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iew all
Picture of 南山律在家备览 宗体篇 第五課 持戒功德

南山律在家备览 宗体篇 第五課 持戒功德

SKU: FS9101687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第五课,持戒功德

第五课我们接着讲持五戒跟八关斋戒的功德。前面讲三皈依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所以各位不要觉得说我只是受三皈依而已,不要说而已,前面讲这个三皈依的量要是真的成就的话,有世间的福报、有善神的护持,还可以成就种种出世间的功德,不要说而已啊。接着我们看到更进一步的,要是持五戒乃至八关斋戒的话,有什么功德呢,先看到甲一的五戒的部分

甲一、五戒

羯磨注云『经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类通情非情境故也。』

这是说明世间的福报。在经典里面说,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布施给满四天下的众生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而且时间是一百年。 那这样福报是相当的大,不可思议。但是底下说还不如一日一夜持戒的功德。前面是说财布施一百年的功德还比不上一日一夜持戒的功德。底了解释了为什么:“以戒法类通情非情境故也”,这个类法它能够接通于有情与无情的境界。就是说我们在受戒的时候、纳受这个戒体的时候,我们的心是缘的十法界一切有情无情的境界而来发心的。前面讲它只是对四天下的一切众生经过一百年的时间,它那个量也只是四天下的众生,而我们持戒的时候、纳受戒体的时候,我们心中所缘的是面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我们要断恶、修善、度众生,我们缘的量是十法界的有情跟无情,这个量是完全不同。因为量不同,所以成就的福报也不一样,就像我们之前讲的,比如你今天不杀生,为什么你不杀生?是因为要随顺我当初受戒的本愿。当初的本愿就是,我要面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的境界而来断恶、修善、度众生,成就三皈依境界。你因为这个动机而不杀生,那跟你这个量所缘的量(听不清楚)我今天一个业的强跟弱,要从三方面来看:第一个缘境,第二个约心,第三个约相聚。第一个约心就是你心量的广大或者心的强度,这个地方就约心来说,前面只是对四大部洲的众生行布施,那持戒的话,你是缘的十法界的有情无情的境界,你这个心量遍法界的,那约的心量来说就当然很大。前面我们讲三皈依的地方,就说在四大部洲凡二乘果让你尽形寿地供养还不如三皈依的功德。约境界来说,你供养四大部洲的二乘人,境界也是四大部洲的二乘而已,但是你受三皈依时,你缘的是十方三宝的境界,那这个境界来说,也是更加的殊胜。所以你要是了解佛法的业果道理的话,你对经典里面所校量的功德差别,你就会比较能够去真正地相信,就不会说奇怪,持戒的功德这么殊胜,那怎么我感觉不到这个力量的存在。

总示—初受戒时,已行三施尽众生界。故财有量不及此也。

这只个总说:刚开始受戒,就是依道宣律祖所说的这种上品心来纳受戒体的话,这个时候事实已经等同于对法界的众生行三种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说贫困的众生,给他财富、物资;法施,就是为众生说法;无畏施,就是众生有恐惧的时候给他安慰,使众生能够离开怖畏。我们在登坛受戒的时候,我们就是发心面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事实上就是已经成就了对法界众生的三种布施,既然“尽众生界”,那量又是三种布施,所以前面只讲对四大洲的众生行财布施,他只有财布施,还没有法布施跟无畏布施,所以这个量是有限的,而且只是四大部洲,还不是遍法界的量,所以财布施的量还不及持戒,这只个总说。接着别列,将仔细地说明它的道理:

别列—尽形不盗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财。言不杀者,已施法界有情无畏,即用戒法行已化他,即名法施偏众生界。

