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iew all
Picture of 南山律在家备览  忏悔篇导读 讲记04

南山律在家备览 忏悔篇导读 讲记04

SKU: FS9101717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南山律在家备览》

忏悔篇导读 讲记04

主讲法师:因法师

201501 上海斋戒

 

好,接着看下一段:示过诫劝,这是劝勉。

示过诫劝--若有不至,此即懈怠,何名畏罪?即地狱人!

“若有不至”。“不至”就是说,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个是心态,第二个是事相。就心态来说,前面讲的什么心态,人我的对立啊,贪瞋的心态呀,这是不应该有的。好,那这个叫“不至”。那么就事相上来说,前面讲必须要有固定的功课,那如果散散漫漫的,那这个也是“不至”。

心态、事相这两个都要做到,否则的话就是“懈怠”。那么“懈怠”的话,怎么能够称之为“畏罪”呢?害怕这个罪业呢?“即地狱人!”

如是鞭心,如是立志,虽名麤业,世中罕有。纵或行者,多着名利。谄诳自高,复是软贼、罗剎妻也。

好,不懂得“畏罪”,那么当然又继续造罪,那么有罪不除,那么这样子的人,当然就是“地狱人”。现在虽然是人道众生,但早早晚晚要到地狱去的。所以底下说,“如是”的(像上面所说的)“如是”的鞭策自己,那么“如是”的立下志向、定功课等等,虽然说称之为“麤业”。“麤业”就是相对于理忏来说,因为没有二空真如的理在里头,所以相对称之为“麤业”,虽然说是“麤业”但是呢“世中罕有。”

我们看一个修行人,他在拜忏的时候,第一个他功课能够坚持,这个就很难得了;第二个更难得就是说,他在坚持功课的同时,他也能够常常保持惭愧心、忏悔心。对三宝至诚皈依、通身靠倒,那更是困难。

所以为什么有时我们为自己忏悔,或者我为众生来修忏悔法门,有时不容易相应,就这两个原因。第一个你功课的力量不够,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可能做半个小时的功课。其他二十三个小时半都在打妄想,那你还怎么期望三宝加被你呢?第一个功课不够、力量不够、数量不够。第二个是心,没有那种虔诚恭敬的心,就只是为了做功课。那么三宝佛菩萨您就该加持我,那您要不加持我呢,我就抱怨:我这么用功,你为什么不加持我?——这我看得太多了。往往有人问我说:师父呀!我这样做定课,为什么佛菩萨不感应呢?那你要看看你什么心态,还有你一天做了多少功课,那么相对是打了多少妄想。所以“世中罕有”能够这样做是少的。但是我希望大家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我们每天做的功课很多都是事忏,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之后就要去做、去操作。

然后,“纵或行者,多着名利”有的功课也是定很多,但是动机不对。就是说,就像蕅益大师说,有的人定期,尅期闭关,或者做个什么什么大的加行。但事实上都是为了我的“名利”,希望跟人家比较,甚至更有严重的,希望得到他人的恭敬、赞叹,甚至供养,那这个就属于三恶道的业。

或者,好一点的就是“谄诳自高”。“谄”就是谄媚。什么叫谄媚呢?人前人后。我们在人前的时候很用功,人后的时候一滩泥,这个就叫“谄”。“诳”呢?——欺骗,欺骗世人。就是这个表现很精进的样子——欺骗世人。那么“自高”呢?就是说,他虽然没有“谄诳”,他也是用功,但是他觉着他自己很是了不起,那种骄慢的心。

那么“复是软贼、罗剎妻也”。就是说这样的行,他动机不对,那么我们却很容易地以为,我就是在用功了,我就是在趋向解脱了。那实质上这个是软贼,它欺骗你,我们的烦恼换另一个方式来欺骗你。那你继续用功,但是,心态不对,那这个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好,再看第二段的明正修,明正修当中第一个总举:

总举--若欲行时,须具五缘。

“若欲行时,须具五缘”底下五个缘具足,那修行才能够真正地相应。

第二个,别释:

一、请十方佛菩萨等,为明证人:以我心微,假强缘故。 如诸佛等,常在目前。但罪垢故,如盲不见。动心缘事,佛已先知,何况净眼,对面行罪,深可惭也。故诸行人,若微起恶,常思佛前,则愧息也。

第一个“请十方佛菩萨等,为明证人”。就是说我们在修事忏的时候,都得祈请十方三宝,所谓“等“就包括三宝了——降临这个坛场,来加持我们。因为我们知道,事忏它能够灭罪的关键在哪里呢?在于三宝的加持。所以我师父他说,在你拜八十八佛拜忏的时候,首先在佛前发露,起惭愧心、忏悔心;接着转念,生起对于所礼拜的三宝那种皈依的心。所以你要生起皈依的心之前,当然你要先请十方佛菩萨三宝来到坛城来加持我们。就像我拜佛之前,我们会念礼佛偈来观想,观想阿弥陀佛金身八尺放金光等等的,这就是祈请三宝降临来加持我们。

看底下的这个文:

以我心微,假强缘故。如诸佛等,常在目前。但罪垢故,如盲不见。

“以我心微”,我们的心力是很微弱的,所以必须要假借强大的外缘。因为我们的心靠自己的力量要破烦恼,修理观来破烦恼,那做不到。因此之故,必须要假借外在三宝的强大的助缘。所以我们,比如说每天拜五百拜,念佛念一万声,这样的精进。那这样的精进之后能够灭罪,主要是因为我们透过这种精进的方式来感动三宝的加被。那么最后能够灭罪是因为三宝的加被,这个观念我们要有。

所以今天有人问我说,怎么样才能够有惭愧心呢?这个也是一个。你要常常想:我们自身什么也不是,我们所有的功德都来自于师长、上师跟本尊的加持,这也是一个思考方向。

就是你如果就是说,你能够觉得说我能够拜佛,我能够念佛持咒,所以我能够靠我的力量能灭罪,那这是妄想,其实不是的。是因为你在拜佛、念佛、持咒,所以感应到三宝的加持来灭罪,所以我一切的功德都来自于三宝的加持。

那么我们就想,我要做的只是想办法使我发起虔诚心、专注的心,使我能够不断不断地感应到三宝的加持。你要这样想的话,就不会觉得说我很了不起了。因为,我们事实上也只是靠三宝的加持而已。然后,所以要假借这个强大的助缘。如同诸佛常在现前,因为佛的法身遍满,所以佛的法身是遍一切处。那么只是“罪垢故,如盲不见”,就像天上的太阳,但是瞎了眼的人看不见,这不是太阳的过失,是瞎眼人的过失。

下一段:

动心缘事,佛已先知,何况净眼,对面行罪,深可惭也。故诸行人,若微起恶,常思佛前,则愧息也。

就是说,我们要想,我们刚才讲“如诸佛等,常在目前”。我们要想,你在拜佛的时候,眼前这个佛像就是真实的佛的法身的显现。比如西方三圣的佛像你看,你看到的只是个画像而已,这是因为你的罪过,所以你感应不到他的真身。但是虽然说感应不到,但从理论上我们知道,佛的法身遍满。那当然,眼前的佛像也是佛的法身的显现。既然这个是佛的法身的显现,这个就不只是木雕的或者纸画的佛像,它是真正的佛在我们眼前显现。因此之故呢,“动心缘事,佛已先知。”你既然在佛前,那么所有的起心动念,所有的这些造作,佛当然都知道。

那么“对面行罪,深可惭也”。那么在佛前拜忏,但是却不恭敬,这叫“行罪”。我们后面会讲到<别行篇>,也会提到说,在佛前种种非法的行为。这个都是造罪了,也是现在的人常有的一些习性。那么你在佛前修法,但是你却以为佛在西天——十万亿佛土之外。那么在佛前不恭敬啊,甚至种种不好的行为,那这些就是对面“行罪”,那么深深感到,应该很惭愧。那么在佛前是这个道理,离开佛堂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故诸行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或在佛前都一样。我们略微起个恶念,你要常常想,佛这个时候就在我们的眼前,那么我们就会生起惭愧心,那恶念自然就灭除。

