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iew all
Picture of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01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01

SKU: FS9101718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讲记01

主讲法师:因法师

201501上海斋戒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开始来介绍在家备览当中的<别行篇>的部分。<别行篇>主要就是说我们一个佛弟子的威仪。前面<持犯篇>说的是戒律,五戒、八关斋戒等等戒律的内涵。而<别行篇>就是我们一个佛弟子应当具足的身口意三业的一个如法的威仪,这是<别行篇>的内容。

各位请翻到讲义的第六,我们来看第一课敬佛仪相部分。

第一课,敬佛仪相当中,先看到:

甲一、先示敬仪。先说明恭敬的仪相。

在说明敬佛仪相之前,讲这些规矩之前,我们先跟各位说明为什么我们要恭敬佛陀——或者说恭敬三宝,都一样。因为我们今天是佛弟子,佛弟子对于师长的恭敬,这个是必须的。当然,佛菩萨或师长他是不需要我们恭敬,尤其佛菩萨已经证得无我,在无我的境界里,对他恭敬也好,你毁谤他也好,佛菩萨的心都是不动摇的。但是我们一个做弟子的必须要对佛菩萨恭敬,这是我们的本份。因为什么呢?因为在恭敬佛菩萨、三宝的当中可以为我们培福。就像道宣律祖他说,三宝田是个大福田,也是个蒺藜园(蒺藜就是荆棘)。就是说,三宝田它是个大福田,也可能是个荆棘的田。就是说,如果你能够如理如法地来恭敬三宝的话,在三宝门当中可以获得很大的福报。相对的,因为三宝的境界是一个很重的一个境界,如果我们在这个境界当中不如法的话,等于入了荆棘园一样,也会为自己造作很多的恶业。这个恶业比对一般世俗的不恭敬的恶业还要重得多,所以又像个蒺藜园。所以我们好好地恭敬三宝的话,可以为我们培福,做为未来修行的一个资粮——福德资粮。

第二点的话,当我们恭敬三宝,自然而然对于三宝的教导,我们也就能够去恭敬地依教奉行。比如说各位想,如果你对你的师长有恭敬心的话,那么师长所说的话,你自然而然就奉为圣旨,依教奉行。如果你面对你的师长,你看他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然后你看他也是很多的习气,你没有恭敬心的话,纵然是师长为你所说的是微妙的佛法,对你来说也没有任何的加持力。对师长是这个道理,对三宝更是这个道理。当我们看到佛菩萨,都是很虔诚恭敬地礼拜、赞叹、供养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对于佛菩萨所开示的经论,会有极大的恭敬心。所以说恭敬三宝,这个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恭敬佛的仪像,目的就是,一方面是为自己培福,二方面作为我们解脱的因缘,这个意思。

我们看到第一部分,甲一的先示敬仪。先示敬仪当中,我们看到第一段,受用功胜。“受用”,它指的是佛受用物,即使是佛受用物,它也是具足很殊胜的功德,看底下的文:

若塔庙支提受用之物,乃至拟造堂殿床座材石等,已经佛像受用者,纵使风吹雨破,当奉敬之,如形像无异。

这个就牵涉到我们过去<持犯篇>当中,我们有提到,在盗戒,盗三宝物当中,我们有提到“佛受用物”。佛有四种物:属佛物、现佛物、佛受用物、供佛物,这四种的。佛受用物是什么呢?就是你要造佛像,这些木头啊、铜啊、石头啊等等的佛像的本身,还有供佛像的佛塔,还有寺院供佛的佛殿的材料,这个都是属于佛受用物。而佛受用物,它代表什么呢?它代表的是佛的法身,佛的法身是最尊贵、是无价的。所以就像这个文里面所说的,若塔(供佛的佛塔)、庙、支提(支提也就是庙)、佛寺,一切的受用物,包括佛寺里面的柱子、天花板、地面,这一切都是属于佛受用物,这是已经做好的;乃至于你造堂殿,计划要做佛堂的,或者是要做佛的床座,佛的桌椅、床座的材石等,金银铜铁、木头这些材料,石头等等的,凡是属于已经佛像受用的这些东西,拿来做佛像,或者拿来做佛塔,曾经佛受用过的东西,纵然风吹雨破,也要把它像佛像一样恭敬。比如说在大陆,有些古寺。这些古寺,虽然年代很久远了,然后佛殿、佛像已经非常残破了,但是我们面对这些残破的像或是殿堂的时候,也要非常恭敬,就像面对佛的真身一样。因为这属于佛受用物,这个佛像、殿堂,他们代表的就是佛的法身。不管它的形像是残破的还是庄严的,他的本质代表都是佛的法身。那么既然是佛的法身,所以我们都要一视同仁地恭敬。你的恭敬能够为你带来福报。这是第一个,受用功胜。

第二段,看到承事感报:

增一云。告诸比丘。礼佛承事有五功德一者端正:以见佛像,发欢喜心。

“增一”就是《增一阿含》。在《增一阿含经》中它说,佛陀告诉比丘,礼佛,礼拜佛陀,还有身口意三业的承事佛陀,可以具足五种的功德。五种功德当中的第一个就是端正,就是说可以感召到相貌的端正。就是说当我们见到佛像,不管是真的佛或者佛像,然后你发起欢喜心的话,极大的欢喜心,就能感召到庄严的相貌。

在《贤愚因缘经》里面就举一个公案,这个公案就是金刚女的公案。就是波斯匿王他跟末利夫人生了一个女儿。末莉夫人是很漂亮的,可是,生出来的女儿非常非常的丑陋。根据经典记载有十八丑,头发像马尾巴一样,皮像骆驼皮一样……总之就是非常非常丑陋,所以国王就不太喜欢这个女儿。

后来这个女儿慢慢长大了,十几岁,二十几岁,也到了出嫁的年龄了,国王就担心啊,长这么丑,谁要啊?后来,国王想了个办法,就去找落魄的贵族——他的过去的家族是属于贵族,但是已经贫穷落魄的贵族的子弟,然后找个年轻人来,跟这个年轻人说:“我有个女儿,但是她长的非常非常丑,如果你愿娶她,我可以给你侯爵的位子,给你富贵,看你愿不愿意?”结果这个落魄的贵族年轻人,他说啊,“大王啊,即使是你送给我一条狗我都要很欢喜心地接受,何况是您大王的亲生女儿,我当然愿意接受啊。”

所以波斯匿王就把他女儿嫁给这个年轻的落魄贵族,然后给他很多的财宝,给他封大的官爵。但是波斯匿王他说有一个条件,什么条件呢?“平常的时候你要看好我的女儿,出门的时候要把门锁好,不能让任何人见到我这个丑陋的女儿”——他觉得很没面子啊。这个年轻人说,“好,我答应你。”

所以,后来这个年轻人当了驸马爷之后,也是整天跟那些王公大臣的子弟在一起唱歌、跳舞、宴会,很快乐。但是人家宴会的时候都会带上自己的妻子,只有这位驸马,他只有自己,每次都一个人来。因为国王交待不能让任何人看到,他每次都一个人来。那这个时候大家都猜测,大家都知道他的妻子是国王的女儿,是公主。大家都在想,公主要不就是长得很漂亮,不想让人家看;要不就是长得太丑陋了。结果大家都猜,然后逼着他把公主带来他就是不肯。后来大家想了一个办法,在有一天宴会当中,大家故意轮流把他灌醉。灌醉之后,从他身上偷出他们家的钥匙,派五个人,到他家偷偷地去看,公主到底长的什么样子。