这个从三方面来说,第一个,尽形寿不偷盗,就等同于布施法界有情的财富,就是说你不偷盗积极的来说,是给他财富,消极的来说你不偷盗可以使他免离财物损失的恐惧,也就是对法界众生来行财布施。第二个,不杀生,对法界众生都是不杀,这个时候等于布施于法界有情无畏施,就是说使所有众生遇到你的时候可以免除被杀害的怖畏,等同于布施给法界有情无畏。第三个,用戒法行己化他,自已来行持或用戒法来教化众生,那就等于以这个法施来遍众生界。所谓的法施,就是依着这个法来自行、来化他,那这个就是法布施。所以说我们在这个大世界发起广大的尽量的时候,就等于对法界众生行三种布施,所以因此“故财有量不及此也”,财布施的量是比不上持戒的量。那前提条件是什么呢?就是你持戒的时候,真正地发起广大的菩提心,真的发想广大的菩提心的话,那这个就像道宣律祖所说的这个情况,他在纳受戒体之后有这个成就、大福报。你看同样的修行人,有的修行人修行之后,他的福报很大,而有的修行人修行之后,还是苦苦孬孬,没什么福报。实际上就是我们刚讲的约心,跟心态很有关系。比如说你今天受戒,受戒的结果只是希望受戒之后事业顺利、家庭和乐,或者是身体健康等等,当然这个也很好,有时候戒师也会鼓励人家说你受戒之后身体也会健康,事业顺德,也会这么鼓励。但是你的发心如果只是这样的话,你受戒的结果也只会得到一点点的微薄的回报。当你在受戒的时候真正地发菩提心来纳受上品戒体的话,那你的福报是无量无边的。各位可以看那些高僧大德,他们的一生当中很长的时间都在山上嘉行用功,他也没有说来到山下,做慈善事业、帮助人家,也没有,但是等他出来利益众生的时候,影响力、福报非常大。我们看印光大师,他那时候在世的时候,他的皈依弟子成千上万,非常非常的多,他对整个中国汉地的佛法影响非常大,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他是真正发菩提心来修行。因为是发菩提心来修行,所以福报也特别殊胜。所以我们讲持戒的功德,实际上跟内在的菩提心的发起也是有关的,你真的发起菩提心,你在登坛纳受的时候面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要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个心才能真正地发起来。我们后面会讲到受戒这件事情,再详谈。

通结—财为局狭集散之法,能开烦惑恼害之门。戒法清澄,故绝斯事。

就是说财布施比不上持戒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我们刚刚讲,就量来说,持戒的福报是胜于财布施的。第二个就这边所说的,财布施是局限狭隘的,同时又是集散之法。这个“集”就是集聚,“散”就是散乱心。就是说你为了要行财布施,那么你必须要集聚财富,那在集聚财富的过程中是散乱心,因为散乱的心,所以“能开烦惑恼害之门”,所以可能你在集聚财富的过程中会开启烦恼的心,甚至恼害众生的心,都会产生出来,下一段我们会仔细讲。“戒法清澄,故绝斯事。”相反的,戒法就没有这个问题,戒法它是百分百清净的,那你为了财布施必须要累积财富,这过程当中可能会造恶业,所以一个是清净的福报,还有一个是带有不清净的福报,那这个是完全不同。我们看第十一页:

羯磨注续云『论云。由戒故施得清净也。』

这个是讲到出世间的功德。就是说论里面说,因为持戒的原因,所以布施才能够清净。布施本身的福报我们刚才讲是有夹杂烦恼在里面,是有夹杂恶业在里面。所以你要真的完完全全没有夹杂的话,就要在布施的同时加上持戒,那这样的话,你布施的福报才能够真正清净。

业疏释云破戒行施之损—『智论 若不持戒得财施者,多贪不净,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故使来世受不净果,如牛羊猪狗衣食粗恶。

 