所以,第一个邀请十方三宝来坛城来加持我们,你要想,他是真正地现前,而不只是观想而已,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

二、诵经咒:为妙药也。随经能治;但不至心,若不专缘,情则驰散。故制束心,在于口也。

持诵经典或者持咒,大悲咒啊,楞严咒啊。但这个“诵经咒”这个是“妙药”,这个就是能够治病、能够灭罪的“妙药”。但是他底下强调:“若不至心,若不专缘”。“至心”就是说,你在做功课的时候,要至诚恳切。那如果不至诚恳切,那这个时候,这个功德利益大打折扣了,所以第一个要至诚恳切。

第二个“专缘”,就是说你定的功课不要太杂。譬如说你为了要拜忏,你就专心修一个法门就好了。比如说(大悲咒)大悲忏,或者百字明,或者八十八佛。你如果为了这个拜忏而修法的话,法门一个就好。

不要说我拜了大悲忏,然后再兼持个百字明。怕大悲忏的力量不够,再拿百字明来补一补。那你这样的话,你对大悲观音菩萨也没信心,信心也是一半。你对金刚萨埵——百字明金刚萨埵的信心也是一半一半,都是一半的信心,功德不是一半,功德是很少。

所以要“专缘”,就是要专修,不要夹杂。你如果为了拜忏,你修一个法门就好了。你要相信佛菩萨的法身无二无别、功德无二无别,修一个法就好,专心修一个法。

如果“不至心、不专缘”,这个内心散乱。那么所以,同时“故制束心”我们要约束我们的“心”“在于口”,什么叫“在于口”呢?就是要出声,以这个声音来帮助我们摄心。

像我们,像学人过去有修那个百字明——四加行的百字明。那上师要求说,持百字明的每个咒的咒都要念出声。后来我发现这个也有它的好处,全部念出声的时候,你的心就会很清晰,咒音就很清晰,不会含糊不清。尤其我们妄想很重的时候,就出声念。这是第二个“诵经咒。”

第三个:

三、说已罪名:如涅盘说,为恶不善等。

好,在佛前彻底地发露自己的罪名,就是说,你要忏悔要有个目标。比如说你今天拜八十八佛,拜佛之前,你可以先在佛前发露我为什么要拜八十八佛。你可以挑你的习气最粗重的两点、三点特别地来忏悔。你如果只是个泛泛地说,我就是要对治我的贪嗔痴,那这个目标太浮泛了。目标太浮泛的时候,这个力量就分散。所以,我们在佛前要说罪名,要说自己为什么而忏,要说出罪名。

那怎么说呢?就像《涅盘经》,这个《涅盘经》第十六品里面说:“发露诸恶,从生死际,所做诸恶,悉皆发露,至无至处。”“无至处”就是成佛了。那么所谓发露就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今天要忏悔杀业,我就忏悔:我弟子某甲,从无始劫来乃至今生,所造的一切的杀业于此全部都要忏悔。所谓忏悔,比如说忏悔杀业,不只是忏悔今生的杀业,而是无量劫来的所串习的杀业,同时忏悔。因为你今生会造杀业,这是个习气,那这个习气哪里来的呢?也是从过去生所累积而来的。所以你不仅要忏悔今生的杀业这种罪业,也要将过去生的习气忏除掉,习气跟罪业忏除掉。甚至我们在忏悔的时候,不仅忏悔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罪业,同时我们也忏悔我与众生无始劫来的罪业。就是说,不只为自己忏悔,也代一切众生忏悔。比如说:我弟子良因与法界众生,无始劫来乃至今生所犯的杀业,同时忏悔。

