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iew all
Picture of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03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03

SKU: FS9101697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南山律在家备览》

持犯篇导读  讲记03

主讲法师:因法师

201408上海斋戒版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各位请翻到讲义第五面:

我们接着来,说明这个上午,没有讲完的部份。就是说以这种烦恼心来造罪的情况,那第五页当中这个中间“引示”的这个地方,他说“如《明了论》述云:“有四种粗恶意犯罪:一者,浊重贪瞋痴心;二者,不信业报;三者,不惜所受戒;四者,轻慢佛语。故心而造,则得重果。”好这是四种情况。

那早上说了,第一个是浊重的贪瞋痴心,所谓:浊重,就是说,他三时的那个方便啊,那个根本时、成已时,初中后三时都没有惭愧心,后悔心,那这个称之为浊重的贪瞋痴的心。那这是一个。瞋

第二个呢,就是“不信业报",对因果的道理,他根本就不相信,像世俗的人,他不信因果,他不信因果,那他造罪的话,那当然那个业更重,好,这是第二个不信业报的这个道理。

第三个呢“三者、不惜所受戒”。就是说一种骄慢的心,高慢的心,对于他所受的这个戒法,他觉得无所谓,反正有受戒啊无受戒啊,无所谓,并没有说很想要去好好保护他所受的这个戒体,那这个称之为“不惜所受戒”。那这是对法上的一种骄慢。

第四个呢,“轻慢佛语”。就是对人,对佛陀这个人的骄慢,对佛陀所说的话的一种骄慢,觉得说,这佛说的这些戒法啊,都是只是为了对那些初学的人、为了那些着相的人而安立的,对佛所说的这个戒法、这个佛语啊是很骄慢,总之第三跟第四都属于骄慢心。第二个是属于邪见,不信因缘果报的这样的心。好,所以这个就是说明四种粗恶意犯罪的情况。

所以在律上也有说,比如说一个比丘,他是以这种烦恼的心、就是说这种高慢的心、或者没有惭愧的心,那即使犯一个小小的罪业,那么也要堕落到地狱当中九百万年,受这个果报。就是说本来这个小罪还不见得会感招到这么严重的果报,主要是因为他这种无惭无愧、无所谓的这种心态,所以他所结的这个罪业,那可能,就会使他最后堕落,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突吉罗罪,也有可能使他堕到地狱当中九百万年,这么长的时间,相当于四天王天的五百岁,也就是人间的九百万年这么才的时间,堕在地狱当中。所以我们前面也在说的,犯了戒是不是一定堕落地狱,那倒也不一定,如果你真的犯戒之后,犯戒之前,还有当中,之后,都有很殷重的惭愧心,而且事后也好好的忏悔的话,那是可以免除地狱的这个果报。所以,这是第二段的引示。再看到第三段的“结示”:

结示:以此文证。由无惭愧,初无改悔,是不善心。

由以上的这个文字证明,“由无惭愧”,没有惭愧的心,因此呢初无改悔,这个“初”就是“都”,很多古德的著述都用“初”代替“都”的意思,都没有改悔的这个心,那这个就是不善之心。所以所谓的这个不善心当然就是贪瞋痴,那么也是因为他贪瞋痴,所以心太猛烈了,所以他都没有惭愧。那就不善心所造的这个业,那一定是重业,那所结下的业,往往就是定业。经典里面说这个“定业不可转”,通常指的就是用这样的心所造的业。业是可以转变的,但定业很难转。为什么定业很难转?就是在造业的时候,有这样的这个心。所以《摄大乘论》他里面有个颂他说:“有情界周遍,二种决定转,具障而缺因,诸佛不自在”。这句话颂文就是说:有情界周遍,无量无边的有情当中,那二种决定转,当两种情况决定要发生的时候,诸佛是不自在的。什么是二种决定转呢?就是他决定要造恶业,和决定要受报。就是说他造恶业的心,非常的强,那非常的强大,这个时候诸佛不自在,佛陀虽然是有无量无边的威德力,但是他决定要造恶业时,佛也没办法。这是第一个决定造业。第二个:决定要受报时,可能他过去,在造业时候的那个心,烦恼心太过于猛烈,所以构成一种定业,而这定业他也没有,事后也没有好好地忏悔的话,当未来果报要成熟的时候,那也是一样,佛陀要改变也是很困难的,除非他好好忏悔。如果他没有善根,然后也不好好忏悔,那这样的话,决定“诸佛无自在”,佛也没办法。