这是第一段,说明“破戒行施之损”。“损”是说三恶道。就是说为了要行财布施,结果反而造作一些破戒的事情,比如做杀盗淫妄等破戒的事情,然后再来行财布施的话,那本质来说是损,是三恶道的业。因果是分开算的,不会说我今天赚钱的目的是为了要供养三宝,三宝就应该保佑我,让我升天,不会的。你供养三宝有供养三宝的福报,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造恶业有造恶业的果报,因为是分开算的。所以在《大智度论》里面说,如果不持戒来行财布施的话,结果就是多贪不净。什么叫“多贪不净”呢?就是说为了要更多的财富,然后才能行更多的财布施,希望得到更多的福报,这叫多贪不净。就像有的人他跟我说啊,我现在先不急着学佛,我要先多赚点钱,那我钱多了我先供养寺院,我先培福要紧。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事实上没道理,为什么呢——多贪不净。我们在赚钱的同时,表面上说我是为了要供养三宝才努力赚钱,但事实上呢,这当中会有很多的人个的贪的烦恼在里头,所以这种叫多贪不净的心,那同时会“以利求利,恶求多求”。“以利求利”,就是前面讲的第十一页的最后一行所说的“集散之法”,以散乱心来集聚财富,那这个叫“以利求利”。做生意嘛,用以得到的利润来投资赚取更多的利润,叫“以利求利”,甚至“恶求多求”,像前面所说的,“能开烦惑恼害之门”,这个叫做“恶求多求”。就是为了要行布施,结果呢用种种诈欺或杀盗淫妄的方法,来求财富,”故使来世受不净果“。就是说你虽然后来拿来供养三宝或布施给众生,但是因为这个是跟烦恼相应的,跟恶业相应的,所以结果来世还是要受这种不清净的果报,像牛羊猪狗的衣食粗恶,牛羊猪狗的衣食是粗恶的,但是却很丰富。像人家家里养的牛羊猪狗,它们吃的东西都不会缺,很多,但是呢,是粗恶的。为什么?因为它过去生曾经是这样子,就是用不好的方法累积财富然后再行布施。那因为它是用不好的方法累积财富,所以结果就是落入三恶道,但是毕竟它还是有布施,所以在三恶道当中受用是没有匮乏的,是不缺的。那这个就不好,就像《六祖坛经》说,“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一个人迷了自性,造恶业,堕入三恶道,再大的福也止不住他这个沉沦。所以就是说我们学佛修行人,还是以解脱道的修行为主,当然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还是祈求三宝加持,让我们一切衣食、生活上都没有匮乏,都能够顺利,那我们的目的是要能够安定地修行,那这样是可以的。那如果说我让三宝加持让我赚更多的钱,那我再来供养三宝,那这样的心往往会夹杂我们个人的私欲、贪烦恼在里头,那这样的话,真的有可能因为我们的心散乱而造种种的罪业的行为,结果到三恶道去享受这个福报,像龙王、蛇王、鬼王……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破戒,但是又有布施,有布施所以它到三恶道里面做王,但毕竟因为破戒,所以也堕入三恶道。这样子的话,对于解脱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到三恶道之后,可能继续颠倒,再造业。相对地,

持戒行施之益  若持戒者,既绝恶求,清净行绝,乃至佛果。』

若是能够持戒而行布施的话,这个时候就能够断绝恶求。“恶求”就是使用不正当的方法来换取财富。你能够努力地去追求财富,但是是用正当的方法,这个时候就能“断绝恶求”。“断绝恶求”,就能“清净行绝”。依清净心而行使非常的超绝、超圣,叫“行绝”,“乃至佛果”。你要是以持戒来行布施的话,有两个功德:第一个,你布施的功德是圆满的、是清净的;第二个,你因为持戒而来行布施的话,这样子的持戒布施的功德能引导你去向佛果。因为你持戒发上品心来持戒,那发上品心的因,果上就是佛果的果。你因为持戒,然后再加上布施的话,这样的布施你引导你到达佛果,而不只是说最后收点人天的福报,享尽了就没了,不是这样子。那这个是说明五戒的功德。就世间的福报来说,是超过财布施的,同时就出世间来说,因为持戒的力量可以使布施清净乃至引导到成佛的果报,也就是说净化我们布施的行为。现在的人都很喜欢培福,尤其是江浙一带,很多佛教徙都喜欢到寺院去培福,但是你要知道你是不是真正地在培福。道宣律祖说,三宝地是一个大福田,但同时也可能是个荆棘园。问题不在三宝的本身,三宝的本身是清净的,问题是我们在三宝的境界的时候,我们在三宝境界做义工啊、布施三宝行布施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同时配合着戒。各位要是学习了《在家备览持犯篇》就知道,在三宝地犯戒很容易,比如说,看到好吃的东西抓起来就吃,或者什么东西不错,就把它带回家去了。虽然你也护持三宝,但结果同时可能犯了盗僧物的罪,那你护持三宝的福报还远远比不上你盗僧物的过失,那就很可惜了。虽然说三宝地是个大福田,但是如果没有学戒的话,它同时变成荆棘园。你来到荆棘园,来这边采到的不是果实,采到的是荆棘。因为来到这个地方,因为种种的犯戒甚至破戒而来行布施的结果还是三恶道。像各位常常到三宝地啊,那更是要学戒。我们到后面持犯篇的时候会讲,这个三宝物要怎么守护。但总是一个原则:来到寺院,不要拿寺院的东西,除非你有跟寺院买,那可以。如果不是买的,你自己拿或是某某法师给你的什么供品什么的,最好你都要补贴,因为这个事情太复杂了,它可能是三宝的东西,也可能是其他施主的东西,这个来由太复杂了,你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来由,有可能是三宝物。即使是其他法师给你的,那可能他也不太清楚,给了你,然后你就拿了,什么供果啊或者是供饭菜什么的。反正你拿了之后,你的心念就想,反正你的心念都一样,想:我要补贴佛寺,我是跟佛寺买的。那这个事情说来话长,三宝物或是施主的东西,那施主是什么动机?三宝物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很复杂,所以你最好的方法就是能不拿就不拿。那必须要拿的时候,你的心态就是我是跟佛寺买的或者到时候我再补贴佛寺,那么这样是比较好,免得到时候来到这个地方是“破戒行施”,破戒来行布施,那是很可惜。当然基本上戒法要学,那在你还没有学那么细之前,你最好就是保守一点。接着我们看