结果在这个同时,国王的女儿,她的名字叫金刚(金刚女),她内心非常的痛苦,她想到“每次宴会的时候都不能带我去,就是因为我长得太丑陋了”,她感到深深的自责、忏悔。然后她想:听说佛陀在世,佛陀有大威德,或许佛陀能够救拔我。因此之故就向佛陀精舍的方向至诚恭敬地顶礼,礼拜佛陀,求佛加持。然后,因为她的心非常地虔诚,就感应佛陀来到王宫里面。当顶礼然后起来的时候就看到佛陀慢慢地现身。刚开始佛陀是从地面上慢慢浮起来,当佛陀现身,看到佛的丹青色头发的时候,她头发也变成佛陀一样,那种深青色、丹青色,然后非常的柔软、非常的庄严;当佛陀的面相出来的时候,看到佛陀的面相这么庄严,生大欢喜心,她原本像骆驼皮这样丑陋的面相,变得非常庄严,像天上的天女一样,非常庄严;那么佛陀身体慢慢地起来,金刚女看到佛这么庄严的身相,内心非常的欢喜,随着佛的身体越来越起来,她整个的身体也不断不断的变化,从上到下,慢慢慢慢变得非常的庄严,像天女一样的这种庄严的形像。这个时候佛陀再为她说法,她以欢喜心来听法,结果当下就证得初果须陀洹。

这时候,这五个人(这些贵族派的五个人)来到这个地方,来看公主到底长成什么样。门一打开,看到,“哇!公主啊,像天人一样,那么美!”他们说,“原来如此,原来长的这么漂亮,难怪不让我们见公主。”

后来这个驸马,他回到王宫里的时候,他看到一个公主这么漂亮,他也很欢喜。问她说:“你是什么人呢?怎么会到我家里呢?”她说:“我就是公主啊,如是如是的因缘,所以我这个面相改变了。”驸马很高兴,他就把这个事情,跑去跟波斯匿王说,说“公主她想要见你!”很高兴地跟波斯匿王讲。但波斯匿王还不知道公主的相已经变了,他说:“不用不用,你不用带她来找我,你好好把她看好就好了。”驸马说:“不是啊!她现在整个面相变得非常庄严,像天人一样!”波斯匿王听了很高兴,结果也过来,来到这个地方,然后,看到女儿,非常高兴。

后来带着这个女儿就到祇桓精舍去找佛陀,问佛陀为什么有这样的因缘?佛陀说这个公主过去是个女子,也是个大臣的女子,而这个大臣每天供养一尊辟支佛——圣人呐。但这个辟支佛,他长的非常丑陋,所以这个大臣有时候不在,就让他女儿来供养这尊辟支佛。而这个女儿看到这个辟支佛长那么丑,就口出恶言来讥嫌他的长相。后来,这个辟支佛他入灭了,入灭的时候——很多辟支佛入灭就会现神通,十八种变化,上天下地,种种神通。后来这个女众看到辟支佛现神通,起了大的惭愧心、大的怖畏心,赶快跟这个辟支佛殷重地忏悔。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这个女众生生世世相貌非常丑陋——因为她诽谤辟支佛的相貌,所以,生生世世她长得非常丑陋;也因为她曾经供养过辟支佛,所以她生生世世富贵,这个就是金刚女的因缘。

金刚女她看到佛相,从上到下,以欢喜心、赞叹心来见佛像,整个面相当下就转。所以,当然我们没有金刚女这么大福报了,但是其实你要常常看着佛像,比如看着佛像念佛,看着佛像拜佛,慢慢久了之后,你的面相也会转。尤其你常常看着你所喜欢的佛像,你在念佛的时候常常看到这个像,或者拜这个像,慢慢你的相就会跟祂一样——庄严。就会得到佛力加持,面相就转变过来了。

所以看到佛像,发欢喜心,能得到端正相貌的果报——第一个。

第二个:

二者好声:由见形像,口自称号南无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

你常常念佛的话,你的声音会变得好听。各位你看,像我们寺院维那声音就特别好听,为什么呢?就是常常赞叹佛嘛,而且常常领众来赞叹佛。像有的人,比如说他在家可能声音没有那么好听,但是出家后常常唱诵,每天念佛,早晚课唱诵,声音越来越好听。所以早上我也是跟各位说,我们早晚课的时候要出声唱诵,你不需要很大力地唱,但是你要竭诚恭敬地来唱,你在唱诵的时候就等于是在赞叹三宝。赞叹三宝,我们不说其它功德,第一个你声音就变得好听。像有的出家人他说“我这个声音不好,所以我不想唱”,其实不对!就是因为你声音不好,才需要唱,不断不断地唱的时候,因为你在唱的时候,比如你在诵经、念佛、持咒、念赞佛偈等等,这个等于就是在赞叹三宝。你不断地赞叹三宝的话,你声音就会越来越好听。

我们有的出家人就是这样,刚出家的时候声音真的是,实在是,声音很难听;但出家后常常赞叹三宝,做早晚课赞叹三宝,慢慢地声音洪亮、好听。所以,得好音声。

所以见到佛的形像,口中就称四圣号——“南无”。这个“南无”是皈礼(皈依的皈,礼拜的礼),或者皈敬,或者度我(度化我、度我)的意思。皈礼是皈敬、礼拜。比如说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意思就是说我皈依、礼拜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会先念六字,然后再转四字,就是这个道理。前面念六字的时候,那个“南无”这个是有皈依的意思。然后在念六字当中去培养自己皈依的心,然后慢慢地心比较定了,再转四字。在转四字的时候,因为四字比较简单,有助于我们修定,所以这个时候最后再转四字,所以“南无”有皈礼的意思。

“如来”——“南无如来”。“如来”就是乘如实道而来,那这个指的是佛的化身在不生不灭的法身理体当中,随着众生的因缘到处显现,称之为乘如实道而来。

“无所著”,这个也是佛的功德。

“至真”,“真”的话指的是实相,能够亲证实相称为至真。

“等正觉”,相等于十方正觉的佛陀,佛与佛的功德都是平等无二的,所以称为等正觉。

你不断地念佛或者赞叹佛,你的声音会越来越好听。第三个:

多财报:由以华香供施故。

你要以香花灯烛种种供养来供奉佛陀的话,可以增长你的福报。比如说在佛前供一盏灯,供一盏灯这个功德非常的大。在经典里面特别有一部经典来说明供养灯的功德,不但是开智慧,那么还能够增长你的很多福报。供一盏灯是这个道理,供养香、花等等都是一样的道理。就是竭尽……所以我们在供佛的时候,尽量竭尽所能供养最好了。就像《广论》里面说,实际上,你有能力供养佛陀好的东西,但是因为你悭吝(就是悭贪),然后就供养佛陀简单的东西,很差的香,或者就是很差的供具。然后又自欺欺人说,“我用心观想,这个很差的供具,观想它是由黄金、七宝所成,佛陀您来受用。”这个香实际上是几块钱的,很差的香,供养就想天旃檀香。实际上,你是有能力供养,但是就用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来欺骗自己,甚至想欺骗佛陀。《广论》里面说,等于就是一个瞎眼的人,想欺骗一个明眼的人一样,这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供养的供具尽量是好的供具。当然也不必说很勉强,但是你财力可及的,在佛前的供养就用最好的。

各位想想,你看事实上世间的人,买一件衣服一千、两千,眉头都不皱一下。但是供佛的这个东西,一百、两百,剐心的疼啊——你说这样的佛教徒,怎么能够会有福报呢?你想想,今生的福报,或许就是过去生供养三宝而来的,那么今生却享受福报,却不想供养三宝,这是不应该的。