所以就是说我们,在学戒时候,我们一再强调,不能只是从戒的表相上来说,我就是有好好持戒,我做到表相上的标准就好了,不是的,你要看你的心。你说,事相上你有做到,那你是什么样的心?是真的清净吗?不是说我今天过午不食,我就是持戒清净,那倒未必,若内心胡思乱想,也不能说就是清净。相反的来说,你说一个人犯戒,他一定就没有救了吗?那倒也未必,他如果有殷重的惭愧心,这个初、中、后三时都有殷重的惭愧心的话,那这样他还是能够免除地狱的罪报的。所以我们要知道,很多人都以为这个戒律,他只是从表相上来说,事实上也不全然。不全然,也是从表相上来看的。所以所谓真正的持戒清净,你就要去探讨这个所谓,你在造业的时候,你在造善业,或者你在犯戒业的时候,你的心是什么样的心态,那未来的果报就会有轻重的这个差别。这个必须也要知道,虽然说没有错,同样的比如杀畜生,杀蚂蚁,就律上来说,同样结下罪,但是呢,我们同时要注意,同样结下罪的结果,他还有一个化教的业道罪在里面,你用善心还是不善心、有惭愧还是没有惭愧的心来造……那果报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知道这个的话,我们就是第一个,我们就不会随便说我们持戒清净。不敢说我们持戒清净,为什么呢?因为持戒清净的标准,不只是说,表相上做得很好,还包括你相应的心。比如说你,不杀生戒持得清净,连想杀害、想伤害众生的心都没有,不只是说事相上不作;那么不偷盗,不仅是说,事相上不去造作,连内心的起心动念都没有,那才叫做真正的清净。像各位可能有的,有听过这个“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公案,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一个代表。这个俞都,明朝一个读书人叫俞都,他一生劝人行善,还办文昌社劝人行善、然后劝人惜字、劝人戒淫等等的,但到晚年的时候,却穷苦潦倒,孩子死的死,散的散,非常的穷苦潦倒。然后他每年都会在他们家灶台那个地方,写一张黄表,然后烧了,请那个灶神,在那个春节,农历春节时,送给玉皇大帝看看,说我俞某人,一生修了那么多善业啊,为什么到晚年时,还这么凄凉潦倒?每年都写这些东西,请灶神帮我转达,这个玉皇大帝。

那么有一年冬天,也是一样,也是上黄表之后,然后跟他老妻两个人啊,他老妻眼睛也瞎了,跟老妻两个人啊,在寒冷的屋子里,膝下都没有孩子,很凄凉的状态。这个时候,突然门口有人敲门,敲门之后,他这个门一打开,他那个人啊,一位老先生进来,他说啊,他自称他姓张,说着说着,这个老先生就说啊,其实我是你们家的灶神,俞都说,哦,那你即然是灶神,那我每年请你转达给玉帝的这个黄表啊,这个疏表啊,你到底有没有帮我上啊?这个灶神说:这个疏表,要不上还好,要上的话,我看你哦,上天给你的责罚恐怕更重。他说为什么呢?“你说你表面上在劝人家行善,但肚子里却都是些烦恼,都是些不好的想法。比如说你劝人惜字,但是你自己呢,偷偷的,却把有字的字纸啊,拿来糊窗户啊,或者做一些随随便便的用途,你自己也不惜字;劝人家戒淫,自己啊内心,欲心不断,老是偷窥,窥视他人的妇女,等等的……就是说表面上行善,但是内在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说我那个黄表上去,恐怕玉帝对你的责罚更重。”那这个时候俞都才知道,原来过去都只是在做表面功夫,内心并没有真正地悔改,并没有真正的去从善,所以他改名为“俞净意”,清净意,第六意识的意,从此他彻底地改过,不但从相上改过,而且从心上彻底的改变过去不好的习惯和起心动念。当他彻底改过之后,慢慢地,他原本失散的小孩子也找到了,慢慢各方面的家里情况慢慢也好转了,整个福报也就慢慢地现前了。