甲二、八戒

就是八关斋戒。为什么大五戒之后,佛陀要为佛弟子来宣说八关斋戒呢?主要是因为五戒的果报最多只是升到人天而已,你守得再好,也只能到人天的果报。当然,前面也说,最后通向佛果,因为你发菩提心受五戒最后通向佛果,这也对,但毕竟是比较一条路,比较疏远的一个关系。而八关斋戒不一样,八关斋戒是在家人的出家戒法,所以透过八关斋戒,可以为我们一般的在家人来栽培出世的善根,直接通向解脱道。那五戒虽然说最后也能成佛,但关系是疏远的,但八关斋戒的关系是近的,特别的近。那为什么要栽培出世的善根呢?因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我们要栽培出世的善根,或者今生能够解脱出世,或者通过八关斋戒的持守,来使我们能够得到解脱,能够走上出家修行的路。当然你要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那最好,那就一劳永逸。要是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今生常受八关斋戒的原因,这个种子种下去之后,来世也能够出家修梵行。我们看有的佛寺,有的小孩子年纪很小,就可以在佛寺出家修行,有可能他过去世就是出家行,也有可能他过去生常时间受八关斋戒,有这个善种子的因成熟之后,感召到这样子的果报。所以八关斋戒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说很重要,它是栽培出世的种子、出世的善因。我们五戒完了,接着就介绍八关斋戒。

总示三名—『云戒云斋云关者,众名乃异,莫不摄净归心也。

“总示三名”,先总的来解释八关斋戒的三个名称:有时候称为八戒,或者称为斋戒,或者称为八关,戒、斋、关,名字不同,但共同的是,都是要“摄净归心”。什么叫“摄净”呢?就是摄受八种清净的正法,使回归到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不管你称它为八戒或斋戒或八关,它的功能都是一样的,就是透过戒法的摄持,这是一个,还有在受八关斋戒的时候清净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这六念的摄持,而归到清净心。所以这个所谓“摄净”的这个净法有两个,一个是戒法的本身,一个就是六念。在《佛说斋经》里面,佛陀说受持八关斋戒清净的话,不止是这八条戒受持清净,更重要的是要同时摄持这六念。就像各位现在一样,受持八关斋戒之后,来到寺院过这种清净的出家的生活,共修之余下殿之后,我看大家还是很用功在拜佛,这样的话就是符合八关斋戒的意思。那如果说只是受这个八条戒的戒法,但心很散乱,还是到处浮动,那这样的话就不符合八关斋戒的意思。这个戒、斋跟关。这个戒是体,斋是从体清净的用,关的话是个譬喻,所以这个名字的关系是体、用、譬喻。我们来分别解释这三个名词。先看第一个,戒。