为什么要连法界众生的罪都帮他们忏呢?这是为了发菩提心。当你发菩提心的时候——上午讲的,你“发菩提心,破诸魔障。”那这个时候会帮助你忏悔的力量。同样的忏悔,依着自利——个人的自受用的自利的心来忏悔,跟你发菩提心来忏悔,那功德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我们在说罪的时候,同时也代一切众生来说罪、来忏悔。

那你不用担心,我代无量劫众生来忏悔杀罪,我恐怕扛不住啊。全世界的这个罪、杀罪扛到我身上,压死我啊!我最近业障很重了,来帮助他们忏?那事实上不必多虑,因为这只是一种观想。这个就像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是一种发菩提心的一种愿心。那地藏王菩萨已经成佛了,但地狱还是没空啊。道理是什么呢?这是一种愿心。通过愿心的观想,扩展我们的心量。不会说因为你发心要为他受罪,你就真的帮他受罪。如果你能帮他受罪的话,佛菩萨就帮我们受罪了。佛菩萨大慈大悲,他就帮我们受罪了,那么不用我们修了。但是佛菩萨不能帮我们受罪,还是叫我们自己忏,那代表个人因果个人了。所以你这样发心:无量众生的罪业一起帮他们忏,这样子会增加你拜忏的功德,那么不必担心其余的。有的人说我帮他回向,或者我帮他忏悔,结果我也跟着生病啊。那个只是,或者你刚好跟他有共业。你跟他有共业,所以你也跟着生病。或者就是巧合。总之,不要胡思乱想。

第四段:

立誓言:从今已往,福始罪终,乃至成佛,忏悔本宗,斯为要也。

“立誓言”就是发起殷重的誓言。什么誓言呢?从今开始,从现在开始,“福始罪终”。“福始”……,我们先讲“罪终”,“罪终”就是一切过去的罪业我们把它忏悔清净。那“福始”就是说,我从现在开始不再造同样的罪业,也就叫“福始”,一切的福德从现在开始,因为我们不再造同样的罪业。

所以所谓的“立誓言”就是什么呢?我们不只是忏除过去的罪业,同时在佛前发愿从现在开始,乃至于成佛为止,我不再造这个罪业,也不能说我出去可能还是会造。

当然我们都不是圣人,出去之后会再造,这是很有可能的。但虽然如此呢,但是我们一样,我们还是在佛前还是殷重地发愿:我从此不再造。你如果说在佛前发愿:我出去之后,我尽量做。那这个愿力就很浅薄了。愿力浅薄,那么能够感动三宝的力量,那么就有限。

所以我们就只管当下,未来不说,当下你真正有心,想要灭除这样的罪业。所以就很勇敢地在佛前发露,在佛前立下誓言:从现在开始,我不再造作同样的罪业。所以这个底下说“忏悔本宗,斯为要也”。这个是忏悔的一个重要的宗旨,不只忏过去的,乃至发愿未来不再造,这个很重要。因为你要发愿未来不再造的时候,慢慢地就能够折损你这个烦恼种子的势力,慢慢地你就真的能够不再造。你如果没有立下这个誓言,纵然你忏悔过去的业,但是,未来还会再造,那这样子的忏悔意义就不是太大。

所以,底下说:

故虽行忏,后出忏场,还寻故恶者,由本结心不牢固耳。

就是说有的人虽然修忏悔法门,后来出了坛场,仍然继续造恶业。就是因为他在修忏悔的时候,在坛场当中没有立下这样的誓言,殷重的誓言。所以“由本结心”,他内心的那个誓愿不是很牢固。

所以,

诸习还相围绕,可不见耶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都是这样子的,这种情况。

看第五段,如教明证。这个忏悔之后,它有它相应的这个验证。

当缘尘境,或梦或觉。非是妄心之所变耶?又非魔鬼之所惑耶?