这就是说什么呢?当我们知道业也是由我们的心所造时候,我们纵然在戒的事相上做得很好,我们也不敢随便,说我们持戒清净。那当你知道你持戒不是那么清净的时候,就会继续往前走,而且当你知道你持戒不是那么清净的时候,你就不会有那么高的骄慢的心。不像有的人说“我受了菩萨戒,我在大殿排班,就要排前排”;那么或者是“我受戒受久了”;或是“我每天持午”什么的……以这个戒相来迷惑自己,也迷惑他人。就是说,他在这个相上,下功夫,所以他觉得这个相很好。当然也不是说这个相不对,而是他没有从他内心的烦恼去调伏,这个时候,佛陀说不能说他是持戒清净。就像我们在受八关斋戒的时候,我们跟各位说,在《佛说斋经》,这个斋戒的斋,佛陀说所谓八关斋戒持得清净,是什么呢?不是说你今天过午不食,我就是八关斋戒清净,你断了正淫修梵行,就是一定八关斋戒清净,那倒未必。这个所谓斋业的清净,这经典里面说啊,还包括,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六念,这个八条戒,杀盗淫妄乃至不做卧高广大床,这八戒,他是一个帮助,帮助什么呢,帮助你在持斋戒的时候,内心六念的力量。为什么八关斋戒持守,功德这么大?除了这个戒法本身,最主要就是因为内心的六念,有六念的加持来持戒,因此功德是很大的。好,多大?各位可以看那个外面那个书啊,宗体篇,《在家备览宗体篇》里面有讲八关斋戒的功德,各位可以自己去看,那要紧是内心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这六念。而不是像一般人讲得,想的,“我持午,我长时间持午,我就持戒清净了”那倒未必。

所以当你知道持戒清净不清净的标准在于这个念——内在念头时,你就会继续的增上。就不会像道宣律祖所说的“以戒为上,余悉不为”,认为这个戒、尤其这个戒相最重要,我戒相做好了,那么我就是殊胜了,不会。道宣律祖都这么说。这个时候你就真正的能够用戒法来帮助调伏你的烦恼,而不只是在戒相上做,但是内心却是骄慢、狂妄。所以就是你知道这个持戒清净,在内心的意业,有这个功德。那再一点呢,当你知道这个“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意业是最重要的时候,纵然因缘不许可,我们会有犯戒行为的时候,你也会生起殷重的惭愧心、诃责心。这样子的话你还有救。那如果说,这个有的人,他的这个智慧不够,或不了解这些道理,他不了解意业是最主要的,结果犯了戒之后,就无所谓,反正犯了就犯了吧,还能怎么办,那这样子的话,那就很难救了。所以我们在介绍后面的每一条戒的开遮持犯之前,先介绍这个内心的这个善、不善、无记这个心态啊,这是很重要,因为这是持戒的一个基本心态。有这个基本心态之后,再谈后面的持戒,才不会只是一个上表相上的功夫而已。所以这个也是弘一大师他老人家的善巧方便,当然也是来自于道宣律祖的大智慧。好,这个是说明乙二的不善心。接着看到

第六页

乙三、无记心

所谓“无记心”就是指他的心中非善、非恶,叫做无记。无记心的话是不是一定不受报、一定没有感果呢?那也不一定,有不同的情况。待会我会介绍几种,不同的情况,有的会感招到恶报,有的不会感召到三恶道的恶报,但是会有其他的别报在。好,看到这个文,

 

资持云:“下明二种:初纵放者谓泛尔无记,次约睡狂即昏迷无记。”

在“无记心”当中,他主要大分为二种无记。第一个叫泛尔无记,第二个叫昏迷无记。

泛尔无记就是说“纵放”,就是放纵他的烦恼。那么他在造业的时候,虽然说没有特别强烈的贪瞋的烦恼,但他内心也没有摄护,也没有保护他的内心,这叫泛尔无记。好,这是第一个情况。

