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iew all
Picture of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03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03

SKU: FS9101721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五浊恶世,光芒再现。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南山律在家备览》

别行篇导读  讲记03

主讲法师:因法师

201501上海斋戒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各位请翻到讲义第十一面,我们接着来看:

乙二、作立差异

这个仍然是在介绍敬佛,恭敬,住持佛法的威仪。这个地方接着要讨论:在佛前该坐还是不应该坐的差别。

事钞云:智论云:外道是他法,故轻佛,乃至佛所自坐,白衣如客,故命坐。

外道是他法,就是说他本来就不信佛的,所以称为“他法”。不信佛,所以轻慢佛陀。来至佛陀的眼前,“自坐”,就是你没让他坐,他自己就坐。这很正常,这是外道的部分。就像一些不信佛的,来到佛殿,他要坐,你也管不了他,因为他是外道。但是,“白衣如客,故命坐。”这个地方所说的“白衣”,是在家人,尤其是指还没有受三皈依的在家人,他并不信佛或者并不怎么信佛,只是或者对佛法有好感,来到佛寺,这个时候就当客人一样,我们会客客气气的让他坐下来。下一段:

一切出家五众,身心属佛,故立。

如果是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这五众。不论身和心都是系属于佛,都是标准的佛的入室弟子,所以在佛前,就只能站立。就像我们在我们师父面前,永远只有站的份,不可能坐下来的。如果有些远道的客人,并不怎么信佛,我师父会请他坐,一样的道理。这个就是说,如果是真正的佛弟子,那么在佛前都是站着,不能够随便坐。下一段:

若得道罗汉,如舍利佛等,皆坐。三道以下,并不听坐,以所作未办,劫贼未破故。

 如果得道的阿罗汉,四果的阿罗汉,像舍利弗等等的,都可以坐下来。因为他跟佛同入法性,就像已经大人了一样,这个时候允许他们来坐。如果是“三道以下”,三道就是三果,包括三果。三果乃至三果以下的所有的佛弟子,你要是真正的佛弟子,不听许在佛前随意坐。为什么呢?因为“所作未办”。还没有证得阿罗汉,这个所作未办,烦恼的劫贼还没有破的原因。

也就是总的来说,在佛前只有四果的阿罗汉可以坐下来,拿个椅子这样坐下来。四果阿罗汉以下,如果是佛弟子不可以随意在佛前坐。外道就不用说了,他要坐他要立,是他的自由。下一段:

   归敬仪云:今有安坐像前,情无敬让,可谓无事受罪,枉坏身心。      

现在有些佛教徒,他还不是外道,佛教徒安然的坐在佛像前。因为佛像就是佛的代表,就是佛的真身的显现,就等同见到真的佛一样,所以见到佛像也是一样,不可以随便坐。但有的人就是安然的坐在佛像前——这个地方所说的坐,指的是我们坐的那个椅子上坐下来,不是用功的盘腿坐,而是随便的在佛前坐下来。

情无敬让,“情”是他的心,他心中没有恭敬谦让的心,这样的话可以说是“无事受罪”。在佛前这样轻慢的心,你面对的是佛宝这种殊胜的境界。同样的轻慢心,面对这种殊胜的境界,他所结的罪更重,所以“枉坏身心”。

如上三果尚立,况下凡乎?像立而坐,弥是不敬,比今君父,可以例诸。

  像前面,《大智度论》所说的,三果的斯陀含,尚且在佛前要站立,还不能随便坐,何况我们下位的凡夫。尤其“像立而坐”,有的佛像,像西方三圣,像是站立的。那么站立的呢,而我们在佛前随意的坐,“弥是不敬”,特别是不恭敬的。

我们可以举个比况来说,就像我们遇到“君父”,世间的君王或者父亲长辈,可以比例的了知。比如说在君王面前,国家元首、君王面前,或者长辈面前,他没有叫我们坐,我们不可能自己随便坐。面对世间的君王,长辈都不可以,当然面对佛,更是不可以。

此言易矣,临机难哉。常志在心,努力制抑,方可改革。不尔,虽读,不救常习。思之!惟之!