就是说您在面对这个境界,在忏悔的时候,在忏悔的时候可能会有些境界现前。那么境界现前的时候,你不要马上就很高兴:哦!我就是修的不错,这个三宝感应啊!不要马上就这么容易被骗,因为很有可能是你的业力或者鬼神的干扰。所以说“非是妄心之所变耶”,就是你过去的业力所显现的,或者就是说,你这个四大不调都有可能。譬如说,我们要是地、水、火、风的风大不调,就是风大太多,有时候在睡觉时常常会常常梦见我在天空中飞,飞啊飞啊飞啊。那这个时候,如果说你本身不是因为忏悔的功德所引起的,你会以为:哦!我这个修行不错,我老是梦见在空中飞。那事实上不是,那是身体出毛病了,风大不调。

那么诸如此类,或者在打坐当中有时候也是一样,有的人闭着眼睛打坐、念佛、持咒,结果上火了。结果很多光啊影啊跑出来,然后想这是我修行的功德力。事实上不是,就只是上火而已,这个只是妄心所变现出来的。或者魔鬼所惑,鬼神,就是我们修忏的时候,有时候或者自己内心不正,或者就是这个鬼神他主动来干扰,那这个时候也会现种种的幻境出来。

各位可以观察,越到末法时代,所谓的瑞相越殊胜,这个是个大问题啊!末法时代众生烦恼越重、妄想越重。但是,修行念佛之后,感应却越来越多,而且却越来越殊胜,这个很多都是鬼神来戏弄。

底下我们看:

若是魔者,我之所行,未出魔境,魔何由来?

如果是魔来干扰,我们就想,我这个修行还没有能够出魔的境界,毕竟只是事忏而已,那么事忏还没有跟二空真如的理相应,还不能够出三界。还不能够出三界,魔是从哪里来的呢?那当然这个时候,如果还没有能够出三界,那这个魔绝对不会是天魔。就只是一般的鬼神魔,你过去生的冤亲债主在鬼神道,那么它们福报比较大,现种种的幻相来愚弄你。

那底下观察。或者观察:

将非我业之妄现耶?令我心着,重起倒耶?

“业”就是说,我们刚才讲四大不调会现种种的幻境,那你业力也有可能让你现种种的幻境。在你加行用功的时候,那么过去的这个恶业,恶业现前。但恶业现前有时候不见得是恐怖的境界,不是哦。有时候恶业现前,有时候现种种可爱的甚至庄严的境界来迷惑你,但事实上它是恶业现前。那这个当然只有你的师长,由你的师长为你抉择是与非,看看你现在用功跟你所现的境界相应不相应。那么如果不相应,那这个时候就不要贪着了。“将非我业”的妄现,那么令我们内心执着,再次起颠倒心。

若知唯心,境不灭者,将是我心之所妄耶?如是覆疏,本即非本,何由静妄?

若知这个境界是唯心所现,你知道这个境界是唯心所现。但是境界,外在这种幻境仍然没有灭除的话,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观察“将是我心之所妄耶?”是不是我们的心还是跟虚妄颠倒相应,因此而产生出来呢?那么“如是覆疏,本即非本,何由静妄?”如是“覆疏”,就是反反复复地检查,是业力显现呢?还是魔的干扰呢?还是妄心所现呢?妄心的执着所现的呢?还是四大不调呢?不断地反复观察,我们知道“本即非本,何由静妄”。就是说,这一切境界“非本”它都是幻境,它跟我们的真如本性都是不相应的。那既然跟我们的真如本性是不相应的,“何由静妄?”那么这些境界现前,跟我们的解脱,跟我们的灭罪又有什么关系呢?就是你要知道它们是颠倒妄想所现的,那么它跟你的灭罪是没有关系的,你要有这个正念。

所以:

知妄非真,即此非真,还传妄耳

那么知道这些境界都是虚妄而不真实的,那么“即此非真,还传妄耳”,就是说这个妄,也不可得。就是说我们确定这个境界是虚妄的,但是进一步的,我们更进一步地观察“即此”,即使知道虚妄这件事情也不要执着。不管真也好、妄也好,都是由我们真如本性所显现出来的幻境。那么你要是说,我们就说梦境好了,梦境再怎么样千变万化,都是由我们这念能够做梦的心所显现的。所以知道这个道理之后,我们不执着真,也不执着妄,知道都是由我们自性所显现的。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即此非真,还传妄耳