所以,像我,我在佛前的供具,我都是用最好的,黄金七宝来供养。然后,我在佛前的供具都是真的黄金,真的七宝来供。但我平常出门,我都不用锁门,也都没有掉,也都没有被偷走。我想一方面是三宝加持了,那么一方面可能小偷他也不相信我会拿真的黄金来供养,他以为是假的。但是我是拿真的金条、金项链来供佛。你要这样子的话,就是说佛陀是我们的导师嘛,你对自己的导师都舍不得供养,那你说什么布施给一切众生,那根本就没有门。

所以,这个供养。我们,就是你自家的佛堂,种种香花灯烛的供具,要竭尽所能用最好的供具来供佛,这个可以感召到多财报。纵然我们不是为了财富,但是你供佛的时候可以有福报,而这个福德资粮可以做为你修道的一个资粮,那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各位的佛堂要好好布置,用上好的供具来供佛,你只要把那个买衣服的钱省下来来供佛,我看是绰绰有余了。

再看第四点:

四生长者家:由见形已,心无染着,志心礼故。

这个是说能够生长在长者、尊贵家。为什么呢?因为你见到佛的形像,心无染着而且以恭敬心来礼拜。这是因果嘛:你虔诚恭敬地礼拜佛陀,这种谦卑的心感召的就是尊贵家;相反的,今生骄慢,下辈子感召的就是卑贱的种性,因果法尔如是。

所以在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花草树木自然感召,向释迦牟尼佛成佛的金刚塔这个地方弯腰礼敬。为什么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常常跟无我相应,然后谦卑、恭敬一切众生。像《法华经》里面所说的常不轻菩萨,他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因地。他看到每个众生都礼拜,“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未来皆当做佛”。别人说你这个人是疯子啊,拿石头丢他,他就跑到远远的地方顶礼,“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做佛”。真正地以虔诚恭敬的心来面对一切众生。所以他感召到他成佛的时候,三千大千世界的花草树木同时向他礼敬。

所以,我们要是至诚恭敬地礼拜佛陀,那我们就能够生长在尊贵家。所以我们平常拜佛有很多很多的功德——修皈依、培福、忏悔业障、开智慧……很多很多的功德。其中一个就是,你至诚恭敬地礼拜佛陀,卑下地礼拜佛陀,可以感召到尊贵身,感召到威德,有威德之身。众人看到你,就自然而然感受到你的威德力。而这个不是装出来的,不是这种诈现威仪,好像表现很什么的,不是的,一看到他就知道这个不是普通的人。这是第四点。

第五点:

五命终生天。

命终生天,就是死了之后能够感召到生天的果报。经典里面也有记载,帝释天他临终快要堕入三恶道,他赶紧在佛前受三皈依,顶礼佛陀,结果死了之后,马上又回到天上去了,这是命终生天。

这五种都属于福德资粮。我们修行当然不为了生天,但是你有这些福德资粮的话,你转成在修道上的话,就会破除很多修道上的障碍,才不会说像我们平常在造业的时候,一切顺遂、自在,等到修道的时候身体障碍、家人障碍,不然就是自己内心起烦恼,就不会有这个事情了。好,这是承事感报。

再看下一段对境用心的部分。面对境界怎么用心呢?这个“境”就是佛像。

智论云:若闻诸佛功德心敬,尊重恭敬赞叹。

这是个总标。我们过去曾经听闻过佛陀的功德,因此我们内心恭敬。所以我们面对佛陀的时候,我们做六件事情:尊、重、恭、敬、赞、叹这六件事情。

好,我们看底下的牒释——详细的解释。

知一切众生中,德无过上,故言“尊”也。

这个什么叫“尊”呢?就是说知道佛陀在一切十法界众生当中,他的功德是最高,没有比佛还高的,称之为尊。最尊第一,这是第一个尊。就是说我们知道佛陀是尊贵的,就是说在你心中要有这样想法,知道佛陀是尊贵的。

第二个:

敬畏之心,过于父母师长君王。利益重故,故云“重”也。

这个“重”是什么呢?恩重,恩重如山。前面“尊”的话是说佛陀的功德很高超,重的话是说佛陀对我们的恩太殷重。就是说敬畏的心,对佛陀敬畏的心,超过对父母、师长,还有世间对君王的敬畏的心。

为什么呢?底下重点:利益重。佛陀对我们的利益是非常非常的大,他对我们众生的恩德是非常非常殊胜。就像《法华经》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块土地,乃至如芥子许(像那个小菜子那么小),没有如芥子许不是释迦牟尼佛过去行菩萨道,为了度化众生而舍身的地方。也就是说三千大千世界,你脚下所踩的每一个地方,都曾经是释迦牟尼佛为了度化众生,曾经在这个地方舍身度众生的处所。这个只是就舍身这个事情而说的,那为了众生而无量劫的精进,那更是不可思议。那这一切一切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利益我们。像我们,我们跟释迦牟尼佛有甚深的因缘,所以才会在释迦牟尼佛的教化之下,然后出生在这个地方。所以过去释迦牟尼佛为了度化我们,曾经处处舍头目脑髓来利益我们,那这种利益是非常殷重的,这种恩德非常重,所以称之为“重”。这是恩重。

第三个:

谦逊畏难,故云「恭」。

“谦逊”就是我们看到佛陀的时候应该很谦逊。“畏难”就是说因为非常恭敬,所以感到就像非常谨慎,戒慎恐惧的意思,称为畏难。就像什么呢?我们看世间的人,比如说看到国家元首,或者看到一个省的省长来了,表现那个心的状态就是非常的那种谦逊,非常畏难,战战兢兢的样子。当然这个主要是来自于对佛的恭敬,佛功德的恭敬,所以谦逊畏难。

第四个:

推其智德,故云「敬」。

这个就是这种尊敬。为什么尊敬呢?我们思维观察佛陀智慧的功德,佛陀的智慧——权实二智,权智跟实智的殊胜,所以我们内心十分敬重。

第五个:

美其功德,为「赞」。

赞美他的功德称之为赞,口业赞叹。

第六个:

赞之不足,又称扬之,为「叹」。

“赞之”就是说一个称赞。那么“叹”就是说不断不断地称赞,就称之为叹。

那这个就是我们一个佛弟子应当做的事情——尊、重、恭、敬、赞、叹。这个是对的境界应当要有的心态。那么简单来讲,意业是非常尊重,应该讲是念恩生敬,忆念佛陀的恩德,那么生起对佛陀这种极大恭敬的心——意业。那么口业的话,就是种赞叹。身业的话,就是礼拜或者旋绕。这是我们面对佛像的时候应当要做的事情。这个是《大智度论》里面的开示。

接着看下一段:

又云:植佛福田者,植谓专心坚着也。

我们常常讲这个“植佛福田”,就是说佛陀像一个大福田,那我们在大福田当中栽培五谷,种植五谷就可以得到很大的丰收,这个叫植佛福田。那你面对佛这个福田,你怎么样种植呢?——专心、坚着。专心、坚着就是说专心不散乱,就称为“专心”。那么“坚着”就是说一向不断不断地在这个当中去种这个福田,这个称之为坚着,不退却。专就是第一个你不分散,目标很专,专注在一个目标;坚着就是说在这个目标之上,不断不断地相续地栽培,这是坚着。这是举这个譬喻,福田的譬喻。

第二个法合:

随以一善,礼诵香华等,至佛无尽。由智胜故。

那么,“随以一善”,前面所说的尊、重、恭、敬、赞、叹任何一个善。任何一个善来礼诵——礼拜,诵念。诵念佛陀名号或者香花供养等。“至佛无尽”,就是说你这个功德到成佛为止都无穷无尽。也就是说,这些功德在你阿赖耶识里面,这个种子会生生世世随逐着我们。那么就算这个福报现前,比如说你今天在佛前供了一朵花,未来你会因为供了一朵花而成就这种人天的福报。但人天的福报享受完了之后,果报还没结束,这个种子还会继续引导着你,牵引着你趋向涅槃。这个跟你帮助世间贫穷的人所栽培的福报不一样。你帮助世间贫穷的人,你给他钱、帮助他,你栽培的福报,那福报享受完了也就什么都没了。但是,你如果在佛的福田曾经栽培过,乃至于一举手、一投足、一合掌、一声的赞叹等等的,乃至小小的福田的话,不仅未来感召到殊胜的人天果报,同时这个种子,它是个金刚种子,它会引导你一直趋向解脱,乃至到成佛为止。任何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时代种下善根的佛弟子,未来都会因此而得到解脱。所以叫做至成佛,至佛无尽,到成佛的时候,这个功德也是无穷无尽。

“由智胜故”。所谓“由智胜故”就是说,就指的是我们修行人,你透过智慧的抉择,觉得说“我现在供佛或是恭敬礼拜佛陀,会得到广大的福德资粮,同时可以帮助我得到解脱。”所以,你就能够很认真地去做,那么这个称之为“智胜”,透过智慧的抉择。

所以我们对于三宝的这种恭敬心,不是只是一时感性的:看到佛像,“好庄严啊”,就恭敬——这些都是生灭法,它不会持久的。或者念佛,有时候念佛念得觉得不错,一时的感动,觉得“佛好伟大,佛太慈悲”,这种生灭法是一时的。

那么,我们怎么样对佛的这种恭敬尊重的心,会恒常不断地相续呢?就是要不断地去思维观察佛的功德。不能只靠感性的,一时的加持、一时的感觉,这都是生灭法。就像有人他问说,帮人家助念,刚刚助念的时候,会觉得警策无常啊,“早晚会轮到我”,那么念佛的时候会觉得很至诚恭敬。等助念久了,麻痹了,看到死人都没感觉了,“反正又不是我”,慢慢地没感觉了。

所以这种虔诚恭敬的心不能只是靠感觉,因为感觉是个生灭法,它会退失的。必须透过智慧的抉择之后,在你心中生起真实的觉受,那才是不退的。

你看我们这个《往生论》里面,他说修净土法门的人,要修五念法门。五念法门就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我们讲第四个观察,就是说为什么你的心在礼拜、赞叹,乃至一切时、一切处能够常常作愿(第三个作愿),能够不断地忆想阿弥陀佛呢?这不是靠硬拗的,不是说“我的心很用力地去想阿弥陀佛”,不是的;而是你去观察,你常常观察阿弥陀佛的功德。所以观察久了,你在平常稍微忆念一下,忆念一下这个时候就能够生起这种恭敬的心。当然你不断不断地观察久,也配合修止观,观察久了之后,慢慢你对佛的功德有这种觉受,真正的感受。比如说过去你对阿弥陀佛没什么感觉,但是你不断地观察四十八愿,或者观察《往生论》里面的偈颂,不断不断地观察观察之后,内心对净土、对阿弥陀佛有一种强烈的皈依的心、恭敬的心,这个就是觉受。有了觉受之后,以后面对任何境界,稍微提醒自己一下,那这个觉受带动起来,对佛就有恭敬心。

所以各位可以看到一个修行人,他修得上路不上路,有很多的这种象征。其中的一种象征是什么呢?你就看他对佛,对佛菩萨,对经典这种三宝的境界是恭敬还是随便。如果一个人他真正从三宝的境界当中得到真实利益,他对三宝一定是极为恭敬的。就像祖师大德一样,对佛菩萨都是极为恭敬的。

好,这个是对境用心,面对境界要如理作意。你说,“我没恭敬心,这不是我的习惯”,所以说你来到佛堂的时候就要多忆念,然后生起恭敬心。这是对境用心的部分。

先下课休息十五分钟。

听打:广霖   校对:妙萍、行航、真達、普灵

(2016.09法义研习小组终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