“此言易矣”, 就是说我们今天上午和刚刚讲的这些道理,在佛前应当怎么恭敬的这些仪轨,说这个理论没有什么很深的理论,就只是知道该怎么做,比况一下世间的长辈,就可以知道了。道理不难,但是“临机难哉”,但真正面对三宝境界的时候,往往很难以去做,为什么?习气嘛。习惯了放任自己,习惯了对三宝不恭敬。所以难是难在于习气难改。所以,“常志在心”,我们应当常常牢记在心中,努力抑制自己的习气。不管别人怎么做,我们不管,个人修个人的。不要说大家来到佛殿都无所谓,说说笑笑,聊天,接手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这样做”……我们不这样子,要努力抑制自已的习气,方可改革自己的习气。

不然的话,虽然读这些文字,各位也学了,但是仍然没有办法挽救自己的习气,这样子学等于白学。甚至你道理知道了,而不去做,那比不懂道理的人罪业更深。所以我们学这些道理,就是要去做。

好,看下一段。

事钞云:『十诵:得对佛跏趺坐。』  

我们凡夫什么时候在佛前可以坐呢?像我们现在大家都坐着嘛,对不对。什么时候可以坐着呢?在佛前听经或者坐禅用功,这个时候可以在佛前结跏趺坐,也就是盘腿,单盘,双盘,乃至散盘,都可以。在佛前盘腿坐是可以的,是为了用功,这个时候是允许的,而且诸佛欢喜。

如果在佛前不是用功,在佛前不能够随便坐。同时,在佛前不要说不可以随便坐,我们上午有讲,在佛前如果不是用功的话,世俗的言论都不能在这个地方谈,这是作立差异的部分。第一课关于敬佛仪相介绍完了。

接着看第二课,入寺法式。

入寺法式是对僧众的,对于僧宝的恭敬的仪轨。这当中,分为二科:

甲一、入寺法。甲二、出寺法

为什么来到寺院必须对僧众也要恭敬呢?当然一方面,也是为自己培福,僧众是大福田。你看目犍连尊者为了救他的母亲,他母亲堕落饿鬼道当中,为了救他母亲,所以佛告诉他怎么办呢?就是在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那一天,供养大众僧。为他母亲供养大众僧,通过大众僧的威德力的加持来救拔他的母亲离开饿鬼道的众生,饿鬼道的果报。所以大众是个大福田,僧众是个大福田,所以这个是我们应当修习的一个境界,为自己培福。

同时,来到寺院里面,我们要注意规矩,也是要护念僧众的心。到里面喧嚣或者做些不如法的事情,影响他人的道念,这个业非常的重。

另外一点也是,就像前面讲的,为了教化众生。你来到寺院,对僧众恭敬,那也能够使一些没有信佛的人,因此对佛法产生信心。比如说你带朋友来到佛寺。到佛寺之后,你对这个佛寺的一切三宝的境界你都非常恭敬,这个时候自然能够感动跟你一起来的不信佛的朋友。如果你来到佛寺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那么这样子的话,跟你来的朋友一定也不会生起对三宝的恭敬心,所以这个也牵涉到对众生的教化。所以我们要来学入寺法式,来到寺院什么是如法的方法。

先看到:

甲一入寺法。这当中分为两段:

乙一清净士法乙二清净女法

清净士就是所有的在家居士;清净女是特别女众要注意的部分。

清净士法当中先看到第一段:礼敬舍恶等法

事钞云:“今依祇洹旧法出。中国士民,凡至寺门外整服一拜,入门复礼一拜。安详直进,不左右顾眄”。

第一个,来到寺里面,先总礼三宝。等于说,我们这个地方先讲印度的习俗,我们等一会再来谈,来到汉地是怎么样的一个习惯。“今依祇洹”,“祇洹”就是祇洹精舍,祇洹精舍旧有的法规,旧有的规矩。“中国士民”,这个“中国”是指印度。印度的一般的佛教徒,来到寺院,在寺院的外面整理衣冠,对着寺院三宝的境界总体的一拜;然后进去寺院的山门里面,接着再总体一拜;进去之后,安详,摄心,往前走,直驱大殿供佛的地方,不要左顾右盼。不要好像说进来是来观光的,寺院不是让人来观光的,寺院是修道的地方。就我刚才讲的这些理由,为了自己也为了护持他人,不要在这个地方喧哗,或者做一些扰众的事情,所以不要左顾右盼。

再来,第二个,礼佛

先至佛所,礼三拜竟,围绕三匝,呗赞三契。

先到佛前,这个寺院总会有主殿——大雄宝殿。到大雄宝殿这个地方呢,先拜三拜。拜三拜之后围绕三圈,围绕三圈之后,在佛前以梵呗来赞叹佛。比如说‘阿弥陀佛身金色’或者‘天上地下无如佛’等等的赞佛偈,呗赞三契。一契就是一段,就是一段的赞颂,等于说以三段的偈颂的梵呗来赞叹佛陀。先礼佛、赞佛。