那么,

如斯反识,分了妄因

反反复复地、一层一层地剖析,把我们对这个所显现的幻相这个执着,慢慢把它放下,“如斯反识,分了妄因”

又识此了,还知从妄

最后乃至最深层的,你能够了知妄想的这念心,本身也是我们真如本性,我们自性所显现出来的一个幻相而已,也是个虚妄。不只你所拣择、你所观察的境界是虚妄,乃至你这念能照了的心也是虚妄。

相反的,

不尔,欣庆,随妄不返

你如果不这么样子反反复复地去检查、观察,所有的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不管好相、恶相,你都不去观察它虚妄。那么所谓的瑞相现前,然后你“欣庆”——内心动,跟着它跑。那如果是鬼神显现的,你就被鬼神控制了。那么如果是你的业力等等的显现,那么你这个时候你追逐着它,你的业力显现就会越来越强。随业显现就会不断不断地显现,你就随着这个妄业所转了。

那如果不是这样而“欣庆”,那就“随妄不返。”即使是真正的佛菩萨的感应,真正的加持。那么你的心著在这个境界上,结果也是“随妄不返”,也是一样忘失了原本的宗旨,也是一样随妄而不返。

所以

深须早练,不容自诳

那这个地方就是说,对于这种空性的道理,虽然说修事忏,但是我们配合读诵《金刚经》、《般若心经》,观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也是要提早就要准备好。

总之你在修行过程当中,尤其在修忏过程当中,这时真妄交攻。真妄交攻当中会有种种境界现前,你要知道一个原则,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像禅宗讲的“佛来佛斩,魔来魔斩。”那么所谓斩不是说你把它排斥掉,也不必。你就是知道,知道它现前,知道它消失。你就是个知,没有什么所谓的好不好,高兴不高兴。它就只是我们种种业力啊,种种因缘之下所显现出来的幻境。乃至于就像佛菩萨的加持,所显现的也只是个幻境。

那真正的要的是什么呢?要的是我们通过忏悔之后身心的清静。

所以像《了凡四训》那个修善那篇,他说当我们忏悔清净之后,也是有种种的瑞相。在梦境当中、定中有种种的瑞相,但这些瑞相全部是参考。

真正的瑞相是什么呢?是你的烦恼习气越来越淡。譬如说你忏悔这个杀生的业,你发现通过忏悔杀生的业之后,你这个杀生的习气越来越淡,那这个才是真正的瑞相。

不然的话,你要是执着天马行空的这些幻相的话,很多到最后就是被鬼神所迷惑了,因为鬼神也很容易给我们这种幻相。然后很多人甚至在这个当中产生骄慢心:欸呀!我这个修行有加持力,那么非常得好,我修得不错!结果,原本的烦恼罪业没有去除,又增加一个新的骄慢这个习气,结果头上安头,头上安头这个时候烦恼跟罪业更加得深重。

所以这个修行当中,我们需要善知识,这个确实是很重要的。有善知识的引导,如果说碰到这些境界,他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真、什么是妄,你要有所取舍。要是没有善知识,往往一看到这个境界就迷掉了。哇! 这个在打坐当中、拜佛当中,见光、见花、见佛,或者听到什么声音,闻到什么味道啊,什么什么一大堆。尤其修密的最喜欢这个东西,这个修密的往往很执着这个相。当然不是说修密不好,而是说往往现在的人,在修密的时候都是种有所得的心非常的强。希望得到感应,希望得到加持。单单你这念心,就很容易跟鬼神起感应了,因为我们的心是染污的。那染污的心又很那种躁动地希望说感应加持,那这样的染污的心,能感应到的就只有鬼神,不会是佛菩萨。你要跟佛菩萨感应,你只有将你有所得的心、躁动的心放下。你就虔诚、恭敬、惭愧、忏悔的心,努力地修,才会跟佛菩萨感应。而那些希望求感应加持的人,哪来这种心?没有!那么他只会觉得说我这个修行多么多么的好,那这样的话,染污的心都是跟鬼神感应的,太多太多了。甚至到最后严重的,就被送到精神病院。

