭去来”就是“如来藏”;“常住”——体的常住。“妙明”是说体用不二的意思,称之为“妙明”。“不动”也就是不生灭的意思。那么“周圆”是说这个真如本性它周遍法界,上至诸佛,下至地狱每个众生的真如本性都是遍满法界,叫“周圆”。这种不可思议的真如本性,“妙”就是不可思议。我们讲的时候是说真谛、俗谛、中谛,就像我们讲的时候会讲波浪、水、湿性,但事实上只是讲的角度不一样,但是你不能把这三个法切割开来,所以这叫“妙不可思议”。所以: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

在真常佛性当中,迷、悟、生、死等等的了无所得,这个是说明真谛的理。为什么了不可得?因为生不可得,所以死也不可得,这是真谛的理。这个就是唯识观当中圆教的思想。那么三观知道之后,我们接着看第三段的结劝: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踰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先看到这里。优波离就是持戒第一的弟子。他在家的时候,是佛陀的侍从、仆人,专门帮佛陀剃发的,剃头发的仆人。后来佛陀出家之后,他也跟着佛出家去了。他后来出家之后很快就证得阿罗汉,而且他持戒特别的严谨,他是大众当中,佛陀十大弟子当中持戒第一的大弟子。他追忆往事,跟着佛“踰城出家”,然后看到佛陀六年苦行,然后又看到佛陀降魔的过程,最后就是成佛,解脱世间贪欲得诸漏,然后,最后: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

然后,承佛的教戒,所有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属于戒律的部分。就是说,以比丘戒的二百五十条戒为中心,配合身口意三业、四威仪等等的,合在一起就是“三千威仪” “八万微细的细行”。那么还有这个戒律当中的性业跟遮业,性业就是杀盗淫妄这些个业。遮业的话这个属于制教罪,一些威仪的戒,像不饮酒、不着香花蔓,这属于遮业。等于说性业跟遮业,这个重戒跟轻戒他都是轻重等持,所以持戒清净。然后,身心寂灭,成就阿罗汉。这个是透过持戒,摄住身根,所以证得阿罗汉。

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他是佛弟子当中持戒第一,所以称为众中的纲纪。这个佛印——得到佛印持他所成就他的这个功德。佛印持他的心,他持戒、修身,大众推他是最高最无上的持戒第一的弟子。这个时候佛陀问说,“我当初是以怎么样的方法,来契入圆通实相呢?”底下重点就是说“持身”。先持身,通过持戒——持身,身得自在。接着,次第持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通利,也就是证入圆通。不过各位看这个文字上讲,先持身,后持心,各位不要错解,以为他只有先修身后面才修心,其实不是的。圆教的修行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以圆教的观点。以圆教的观点来持戒——持身,然后当身安定下来了,这个时候,更加能够观察这念心来持心。就像我们早上跟各位讲的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同样用圆教的智慧来观察,先从戒下手来摄住身根。身根清净了,这个时候圆教的智慧就能够更加地通利,这个时候再来持心,持这个心更有力量。这个时候心就能够得到通达。事实上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从圆教的思想来修,所以到最后当心得通达的时候,他这个时候所证就是身心通利,悟得圆教的理,那么,斯为第一。

表面上他是证得阿罗汉,实际上他所悟的是圆教的这个理。这告诉我们什么呢?持戒并不妨碍学习圆顿法门。以这个优波离尊者为上首。所以蕅益大师他说:“彻悟依然担板汉。”担板汉,就是个性比较看起来比较驽钝。蕅祖他解释,比如说一个人,他挑扁担过城墙的时候,古代的城墙比较小,他硬挤挤不过去,他不知道那个扁担稍微侧一侧就能过去,硬挤挤过去,代表说这个人比较驽钝。那彻悟依然担板汉是什么意思呢?他已经大彻大悟了,但是他所作所为还是一样——出坡、为大众服劳役,然后自己修种种苦行、持戒,然后听经闻法这些还是跟初学的一样。事相上一样,但是心中有不同的一片风光。但是,真的大彻大悟的人,他还是一样,因为他真的大彻大悟,他见到缘起。他见到缘起,所以他更相信缘起不坏,所以,他还是要静静的持戒,就算他不能轻重等持,至少他是尊重戒律的。你看不管古代的所有的大德都是一样,近代的大德都是一样,甚至禅宗的大德都一样,都是强调戒律的重要性。

这个“南山三观”介绍完了。最后我们回到讲义,看最后这个“沙弥五德”。就是说我们知道圣道行这三种的般若法门之后,表现在外还是一样的精进持戒、精进修行,这个就是“沙弥五德”。我们看这个文:

羯磨注云:如请僧福田经,沙弥应知五德,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

这个是个根本,五德当中的根本。就是说发勇猛心,成佛求解脱的心来出家,那么我们心中要常常怀佩着出离之道。所谓出离之道也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个是我们发心出家的人心中应当常常的一个安心处,一个总的安心处。心中唯道是亲,不管是自己内心还是跟其他同参道友之间在道上见——唯道是亲。就是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或者我们内心的状态都是不离开戒定慧的这个道,这种解脱道。这是第一个,这个心的依止。