然后我们再讲汉地。我们汉地习俗当然没有说在佛寺外总体一拜的习惯。所以总礼三宝,汉地没有这个习惯,这个就比较没关系了。当然你愿意在寺门外总礼三宝也是很好。然后进来的时候呢,先到大殿礼佛,这个汉地也是一样,先到佛前,礼佛三拜,这个都是一样的。然后,礼佛三拜之后绕佛三匝,这个就不一定了。因为像有的地方,有的佛寺,绕佛也是不太方便。如果你时间允许,拜佛三拜之后,愿意再绕三圈,那当然很好,但至少要拜三拜。然后呗赞三契,赞颂来赞叹佛陀。

过去我们佛学院有一位藏传的大仁波切来我们佛学院参观,参观之后我们就带他去各个殿堂去参观。他每到一个殿堂,比如说释迦牟尼佛的地方,就是献哈达,献完哈达之后就赞颂一段。接着观音菩萨像,献哈达,再赞颂一下。然后,佛陀、菩萨、罗汉等等,他都有献哈达,各有各的赞颂,赞颂这些佛菩萨,还有阿罗汉的境界。看他那个心就是非常虔诚恭敬的,颂念赞颂文,我那时候看了以后就很感动,真的是大修行人对三宝的恭敬,真的是无以复加,真的超过我们。这个是第二个礼佛,在佛前要拜佛。

再来底下小字:

若未见佛供养,设见众僧不先与语。

就是说,如果你还没有到大殿供佛的时候,你看到僧众,比如说你要找僧众有什么事情,可以先问讯一下,或者打个招呼也可以,但是你主要是先到大殿拜佛。如果有需要,比如说认识的出家众,或者不认识也是一样,就是问讯一下,打个招呼也可以,但主要先到大殿拜佛。拜完佛之后接着是礼僧。

礼佛已。方至僧房户外,礼一拜。然后入见上座,次第至下,各礼一拜。

礼佛之后,到了僧房户外,就是总礼,在僧寮外面总礼一拜。当然这是印度的规矩,我们汉地比较没有这个规矩。但是我们说还是说,各位自己要做到什么程度,自己参考。

在僧众寮房外礼一拜,然后入见上座。每个僧团都有一个上座,就是戒腊高的上座,从戒腊最高的上座,次第的,依着他戒腊高低顶礼,各礼一拜。当然如果人少的时候是可以的,比如说三个五个,这个精舍就三个五个,你按戒腊次第一拜。那如果这个佛寺十几二十几个甚至成百上千,当然不可能了。那么这个时候就在僧寮外面总礼,总礼三拜之后……僧寮外面总礼三拜,然后主要是跟上座,比如说佛寺的大和尚,或者当家师,管事的,或者戒腊最高的上座顶礼,一位或两位。有时候,佛寺的住持他不见得是戒腊最高,但你到佛寺当然你一定是先向住持顶礼。跟住持顶礼之后,如果有戒腊高的,也要跟戒腊高的上座顶礼。就是特别一位,一位或二位戒腊特别高的上座顶礼,这是礼僧。至少到佛寺要和佛寺的住持顶礼,这是最起码的,这是个基本的礼节。

不过当然是这样,你也要看住持方便见面的话。因为现在有时候佛寺的住持或者当家师都很忙,你也不要说我一定要顶礼啊,跟他约个时间顶礼,他也是很忙。所以你就是看情况,如果他不是这么忙,方便顶礼的话还是顶礼一下,如果真的太忙你也不能勉强。

再来第四段:诫守慎,这讲到心态的问题。

若见是非之事,不得讥呵,若发言嫌责者,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

僧团里面有些是非,有是非的事情,不得讥呵。谁跟谁好,谁跟谁不好,或者谁的行为不如法等等,这不是你们该说的。因为就算他真的不如法到家了,他自然有他不如法的因果;而你一个在家居士说一个僧众的过失,那你也有你的罪业,这两个罪业分开算。他不如法有他不如法的因果,三恶道的因果,而你随便批评一个出家众,那你一样自己本身有三恶道的因果。这个跟他好不好没关系。不会说因为他不好,你呵责他就没事了,不会的。所以不得讥呵。来到寺院里面,寺院僧团的事情,别去管,别管那闲事。

若发言嫌责,讥嫌乃至呵责的话,有什么过失呢?