好,那这个是附表三的内容。接着回到讲义的正文,看下一段。

则业有轻重,定不定别。或有转报,或有轻受。并如佛名方等诸经所明。

这个是讲到利益。通过这样的这个事忏之后,业或者有轻有重。那定业和不定业的这个差别。那么结果,透过事忏之后会有“转报”。“转报”就是说完全转掉了,不受了。或者会有“轻受”,“轻受”就是说他没有完全转掉,但是,重报轻受。本来是地狱的罪业,通过今生的一些灾难、痛苦把它转掉,这个叫做“或有转报,或有轻受。”

那这个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底下的这个文。好,看第五页的这个表。这个转报啊、轻受啊等等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差别。

第一个:

「时」「报」俱定,那这个时候是不可不受。但是,可以则转重令轻

什么意思呢?“时”,那么“时”就是“三时俱有心”而且“并俱重心”,都是重心,那这个叫时定。三时就是说你在造业的时候,方便时、根本时、成已时这三时。三时都是有烦恼心,而且都是有粗重的烦恼,这个叫“时”,这个“时”是定的。

譬如说,我今天想要去杀一只鸡来吃,然后我在杀它之前,开始想这个鸡的美味多么多么的好,内心很想要杀它。然后在杀它的时候,我内心很快乐。把它杀了,我就能吃了,很快乐。然后杀了吃了之后,内心还不断地回味,它的肉是多么得鲜美多么得嫩,不断地一直回味着。这个叫做三时都有烦恼心,而且都是重心,那这样的“时”是定。那么果报,也是决定要受报。因为“三时俱有心”那这个是很重的业。所以底下说“不可不受”,但是透过事忏之后,可以转重令轻。就是说这种称为定业,要受的定业。但是,透过修事忏之后,可以把原本这种可能地狱道的罪业——因为这种三时俱重都是地狱道的罪业,把地狱道的罪业转成这个到人道当中受一些小小的痛苦。比如生病啊、或者发生车祸啊等等的小小的痛苦,把它转掉,这就是“时报俱定”的这个情况。

所以我们在造业的时候,要注意。就是说我们难免会有烦恼造业,但是你在造业的时候要注意你的这个心态,不要三时俱重,这个方便时、根本时、成已时都是怀着重大的烦恼心。那这样子的话,以后要忏悔很难。像你看有的人拜八十八佛,有的人拜了一礼拜,就有感应,那么就感到灭罪了。有的人拜一年,也都没有这种感应。那除了拜的方法、心态对不对之外,假设方法跟心态都对,但是有的人拜很久都很难有感应灭罪,就是因为当初在造罪的时候三时俱重,他所忏的这个罪业太重,那这是第一个。

就像佛弟子当中有个指蔓尊者(手指的指,花蔓的蔓,指蔓尊者),他在没有皈依佛陀出家之前呐,曾经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他被魔所迷惑,杀了很多的人。那最后,也随着佛出家,也证了阿罗汉。那证阿罗汉之后呢?但是,当然这个阿罗汉有道力,有道力的存在,所以他当然未来地狱的果报可以免除掉。但是呢,他每天在寮房里面都要受像地狱一样火烧的痛苦,那这个就是重报轻受的情况。

第二个:

「时」定「报」不定,忏悔可转, 则有相除

“时定”就是“三时俱有心”那底下说

虽俱有心容有重轻

就是说不是像前面的三时都是殷重的烦恼心。三时都有心,就是说,他都有烦恼心想要造罪。但是呢,并不见得每一个时——方便、根本、成已,这三时,不见得每个时都那么重的烦恼心。所以结果“报不定”。“报不定”这个所以不一定会受报,最后透过忏悔之后可以改变。