第二个呢,在睡眠或癫狂的情况之下,这叫“昏迷无记”。这两类情况,这是大判。接着底下开始,再介绍这两种情况,先介绍第一个:泛尔无记的情况。

 

“元非摄护,随流任性。意非善恶,泛尔而造。并通摄犯。”看到这里,

这是讲到,犯的情况。元非摄护“元”是原来,他原来并没有很仔细去摄护他的心,而是什么呢,随流任性,随波逐流而放任自己的习性。这个叫随流任性。然后呢意非善恶,他在造业的时候,比如说,他今天杀生,他在造杀生的时候,他也不是因为善,也不是因为恶。而是很随意的心态而造。这个叫做“泛尔而造”。这个呢并通摄犯,那这样情况而造的话,是通于、收摄于犯戒的。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好了。比如说我们在寺院里面都会烧柴,那烧柴的时候,我们为了避免杀生,都会把那个柴火拿起来看一看,敲一敲,看看里面有没有虫子,那如果你每次都有很谨慎的守护这个不杀生戒,把柴火看一看,看仔细了再烧,里面如果真的有小虫子被烧死了,因为你前面保护了,那这个时候就不结杀业。相反的,如果你看到这个柴,甚至是潮湿的柴,你连看都不看,也不想守护不杀生戒,看到就往火里丢,看到就往火里丢,那这样子的话呢,就叫泛尔而造“意非善恶,泛尔而造”。就是说,你把柴往火里丢的时候,你并没有任何善念,也没有任何恶念,可以说是一种无记的念头,但这种无记,跟刚才那个讲,守护戒体的那个无记,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守护戒体,然后再烧,那种无记,他至少前面还有谨慎的守护;第二个的无记,是他并没有谨慎的守护,他就只是无所谓,对戒体无所谓就这样烧。那这样的话,如果里面没有小虫子的话,还是要结杀生的罪业。所以,这个我们要知道,就是你要是好好,已经有很认真的保护你的这个戒体、戒相,很认真保护时候,那结果不小心犯了,那这个时候不结罪。如果你根本就无所谓,也不好好守护,结果犯戒,那就要结罪。那这个叫“泛尔无记”,所以泛尔无记是要结罪的。这个是第一个结罪的情况。第二个,

唯除恒怀护持,误忘而造。此非心使,不感来果。

唯除呢,

底下刚念的是,不犯的这个情况。恒怀护持:那就是说他常常地保护他的这个戒体,恒常地怀着护持的心,但只是“误忘而造”,误就是说:一时的失误,比如说他平常都很注意这个,守护不杀生戒,结果呢,就像刚才说的,那个柴火里面有虫子,他没有注意到,他已经看过了,也敲过了,然后里面有虫子,然后他把它丢进去烧,这个叫误杀。或者是他搬东西时,不小心,已经很注意了,但不小心东西掉下去,把地上的虫子打死了,这个就是说,他有很注意保护了,然后结果还有这样子的误杀,那这个叫误。那忘记的话,就是比如说,他平常都很重视这个持午,这个事情,就是他守八关斋戒时都很重视持午,但有一次呢,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突然忘记了,突然忘记现在已经过午了,然后东西又拿起来吃,当你拿起来吃的时候他突然想到,突然想到之后就不再吃了。那这样子,他只是忘记了,并不是说他知道过午了,而故意去吃,同时他平时也是很认真的守护,这叫“忘”。或者是误作,或者忘记而作,那么“此非心使"这个不是烦恼心的驱使而来造作的,所以不感来果,不会感招未来的这个苦果。这就是说明第一个:泛尔无记。

所以我们过去在《宗体篇》当中我们也说过的,这个戒体他能够保护我们,但是你也要去保护这个戒体啊,就像那个刀子可以防身,但你也要保护好你的刀子啊,要常常磨,刀子你也不能把它拿去乱敲,敲石头,不行啊,你要把他保护好,你保护好刀子,刀子才能够保护好你,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对我们的这个戒体要“恒怀护持”。你如果以“恒怀护持”的心,偶尔或者误作,或者忘记而作,那么这个时候,可以开缘不结罪的,当然这个标准就看你自己的心,是什么样的心态了。这是第一个“泛尔无记”的情况。看第二个:

 

非即如上。前为方便,后眠醉狂遂成业果,通前结正。并如论中无记感报。

“非即如上”,如果不是前面所说的这种情况,然后呢“前为方便”,就是说,比如说,他想要有这种想要做杀盗淫妄等等恶业的心,那前面有造方便,后来“眠醉狂遂成业果”,或是睡眠当中、或在喝醉当中、或颠狂,而成就业果,这个时候呢“通前结正”,要通于前方便这个时候来结罪,所谓“结正”就是结罪。这是什么意思呢?譬如说他今天设了一个陷井,想要捕杀猎物,那有这个前方便,对不对,当他设的时候,猎物并没有马上跳进来,当他设完陷井之后回家去,回家去的时候,在他刚好睡着时候,刚好有个猎物跳进来,跳到陷井里面来然后摔死了,或是被陷阱的机关给刺死了。死掉了。那你说他这个时候,这个畜生死,这个动物死掉的时候,这个设陷井的这个人正在睡觉,处于无记的状态,那他这个时候他结不结罪呢?还是要结罪。当然不是说“我这个时候在睡觉,我不知道啊,它自己跳进去的。”不是这样子。这时候结罪还是要结罪,为什么?前为方便,他有前面的方便——造陷井,他后来就算他是在睡觉、或者呢是这个酒醉,然后酒醉不醒、很严重的酒醉昏迷、或者是颠狂,发狂,这都属于无记的状态,也一样,就着所谓“通前结正”,结正就是说他必须要结罪,为什么要结罪呢?通前,通于前方便,要约着前面方便时他有这样的造作,这个时候,根本时成就了,那还是要成就,那这个底下说,就像论中,像《成实论》里面所说的“无记感报”的例子是一样。所以并不是所谓的无记,他就一定不感召业。比如说你今天,假设你今天放了一个陷阱,或者你今天想要陷害一个人,结果呢,你陷害他了,也施设这个方便了,后来你忘记这件事了,但是呢,他却因为你之前陷害的行为,到最后可能受到伤害,虽然后来你忘记这件事情,但是当他伤害构成的时候,就要结罪了。所以我们在做伤害众生的事情的时候啊,要注意,你说你现在做一做,然后到事后,忘记了,你忘记,但对方如果正因此,后来因这个原因而受到伤害,那就要结罪了。所以这个戒律是确实要学习,不然很多人觉得糊里糊涂的,反正我后来啊,我前面有想伤害众生的心,后来呢,我没有想伤害众生的心,结果呢,他死了,或这个众生死了,跟我没关。其实不是的,还是完全一模一样的结一样的罪。为什么呢?因为你前面有过伤害众生的心,后来果然成就了,虽然后来你忘记了或者睡着了等等的,但约着你前面,你有伤害他的心来说,一样结罪。好,看下一段。这个

第七页。

问:无记无业,云何有报?

一般来讲无记心当中,是不造业的,怎么会有后来果报呢?《成实论》里面所说的,无记感果的这种情况呢?那这个地方就要讨论这件事情。一般经论来讲,我进入无记,那么就不感果报了,比如说像什么呢,比如像一头狮子把一头这个鹿,把他咬下去,吃下去,死掉了,那那头鹿死掉了,这个只是它们过去生的因缘,这头鹿欠,过去生当中欠这个狮子一条命,所以这个狮子在杀这头鹿的时候,它没有任何的烦恼心。当然有一点点的贪心,贪吃肉的心,但并没有其他很粗重的烦恼心。类似于无记的心。那这个时候,那只是它们过去生的因缘,这时候并没有因为烦恼而结,这个未来苦果的这个果报,并没有,这个叫“无记无业”,不受报的情况之一;或者人家在睡觉,睡觉当中也是造的业,也是无记不感报。那这个地方说,为什么前面却说无记的业,会有这个果报呢?看底下解释:

 