—言八戒者,八即所防之境,戒则能治之业。

什么是八戒呢?这个“八”指的是所防的境界,所防的八种烦恼的境界,杀、盗、淫、妄乃至香花鬘、高广大床等等,是所防的烦恼的境界,我们前面有讲,这当中包括性罪和遮罪。性罪是直接通向三恶道的,遮罪是通向轮回的,虽然说没有通向三恶道,但它是通往轮回的路,那这个就是我们的贪染心,那这个都是我们在修出世解脱道当中所必须要防范的境界,这八休条。“戒”就是能对治的业,能够对治烦恼境界的八种的善业,所以这个戒本身是静止的意思。通过这八个法去静止我们走向世间轮回乃至三恶道的境界,所以戒是静止,这八个法的体是静止的意思。我们再看斋,有两个意思。第一个

言八齌者,斋谓齐也,齐一其心。

八关斋戒这个“斋”有第一个解释,是专注,就是受八关斋戒之后,除了为八条戒之外,还要守护六念。那你在持戒的过程当中,要常常检讨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跟这八条戒相应不相应,这是消极地来说。更积极地来说,这叫守住六念。透过六念的守护,使我们的心一方面能够守住这八条戒的戒相,一方面透过六念的摄持,使我们的心能够专注在这个所缘境上。所以这个“斋”就是起专注的意思,把我们凡夫这种放逸的心给归来归垄归垄,收集起来。比如说中,我们不要歌舞倡妓,不要涂脂粉,不坐高广大床或者不非时食,等等的。或者你常常透过六念跟八法去注意这个事情的时候,慢慢你的心就不会到处攀沿、到处浮动了,像随波逐流的浮萍一样,东去西去,就不会了,你心就能够安定了。这是第一个,齐的意思。第二个意思:

或言清也,静摄其虑,如世闲室亦号斋也。

“或言清”就是清净或澄清的意思。“静摄其虑”,“静”就是安定,“虑”就是内心的妄想杂念。安定而且收摄我们的内心的妄想杂念,将妄想杂念给安定下来,就像这个水保持澄清一样,这个是斋由清净的意思。透过八法跟六念来收摄我们的心,使心安定下来保持澄清,像澄清的水能够照万物。所以世间的闲室,就是清净的房间,可称之为斋。所以“斋”有这两个意思:一个是齐,一个是清。我们就从这个斋这个用就知道,受八关斋戒之后,心很安定,心很澄清、很专注的,那这样的话你的八关斋戒的持守就会成功了。而不只是说你受了八关斋戒之后,就忍耐饥饿,过午不食,然后就想,怎么今天过得这么慢,想着明天我要怎么大吃大喝一顿,那这样的八关斋戒恐怕就不是成功了的。这个是“斋”的意思。那另外根据《萨婆多论》,对斋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把它解释成不非时食,这称之为斋。一般我们讲持守斋戒或斋戒沐浴,这个斋就指的是过午不食。戒的话,是另外的八条戒,实际上八关斋戒是九条戒。那这个是《萨婆多论》的解释,不过这个解释是属于比较狭隘的解释。广义的来说,斋就是清净或者是齐一的意思。接着看到“关”,“关”是个譬喻。

—言关斋者,即禁闭非逸,静定身心也。』

就说你透过八法、六念,能够禁闭过非跟放逸。“非”就是过非,“逸”就是放逸。你透过八条戒,所以你不会造作这些错误的事情,然后你又持守六念,所以心中放逸的心就能收摄起来,这收“禁闭非逸”,然后来静定身心,这个就是“关”的意思。其实你从八关斋戒这个示名大概就可以知道八关斋戒的功德。我们底下接着看第十二页,更进一步地解释它的功德。首先先介绍它世间的福报:

▲    业疏云『多云。经说,作阎浮王于人中宝一切自在,不如八戒十六分一。』

“多云”,就是《萨婆多论》,根据经典里面说,“作阎浮王”,阎浮王就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有七宝,还有千子,他的福报是很大的,统理四大部洲,还有七宝得自在,还有千子,一千个孩子里面的孩子都非常勇猛。简单来说,轮转圣王有非常大的福报,天人不说,在人间来说,转轮圣王福报最大。转轮圣王在人中的一切的宝物当中,一切都自在,但他的福报还不如受八关斋戒的人的十六分之一。所以就可以知道受八关斋戒的福报是多么大。我们前面讲,受五戒的福报也好,受八关斋戒的福报也大,都是非常非常大,比满满的布施四天下众生的福报还大。但有的人会想,奇怪,我也受五戒,我也受八关斋戒,我怎么感受不到那么大的福报,我好像感觉没怎么福报,或者还是苦苦恼恼的。这当中我想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个就是说,我们在受戒之后,福报是肯定的,那这个是佛陀圣言量为我们保证的。有的时候你受戒、持戒之后,这个福报的种子肯定在你的心中栽培下去了,那至于说什么时候受报,那就不见得马上受报,可能今生晚一点或者来生会受报,但肯定会受报。那为什么现在还没有马上受报?只是因为现在的业或者过去的业还比较强,所以比较不好的业或是福报差的别、恶业,还有残余的力量在,还没有受完。但是当你受完这个不好的业的时候,你好的业就能够显现,那这个是第一个。就说我们相信因果那绝对是不虚的,你受戒、持戒,一定会有它相应的果报的,就像经典所说的福报大的话绝对是有的。第二个解释是说,虽然我们表面上也在持戒,但我们可能就没有得到戒体,因为所谓持戒这件事情的基本前提是你要得到戒体,而得到戒体是我们后面要讲的,怎么得到戒体的方法。但在三皈依的时候,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至少没有发起善心,就胡里胡涂地这样受,那么实际上大部分都只是结个缘,是得不到戒体的。那得不到戒体,当然也谈不上经典里面所说的持戒的这些功德,所以在这个地方作一个解释。所以我们相信佛陀所说的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陀的开示我们要相信绝对是有这样的功德,不必向外追逐,说我一定要到处跟人家结缘、到处做慈善事业,我才有很大的福报,其实不一定,主要是你的心。为什么我们说做慈善事业会有福报?主要是你在做慈善事业的时候,你有慈悲心生起来,你的心量扩大,所以你的福报显现。所以外在的事情只是一种刺激的助缘而已,重点是刺激到你的慈悲心生起来,是这个道理。所以你看我们刚刚讲的,高僧大德住在山上,他也不做慈善事业,他就静静地修行、发菩提心,他的福报更大,就是这个道理。底下接着说出世的功德,先说这个灭罪的功德:

▲     业疏云『善生云。除五逆罪,余罪皆灭。』

在《善生经》里面它说,受持八关斋戒搞乱,除了过去所造的五逆罪之外,其它的罪都能因为受持八关斋戒的原因都能够灭除。在律藏的《二十二明了论》里面也有说,“四万二千福河,恒能洗浣破戒垢污”,就是说你通过持戒之后,会有种种的福报,如果说出家戒,会有四万二千种的福报之河,那这个就像四万两千条大河,能够将一切破戒的罪业给洗刷干净。所以就是说你受戒之后会有福报、会有功德,那这个功德能够将过去所造的罪业给灭除。虽然说五逆罪是不能够灭除,但受八关斋戒之后,这五逆罪也因此能够重报轻受。那这个是《善生经》里面的说法。《大般涅盘经》里面记载说,在波罗奈国有一个屠夫,他专门做杀羊的事业,一天杀千万只羊,非常多。但是有一天,有这个因缘,跟舍利弗尊者,在他座下跟他受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后来呢就因为这个福报力,结果死的时候生天,做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太子。他一生造这么多的罪业,就只是一日一夜地虔诚地受八关斋戒,因此最后生天了,所以这个是说明受八关斋戒灭罪的功德能。比如说我们今天受八关斋戒之后,你再拜八十八佛、拜忏的话,它的灭罪的功德是受五戒的人的千万倍,这么多。所以说我们各位要是有机会,六斋日受八关斋戒的时候,受八关斋戒这一天尽量多用功,条件许可的话,尽量多用功,因为你受八关斋戒这一天的话,你修行的话,同样的念佛、同样的拜佛,它的增加福报也好,灭罪的功德也好,都远远超过你平常受五戒的时候的功德,这说明灭罪功德。底下用譬喻来说明理由:

▲     业疏云『智论云。譬如软将将兵,终竟无勋。健将破敌,一日之中功盖天下。五戒八戒其相同此。良由五但离邪,未能清绝。八行全净,相同无漏,约期乃少,取行则多,故功益彼』    

《大智度论》里面说,譬如一个软将,“软将”就是说将领他个性很懦弱,不敢去冲锋陷阵,只想到自己的财富、地位、生命、妻子儿女这些的,所以这个底下的兵众要打仗的时候,他就能躲则躲,躲得越远越好,这叫软将。“将兵”的将就是带领的意思,“软将将兵,终竟无勋”,他可能出征很多年,但是呢终究不会有任何的功勋。这个道理很简单,这个做主帅的他的心力会影响到底下的人,做主帅的人如果本身就是混的,那底下的人谁肯卖命,不可能,所以“终竟无勋”。相对地来说,“健将破敌”,健将就是英雄豪杰,他不怕死,不怕打,不怕吃苦,那么打仗的时候带头冲冲锋陷阵,破敌的话仅仅只是一天当中就能大破敌军,“功盖天下”。所以五戒跟八戒的相状是同样的道理,五戒就像“软将”,而八关斋戒就像健将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五戒只是离开邪淫,就淫欲这个事情来说,五戒只是离开邪淫,但是并不制止夫妻间的正淫,所以它就像软将一样,因为还有夫妻间的正淫,就还是有很重的贪婪心的,所以只能称作“软将”,”未能清绝”,没有办法真正地断绝夫妻之间的正淫。但是“八行全净”,乃至你一天一夜的也好,受八关斋戒的话,在八行当中,连夫妻间的正淫也全部要断尽,收全部的身心清净,像各位现在,是八行全净。所以是“相同无漏”,在相上等同于出家的无漏戒。出家无漏戒那当然正淫也要禁绝,所以受八关斋戒的人实际上就等同于一日一夜受出家的戒法。像各位现在,虽然没有剃头,但就你身心的这个体来说,就等同于出家人一样的,跟出家沙弥十戒就只差一个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就只差这条戒而已,其它跟沙弥的十戒都一样,这是“相同无漏”的戒。“约期乃少”,就日期来说,只是一日一夜,就日期来说是少的,但“取行则多”,这个“行”的话是说清净之行,这种清净之行比起五戒,是又深又广,通过八法、通过六念,这种清净之行是多的。“故功益彼”,所以这个功德是超过五戒的,所以一个是软将,一个是健将,差别就在这里。所以为什么说受八关斋戒它能灭罪或者有大的福报,原因就在这里。好,看下一段,说明福德资粮:

▲业疏云『成实云。天王福报亦所不及。帝释说偈。佛止之曰。若漏尽人应说此偈,六斋神之日,奉持于八戒,此人获福德,则为与我等。』

《成实论》里面它说啊,“天王”,这个天王指的是忉利天王,就是天上的话,欲界有六层天

,第一层是四天王天,第二层是忉利天。第二层忉利天的天王福报也比不上一日一夜受八关斋戒的人。为什么?底下解释说——“帝释说偈”,这个天王说了个偈,意思是,如果有人能在六斋日奉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的话,那么这个人他所得到的福报就跟我天王是一样的。佛陀就跟帝释天喝责说,这话你还没有资格说这么说,什么人有资格呢?“若漏尽人应说此偈”,漏尽人是谁啊——阿罗汉。阿罗汉才有资格说这个偈:“六斋神之日,奉持八戒,此人获福德,则为与我等”。在六斋日当中能够奉持八戒,那这个人所获得的福报是与我漏尽的阿罗汉是相同的。就是说阿罗汉讲这句话那是符合诸法实相的,一个人在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的福报跟阿罗汉的福报一样,他这么讲是对的。那如果帝释天也这么讲是不对的,因为帝释天的福报是比不上在六斋日受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的人的福报。那这个也是经典里面告诉我们的受八关斋戒的大的福报,还是一个原因:相同无漏。它跟出家无漏的戒,相上来说是一样的,这是福德资粮。下一段说智慧资粮:

▲义钞云『优婆塞受三归五戒者,闻佛说法,得下二果,不证三四。受八戒者,亦证三四。』

义钞,就是《四分律拾毘尼义钞》,这是道宣律祖的著作。这里面说:在家男居士受三归五戒的话,然后同时听佛说法,说四谛十二因缘的出世解脱的正法,可以证得初果和二果,但是不能证得三果和四果。但是如果一个在家居士,男众女众都一样,他能够受持八关斋戒的话,也能够证得三果或四果的阿罗汉。所以你看有的论点里面会说在家居士修行不能证得阿罗汉,而有的论点会说在家居士能可以证得阿罗汉,那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他有没有受持八关斋戒,有没有“相同无漏”,有没有跟出家人一样受持相同的出世戒法,这个是差别的关键。为什么?初果的人他是断了见惑,但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修惑都在,所以他欲界的爱烦恼还在的。二果的话,他断了欲界九品的修惑当中的前面六品,他还剩下三品的思惑在,所以也就是说,因为在家居士他如果听佛说空性的法门,他虽然证得初果,但他如果没有透过八关斋戒来断除正淫的话,还是有这种贪烦恼的欲界的习性在的话,他顶多就只能证到二果。因为三果的话,是把欲界的修惑全断了。但如果说他本身没有受八关斋戒、没有这样的清净的念头跟行为的话,那他是不可能证得三果,那更不用说四果阿罗汉了。但受八关斋戒的人必须要断夫妻间的正淫,那这个时候再来受持佛陀所说的出世的空性的智慧的话,那就能够证得四果阿罗汉。当然,小乘是这个道理,那大乘也是一样的道理。像前面讲那个“斋”是齐或是清的意思,你受持八关斋戒之后,你心是清净的,这个时候你的智慧的开发是比受五戒的开发是好得多,因为八关斋戒当中的两个重点:一个是断夫妻间的正淫,一个是过午不食,这两个重点你要是能够长时间不断地去造作的话,那当然这种清净的力量很强,那清净的力量很强的时候,你心就极静地安定下来,你的智慧就开发了。那接着看到最后一段附带的文字,这个不是在家备览,这个是附带的,是我把它加上去的。这一段很重要,对于我们修净土的人来说,受八关斋戒很重要,我们来看这个文: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
<lb n="0345b09"/>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
<lb n="0345b10"/>五逆。无众过[13]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
<lb n="0345b11"/>于西方极乐世界。[14]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
<lb n="0345b12"/>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
<lb n="0345b13"/>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
<lb n="0345b14"/>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
<lb n="0345b15"/>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
<lb n="0345b16"/>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
<lb n="0345b17"/>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
<lb n="0345b18"/>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这个地方很清楚,就是说中品生的人,就是一生修行戒善的功德,然后临终的时候发菩提心回向往生西方,这个时候就是中品生。他没有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读诵大乘解第一义,平常的时候就是上品生,而中品生就是纯粹地修戒善。所以就是说受持五戒同时要兼持八关斋戒,乃至诸戒,乃至其它出家戒也好或是菩萨戒也好,同时不造五逆罪,不要造下品生的五逆罪,那么也没有很大的过恶,就持戒清净,没有很大的过失,那将这个善根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临终的时候就会看到阿弥陀佛跟诸位比丘与大菩萨,来到这个地方赞叹出世解脱之道,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赞叹出家。这个时候就随着佛往生极乐世界,然后就是中品上生的果们。所以各位要是持五戒又能够兼持八关斋戒的话,往生极乐世界至少中品上生以上,那如果你再加上读诵大乘解第一义,那就是上品生。我们就是取法步上,不要说我生平无大志,我只求边地,能去就不错了或者只求下品生。你要是定那么低的标准,到时候就去不了了,因为要去的话心还是要清净的。这以上就是介绍五戒跟八关斋戒的功德。我既然知道功德之后,我们当然就是要寻求如法受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