第一个自失善利,自己失去佛法的善利。就是说僧众是个大福田,来到这个地方,就是为了培福。你还没有培福,就先讲些人我是非,虽然你培了福,还不如你漏得多,因为你面对的是僧众。但你培福的心,有时候往往心是散乱的,而你在说人家是非的时候,心是专注的。而且你面对的是僧众,这种特殊的境界,这样讲他的是非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你的损失比你得到福报要多的多,这叫“自失善利”。所以非入寺之行,不是入寺的僧众的行为。

讥呵不行,更不要说对出家众恶口相交,讲些粗恶的话面对出家众,这个果报更是严重,这个果报有时很难救。

在《出曜经》里面就举个公案。有个满足阿罗汉,看到个饿鬼道众生。这个饿鬼道众生他怎么呢?嘴巴里长满了脓疮,脓血流的满嘴都是。然后又有蛆虫在嘴巴里面进进出出,钻进钻出的。有时候这个饿鬼道的众生嘴巴会喷出火,高十几丈。全身的每个骨节摩擦生热,而发出火花出来,非常非常痛苦。而且这个饿鬼道的众生说,他痛苦时间已经有百万年那么久了,而且他说他饿鬼道的果报结束之后,再要到地狱受更大的痛苦。那满足阿罗汉就问他说:“你为什么会来到饿鬼道呢?”他说:“我过去生是个比丘,我本身很放逸,但是看到一些持戒精进的比丘,我就嫉妒,出恶口来伤害他们,来讽刺他们。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就堕落到今天饿鬼道这种痛苦的境界,乃至未来到地狱受苦。”

所以各位想,他本身是个出家人,出家人对出家人以恶口相向,果报都是这么严重,饿鬼的果报几百万年,再来地狱的果报。何况在家居士对一个出家众的恶口,那果报真的是不可思议,很严重。所以来到寺院里面,不要管僧众的闲事,这不是该你管的。所以如果嫌责的话,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

看底下小注:

僧中亦不可识,事似俗阙,检意则殊。今以俗情检道,意诚非易。若以见僧之过,则不信心生,生便障道,终无出期。

这地方还有个重点,“僧中亦不可识”。就是僧团里面的是与非,往往不是我们凡夫,尤其在家众的虚妄分别心能够理解的。我们可以举很多的例子,比如说我们过去讲偷盗戒,我们说来到寺院,常住的东西不可以随便拿,常住常住物不可以随便拿,然后来到寺院吃饭要补贴等等。如果说一个执事告诉你不可以随便拿,告诉你吃东西还要补贴。要是没有信佛的人会想:“这个出家人怎么……出家人不是应该慈悲吗?我不过吃一顿饭,也跟我要钱,好像比世俗的人还小气。”但事实上不是,他是慈悲,不让你造恶业。但是你用世俗的眼光看,“他是个出家人应该慈悲才对,我不过吃他一顿饭,我不过拿了寺院一点小东西,他就跟我斤斤计较”……你要以这样的心态去看的话,那这个就是错误的。所以就像文说:“事似俗阙”,这个事情看起来就像世俗的,“阙”就是说于道德、于行为上有缺漏。但“检意则殊”,这个“意”就是他的动机,这个出家人的动机则“殊”,跟世间人的这种同样的行为他动机完全不同。

而且有时候,往往不能以在家的标准去看出家的事情。因为出家的事情有的时候牵涉到戒律。而戒律,比如在家居士各位也没有学习过,那么他这样做有时候似乎不近人情,但是他为了护持戒律,也是为了不让你造恶业,那我们应该欢喜都来不及。那戒律,在家居士不懂出家戒。甚至有的修行人,他这种教导的方式更是非常奇特。像古代禅宗,德山棒,临济喝,那种棒喝的方式。怎么教导弟子呢?或者用棒打,或者用呵责,大喝一声。那你要是以世俗的观点来看,“这个人怎么随便打人?”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甚至还有俱胝和尚为了让他弟子开悟,把弟子的手指头给剪断了,这么严重。这个故事说来话长,我就不说了,各位要有兴趣研讨课问问三位法师。那你要想这个是重伤害啊,还犯法。还有像密勒日巴他的上师,考验他的种种方法,房子盖了又拆,盖了又拆,就是为了要磨掉他的种种恶业,让他能够身心清净,能够迅速地入道。还有古德像寒山、拾得,这是文殊、普贤的示现;还有道济禅师,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些都不是我们凡夫众生所能够理解的。这叫“事似俗阙,检意则殊”。我们不可以随便用凡夫众生的眼光去看,因为你很可能错误地判断。

尤其各位看看五台山,五台山常常有这个文殊菩萨应化的事迹。文殊菩萨应化的时候往往还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他会示现一个好像行为很不好的出家人,或者一个行为很不好的妇人。然后实际上是文殊菩萨来考验众生的,考验众生的慈悲心这些的。结果你就不知道,就当面错过了。所以像这种圣人游戏人间,更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