答:解有二:初言感报者。谓先有方便,后入无记,业成在无记心中,故言感报,而实无记非记果也。

这第一段约着方便来解释,就约着这个前方便,就刚举的那个举子,他在方便时的时候,约此处来结罪了。所谓初言感报就是说,谓先有方便,后入无记,我刚才讲得,他先铺设一个陷井的这个前方便,后来呢回家睡觉了,这是无记,业成在无记心中,后来呢,这个有动物跳进来,死掉了,跳到陷阱里面死掉了,那死掉了之后,这个业的成就,是在施设陷阱这个人无记心,睡觉的这个人的无记心当中,所以这个叫做“无记感报”,所以无记感报,并不是真的完全无记,是因为有前面的方便,所以“而实无记非记果也”,好。实际上无记,并不是说无记啊,还变成还能够感报,不是的。好那这是第一段,约方便释。就是刚我们讲得那个例子,第二个:

 

约总别两报释:二者不感总报,非不别受。如经中,头陀比丘不觉杀生,彼生命过堕野猪中,山上举石即因崩下还杀比丘。

这个地方,举的就是说,是真正的无记,不感总报的情况。但是“非不别受”,我刚念的,就是说像杀生的这个戒的例子,像经典里面说的,一位行头陀的比丘他不觉,就是不小心,而误杀众生,就像我刚讲,比如说烧柴时候,那虽然也是很谨慎的守护了,但是还是不小心把柴里的小动物给烧死了,这叫不觉杀生,那这个就戒法来说是不结罪的,因为他已经恒怀守护的心了,不结罪,但是呢“彼生命过堕野猪中”,他这个头陀,比丘死掉之后,堕野猪,不过他堕入野猪,并不是,因为这个杀生的原因,是因为其他的临终的烦恼,啊原因,后来堕入野猪当中,他不觉杀生这个事情,本身没罪,后来不小心堕入野猪,当中,后来呢有一天,有个人,从山上举个石头,往下一丢,结果这么巧,刚好砸死这个野猪,这个叫"还杀比丘"。结果未来受报的时候,那个人也是在无记心当中,不小心,把这个野猪,也就是那个比丘,给杀死了,这一切啊,都是因缘果报,就像那个安世高。《安世高传》各位有机会,可以看一下,他是古代安息国的一个太子,也就是现在伊朗这个地方,安息国的太子,他后来,到汉地弘扬佛法。来到汉地弘扬佛法的时候呢,那么有一天他告诉他的朋友说:我今天出去会被别人打死,那你要出去为那个打死我的那个人作证,作什么证呢?就是说,他打死我不用他偿命,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过去生的因缘。过去生当中我曾经不小心打死他,今生,所以今天我会不小心被他打死。”因为安世高有神通。结果果然,他走到那个菜市场的时候,结果就不小心被一个人扁担打死了。结果他的朋友赶快出来作证说,安世高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个事情不怪他,这是他们两人之间的因果。过去不小心打死他,所以现在不小心被他打死。所以这个地方说,不感总报,是说不感三恶道的总报,但是不是不感别报,别报是什么呢?你欠他一条命,就要还命。

所以我们刚才讲就说你“恒怀护持”,你已经很护持你的戒了,但是呢,还是难免会有杀生,比如在山上,或者在都市开车,都是一样,难免都会有杀生的情况的时候,那你很护持,还难免杀生,这个时候当然杀生的时候,当然是不结杀生的罪,但是你欠它一条命还是要还的,所以呢一方面要谨慎护持,更加谨慎护持,第二个呢就是要多回向。比如像我,每天晚课后总回向,我们都顺便回向:凡是一切有意无意之间啊,所伤害的众生,都能往生净土等等的。长时间不断为他们回向,让你们两个之间的缘“解冤释结”,把这些恶因缘把他给化解掉。虽然说不犯戒,但是你跟他结恶因缘还是要把它化解掉,回向给他。这是第一个杀戒的情况。

第二个:“如成论中,睡眠成业,是无记业”。在这个《成实论》里面所说的这个睡眠哪,睡眠所结的这个业是无记业,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比丘,他在睡觉当中,他在睡觉当中,漏失不净,也就是这个遗精,发生这个事情,那这个时候,他睡觉的时候,漏失不净,但后来他又结罪,为什么结罪呢?是约着他在睡觉之前,想着男女欲望的事情,所以后来睡觉时,虽然他是无记心,但是那个时候漏失不净。因为有前面那个方便,所以这个时候在无记心当中成业,还是一样,还是有这个别报在,虽然没有三恶道的总报,但还是有别报在。好,那这个是这个回答。再看下一页。

问:如前无记有不犯者,其相如何?