那改变是怎么改变呢?就是“相除”。“相除”就是说《唯识学》讲的意夺,把原本三恶道的罪业全部给消灭掉。当然事忏它的种子还会在,但是它会发动三恶道投生的力量已经全部被消灭掉了。甚至也没有重罪轻报,完完全全地没事了。就像有时候我们忏悔完了之后身心安乐,那么也没有这个障碍出现。那这个就是你所忏的这个罪业,当时在造业的时候,虽然三时都有心,但是并不是都是重心的。那这个时候要忏悔就比较容易,相对的容易。

再看下一个。

「时」不定,「报」定,非三时俱有心

比如说方便时的时候没有心,根本时的时候临时起意,那个就……,类似这个情况。或者呢,方便时有心,根本时有心,那成已时之后后悔,欸呀!我不应该造这个业,这个叫“时不定”,三时不定。

那这个“报定”,为什么“报定”呢?就是

有心者俱重心

就是说他虽然不是三时都有心,但是呢?就是说他未来还是会受果报,这是一个,他只要有心的那个时都是很重的烦恼心,这个叫“俱。”有心的话,都是重心,那这个时候报是定的。

底下说

此造业轻,易忏伏也。

那这个时候虽然说是“报定”,但是透过这个忏悔,还是可以完全把它灭除掉。因为,他并不是三时都是同时重心的。

第四个:

「时」「报」俱不定, 非三时俱有心 ,有心者非俱重心

那这个第四句当然是最轻的情况,那这个时候要忏悔也就容易。

所以我们这个地方除了就是说,我们在忏悔的时候,我们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会重罪轻报,有时候不会。这个理论我们知道之余,再来,这当中透露一个信息,就是什么呢?我们人都会有烦恼,但是你烦恼造罪的时候,要注意不要三时都有心。最起码你事后——就算没有很认真地忏悔,最起码你要有惭愧心、忏悔心,这是一个基本。

那么在最后,我们再跟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就是说事忏跟理忏要怎么配合?当然基本我们大家现在对空性的道理还不了解,那当然你主要以事忏的修行为主。然后如果你对空性的道理已经充分掌握了之后,你就该配合修理忏。那么这是第一个条件。

那么另外一个呢?根据《杂心论》里面所说,他说:“若乐罪时,须修事忏;若乐福时,须修理忏。”什么意思呢?若乐——好乐,好乐造罪的人,烦恼特别粗重、习气特别粗重,好乐造罪的人,那么这个时候修理观全都谈不上。因为他要是有空性的智慧的话,他就不会欢喜造罪,所以这种人就是修事忏。

那么相对的来说,若乐,若乐福时,什么叫若乐福时?他欢喜修福。他这个修福什么呢?他在这个拜忏当中,他可以感受到拜忏所带来给他的种种的福报。然后他在拜忏当中,在修事忏当中贪着这个福报。比如说我拜八十八佛,拜一拜,身体也健康,心情很愉快,外面顺缘的福报不断不断地增加。那这个时候我们贪着的话,就要修理忏。这个观察这个罪性不可得,那么一切都不可得,不要贪着在这个境界上,那这个也是。

所以,就是说我们基本上是修事忏,那么理忏等于是画龙点睛。因为理忏能够完全地灭罪,然而它必须要有般若智慧的基础,所以它是个画龙点睛的法门。那你画龙点睛前你需要先有个龙啊,要先画龙啊,那画龙是修事忏。所以事忏——基础,那么有这个基础再修理忏。那同时在修事忏的时候,要有惭愧心、忏悔心,非常殷重;那么理忏的时候更是要有惭愧、忏悔的心,那这两个都是一样的。

好,那我们今天就把这个<忏悔篇>也就介绍到此结束。明天开始我们来跟各位介绍<别行篇>的内容。

好,向下文长,付待来日,回向!

 

                         初校:宗纮 行航 真達

(201610法义研习终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