接着讲到这个外相:

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

发这个心必须要有它相应的行为。不能说我有心就好了,那么我事相上不执著,不对!你有这个心自然会有相应的相,体跟用它是一致的。所以发起这个勇猛出家的心,怀佩道故之后,自然而然就应当会“毁其形好”。毁其形,就是什么呢?剃发,穿染衣,这个袈裟。本来世俗的人,头发都喜欢留的长长的,然后在头发上做功夫,今年流行什么发型我要跟上才好,不然被人家笑话大老土——要跟上这个发型。那么把头发上佩戴什么装饰品。头一剃,三千烦恼丝一断,这些什么都没有了,这样才好用功修行。那么“好”就是说跟嗜好贪著。我们喜欢穿美丽的衣服,细软的衣服,高贵的衣服,那这个时候全部都没有了,全部穿僧袍、穿袈裟、割截衣——一块一块的,没有所谓的什么好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应法服故”,是为了相应于法服,其实等于说就是我们以正法作为我们外在的衣服。那么这个正法就是前面所说的这个道——出世之道。我们这样子的这种“毁其形好”的目的就是为了相应于解脱道的法服。

各位看,不只是我们凡夫众生这么做,古代的高僧大德们也都是这样子做。古代很多的,像高峰妙禅师、虚云老和尚、广钦老和尚,所有这些大成就的大德们都是一样的——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他们穿的衣服都比我们还差。像那个高峰妙禅师,他春夏秋冬就穿一件衣服,因为他也是有禅定,他冬天不必多穿,夏天也不用换洗,就一件穿在身上——百衲衣。住是住在石洞,石洞里面上面滴水,下面会有积水,上下都是水,他老人家在里面照样用功,很自在,下雨天的时候外面下雨里面也在下雨,风雨飘摇的地方。他吃东西,就是把这个瓮把它切掉,然后取底下的部分做锅,用这个东西来煮东西,他有时候可能入定就不吃了,就几天吃一顿饭。然后他平常住的地方是住在哪里呢?祠观,这个悬崖之下,这个悬崖必须要爬楼梯上去,上去之后他就叫人把楼梯撤掉,他下不去,别人也上不来。撤掉之后就在上面专心用功,以死为期,如果不成就就不下去。是这样子的这种修行,真的是“应法服故”,相应于出离解脱这种法服,这是外相。

但是去掉外相之外,再来还有更重要的就是眷属。有的人他对外相不执着,但是会对眷属执着。所以更进一步地破对眷属的执着。第三点:

永割亲爱,无适(注音:敵)莫故

永远割舍对亲眷的这种亲爱之心。

所谓割舍亲爱,不是说对他们冷漠,不是的。而是把原本这种贪染的执着,认为他是我的眷属这种贪染的执着,转成这种大慈大悲。所以,各位看一看有本书叫做《释门真孝录》,就是说出家人孝顺父母亲的公案。从地藏菩萨讲到很多古德。他们对父母亲的孝顺那真的是超过世间的人。他们出了家并不是说不孝父母,不爱兄弟姐妹,不是的!而是说,把原本那种执着的小爱转换成慈悲的大爱,不只对父母慈悲,对所有众生也都慈悲,这叫“永割亲爱,无适(注音:敵)莫故”。没有远近,“适”就是远,“莫”就是近,没有远近亲疏的差别。那么,出了家之后世俗的眷属全部放下,出了家之后全部的人都姓释——释良因、释谦因、释尊因、释本志,都是姓释,同样姓释迦牟尼佛的姓。在家不同的姓,来到这个地方都是没有任何的亲疏,都同一个姓,然后世俗的眷属全部放下。所以就像《善见律》里面说,“瓦钵贯肩以四海為家居,知誰可愛憎也。”这个“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到哪个地方随处而安,出家人见到了面,大家都是法兄弟,没有所谓的亲跟疏,也可以说大家都是很亲的法兄弟,没有彼此的差别。这个时候把所有的对人的、对眷属的爱憎取舍的心全部放下。你一定要放下这个小我才能够成就大我,成就大的功德,我说大,不是大慈悲了哦,成就大的功德。这个对眷属要放下,这个更是困难。

第四个,有人能够放下眷属,对眷属的这种贪爱,但第四点更难的是什么呢?放下对自己色身的贪爱,这个更难。所以看第四点:

委弃身命,遵崇道故

放下对身心的执着,将所有的一切托付给三宝,托付给护法龙天。你不用担心我出家做种种苦行会不会累死掉,好像没有听说过有人出家后来会累死掉的,好像没听说过。倒是有听说过起烦恼,然后到最后生病死掉了,倒是很多。你看在家人为什么最后会死掉?——生病;为什么生病?因为太多烦恼了。就像《维摩诘经》说“何为病本,谓之攀缘。”因为攀缘心,所以会有种种的病,所以会结束生命。但是你要真心诚意的将身心托付给三宝,好好在法门上用功,护持三宝,那么绝对三宝不会辜负我们的,护法龙天也会护我们的法。这是学人出家二十多年来的经验,看到很多人的经验也是这样子。我们就是以古德为师,古德都是这样子的,真正的苦干实干,放下对身心的执着,那么这样才能够成功。