就是说前面所说的无记,我们有说,无记可能有报,比如说“泛尔无记”他这个时候,他必须要结罪,那前面所说,如果有无记。然后,又不结罪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其相如何?看底下的回答。

 

答:谓学知戒相,善达持犯。心常兢厉。偶尔忘迷,由非意缘,故开不犯。如扶持木石,失手杀人。如是等缘,并非结限。

这有几个条件。第一个“学知戒相”,就是说,你要构成这种很护持戒法,然后所以可以开缘的情况的话,第一个条件,你要学戒。你受戒之后,不学戒,你怎么知道怎样护持戒法呢?不知道啊。我看就像现在,大家一听到受菩萨戒,哇,好几百个人,大家都争着要去受菩萨戒,等菩萨戒受完之后,一个戒场几个百人,等受完菩萨戒之后,能够继续学习菩萨戒戒相的,应该是个位数,没几个人愿意下去学,大家都只喜欢得到一个“我是菩萨”、受菩萨戒的名字。或者希望得到受菩萨戒的功德等等的,都是个表相。但是呢这个,菩萨戒的功德是来自于你,守护菩萨戒,你守护它,你才会有功德,你不守护它,功德从哪来?这个时候,所以不学戒那不行,所以第一个要学知戒相,各位若受了五戒、八关斋戒乃至菩萨戒,一定要学知戒相,若不学知戒相的话,那一定犯,一定犯,而且一定结罪,绝对不会有说什么无记不犯的情况,不会的。第一个,学知戒相。

第二个呢要“善达持犯”,因为你“学知”,所以能够善巧地通达什么是持戒、什么是犯戒。好像各位,比如说你受在家五戒,也不过才五条戒而已,五条戒,比如你发心一下,发个几个月、半年,把这五戒的内容学习一下,或者像我们这个的斋戒会更快,五天当中,八关斋戒的内容,你就能了解的很清楚了,那了解很清楚之后,回去再好好复习一下,复习一下,把我们前面所讲的,还有后面所说的,什么开遮持犯哪,讲得都了解得很清楚,这时就善达持犯,你就能够知道什么时候是持戒、什么时候是犯戒了。这是善达持犯。

第三个呢“心常兢厉”,“兢”就是战战兢兢,“厉”就是常怀恻厉的心,也就是内心很摄心的状态。

第四个呢、“偶尔迷忘”,就是前面说的,或者“误”,或者“忘”,“误”是失误。“忘”就是比如过午不食这个事情,他一时忘记了现在是过午了,那个叫“忘”,“偶尔迷忘”,“由非意缘”,不是这个染污心,去缘这个境界。这个意缘这个“意”指的是染污意,不是以染污意,来缘这个眼前的境界,所以开缘不犯。底下举个例子,比如说像“扶持木石,失手杀人”,不小心,就是他拿着木头或石头,很谨慎的守护不要伤害众生,结果不小心,还是伤害到众生了,这个时候,就没有构成所谓的犯戒罪,没有犯戒罪,所以也就没有三恶道的总报。不会感召到三恶道的果报,但是呢我们刚才讲的,别报,有的,你欠他的一条命,以后还是要还的,这是失手杀人。“如是等缘”,很像类似这种戒律上所说的,这种情况。每一条戒都有类似这样的情况,“并非结限”,并非犯结犯戒这样的情况,这是学人的情况,就是他有学戒,而且恒常的护持,这时“偶尔迷忘”,这个开缘不犯的。

第二个:非学人——反上所怀,并结正犯。

相反的,内心不是刚才所说的这个状态的话,“并结正犯”,就是确实正式地犯了这个戒了。

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

下课休息一下。

校对:净乐

2019法義研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