所以,“委弃身命,遵崇道故”。这个道就是戒定慧三学,放下对色身的执着,专心用功。在这个斋戒会当中,看到大家有的人特别早起,有的人中午不睡觉,有的人晚上特别晚睡,都静静的用功,这个非常好,好像有点这个意思:“委弃身命,遵崇道故”,有点这个意思的。

然后,希望这个精神回到世俗就算退也不要退太多,不要斋戒会用功个六天,回到家你睡六天,那这样就可惜了。回到家来继续用功,虽然没有像斋戒会这么用功,至少也要留个六七成、七八成,然后等到半年来慢慢慢慢越来越退了,半年后再来参加斋戒会,再来充个电,这个药效至少维持半年,半年内用功。不要说回去马上睡个六天,斋戒会好累,那就可惜了。

“委弃身命”,就是放下对色身的执着,也包括放下身见。就是说有的人虽然很精进,但他精进是为了求色身的强健,那这个也不行。我们精进是为了一切众生的离苦得乐,还有自己的离苦得乐,所以,要同时放下身见。为了遵崇道故,为了遵崇这个解脱道,戒定慧三学而委弃身命,不是胡搞瞎搞,也不是为了身体的健康而精进。

第五点:

志求大乘,为度人故

第二个毁其外相。第三个放下眷属。第四个放下身心。这个都是“破”——破执着。

第五个是“立”——立下大乘的志向。就说我们所有一切的精进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大乘,为了度化众生而来精进修行的,不是为了人天的快乐,也不是为了小乘的小果,纯粹是为了求这个大乘的佛果而来精进的,所以这个动机我们要不断的忆念,包括像我们早上带各位观修菩提心,也包括忆念,做一些事情比如说拜佛之前“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等等,先忆念大乘。我今天出坡之前我先忆念,为什么我要出坡?不只是说出坡才有饭吃,这个目标不要那么狭隘,因为我要护持大众,为了护持三宝,所以我来出坡。那么为什么我要听经?因为我为了要成就大乘、广度众生,所以我要听经。先调伏自身的烦恼,以后才能调伏众生的烦恼,这是最后的安立的大乘的志向。

所以这个“沙弥五德”,虽然表面上是说“沙弥五德”,实际上是通前通后。不只是初发心的沙弥要这么学,我们出家再久也是不离开这个五德。甚至不只出家众要依附五德,在家众也是一样,你真的想修出世之道、解脱之道的话,也是要怀着沙弥五德。这个“五德”要背下来,常常去忆念,想想我的行为跟沙弥五德是相应呢还是不相应呢?常常去检讨自己,让我们的修行真正跟解脱道相应。

那你真的跟解脱道相应的时候配合前面所教的戒律、威仪,那么有这个戒的功德,有定慧的功德,自然美德光显——那种戒相显露在外。这个时候不但能够自利,也能够利他,让所有世间的人知道有佛法,让所有人知道有佛法的功德,相信有佛法的功德,这样就能自利,就能利他。

我们整个《在家备览》的<忏悔篇>跟<持犯篇>,就介绍到这个地方。

这个<忏悔篇>告诉我们怎么修忏,我们希望各位能够不管身,不管是心,都能够依着这个法如法去行。

<别行篇>告诉我们怎么样尊敬佛像,入寺的规矩,看病人的规矩,还有出家宗致,这四大科,告诉我们一个修行人应有的威仪。这个也是就是说各位听了之后也能够次第去检点,哪个我没有做到我去把它补齐,我有做到的我就把它做得更好,保持不失。这样各位学习《在家备览》就不空过了。

甚至这个课程也不是说学一次就够了,还要再学,以后有机会再复习。从《在家备览》的<宗体篇>、<持犯篇>、<忏悔篇>、<别行篇>,这些大家要复习,不断不断的复习。像我个人学习或者讲,好几次了,加起来也快十次了,但每次每次都有不同的体会。所以法就是这样,就是要不断不断地重复,不断的这种熏习那才会有力量,才有办法真正的变成你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听来的。所以在这个地方跟各位共同勉励。

《在家备览》<宗体篇>的书已经有了,实体书有了。再来,其他方面:<持犯篇>乃至<别行篇>的书,我们预计明年八月间的时候能够把它全部编辑出来,各位如果到时候有需要请的话,也可以请。然后请回去,不断不断地看,多阅读。  

我们的课程就讲到这个地方,各位可以先松松腿。

再来,我看我们下午的时间我们可以念佛一枝香,因为有的人他可能没有体验过我们这种念佛一枝香的方法。这个是忏公上人创的这种方法,很好很好的。学人在大陆各地打佛七都是用这个方法,大家参加过的都很欢喜。有拜、有绕、有坐。所以我们下午就不上课了,我们就起床一点半开始念佛一枝香。维那法师没问题吧?那我们想各位体会体会这种念佛的方法,我们将所有的修行功德最后汇归到求生极乐世界和净土,这样就一切圆满吉祥!    

   

打听:果圆  校对:普信 广霖

(2016.09法义研习小组终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