再来,我看在《法苑珠林》里面有记载,晋朝有个大官叫何冲,他很信佛,他也常常斋僧。每次斋僧的时候——因为经典里面有记载,凡是斋僧的时候,宾头卢尊者,圣僧都会来——所以他也特地供了法座,非常庄严的法座,希望圣僧能够在这个地方显灵。结果有一天,他也是斋僧,来了个出家人,身体穿得破破烂烂,威仪非常差,相貌也很难看,结果这个老人家居然一坐,坐到法座上,非常庄严的法座上,大摇大摆的坐上去。何冲他是位居三公,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大官,(看到)何冲,只是这样拱拱手,打个招呼而已。这个时候又大摇大摆的接受别人的供养,坐在庄严的法座上。结果何冲心里很不高兴,但是毕竟他还是有点修养,也不敢说什么,还是继续供僧。等斋僧完了之后,这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和尚就出门了,提着钵出门的时候,回头跟何冲说:“你呀,这样精进的供僧,恐怕是徒劳一场。”就是说,你这样精进的供僧,但是你的分别心还是那么强,结果还是徒劳。说完之后,把这个钵往天空一丢,然后人化出神通飞到天空去,然后化出万丈光芒,整个人化作光明飞出去。这个时候何冲才知道,原来是个圣僧。圣僧应化。那后悔也来不及了。因为他内心的虚妄分别心使他跟圣僧失之交臂。

所以,你看到种种不如法的事情,它到底是真是假,你不要马上下定论。你觉得不如法——当然我们心中有一把尺,五戒,八关斋戒,我们心中有一把尺——你觉得不如法,你可以选择回避,你可以离开,但是不要随便的讥嫌,更不要到处宣传,说“某某出家众,或者某某寺院,这个不如法,那个不如法”……就算你讲的是真的,那么罪业都很重,何况要是你讲的不是真的,那罪业更是不可思议的重。所以我们来到寺院是为了培福,不是造业的,所以守口摄心,不要管出家人的事情。

所以,“今以俗意”,以凡夫心检道,“意诚非易”,就是说以凡夫的这种知见来拣择、来判断修道人的智慧,那不是容易的事情。不要说这种神通变化的大菩萨那种不可思议的行为,有时候,依着戒律上来说,也不是在家居士能了解的。这是一个,避免造恶业。

第二个:

若以见僧之过,则不信心生,生便障道,终无出期。

你看到僧众的过失,信以为真,结果呢,就障道。内心就障碍你修出世之道,“终无出期”。就是说,你今天看到僧众种种不如法的事情,你就想“我以后再也不要亲近三宝了”,你这一念心升起来的时候,就在你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了种子,“我再也不亲近三宝”这个种子。这个种子种下去之后,可能你未来生生世世碰不到三宝了。所以生起障道因缘,终究没有出期。下一段:

且初入寺,背僧取异,云何得作出家因缘?

而且到寺院里面去,“背僧”,对僧团失去信心;“取异”,就是取着他们这种过失的形象。那么怎么样能够作为出家的因缘呢?就像有的人常常来到寺院,很习惯地看到寺院里面出家人的过失,不管是真是假。看到过失之后,这个时候,在潜意识当中对于僧众产生一种排斥的心态。但是你要想,你所排斥的这个僧众,他所现的是三世诸佛一样清净的幢像,你心中是面对三世诸佛这种清净的幢像,生起一种排斥的心态。这样的话,很有可能作为你未来障道,障碍你出家的因缘,或者今生或者来世,出家就有障碍。像有的人出家就是会遇到障碍,这个有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过去或过去生曾经对僧众起种种不好的心态,所以今生想要现僧相的时候就会有障碍,也是障碍自己的出家的因缘。所以种种理由告诉我们要守口摄心。

好,看第二段。

经云:夫入寺者,弃舍刀仗杂物,然后乃入。

“经”,就是《涅槃经》里面说,到寺院里面的话,要弃舍刀仗。刀仗是干嘛的?是杀人用的,这个不是个好东西。还有杂物,像荤腥的东西,或者跟修道没有关的,也不是要来供养三宝的,杂物,不要随便带进去。弃舍之后再进入。不要像现在人,把寺院当作观光景点,进去什么都带,搞得乌烟瘴气的。

最后一段,示行法

顺佛而行,不得逆行。设缘碍左绕,恒想佛在我右。入出之时,悉转面向佛。

“顺佛而行”,我们刚讲,礼佛三拜之后,右绕三圈,要顺时针,不可以逆绕。假设有缘碍,无法右绕的时候,必须要左绕——这种情况其实非常少——假设真的有的话,你要观想佛在我们的右边,我们是在顺绕。好,这是绕佛。

同时,进入大殿和离开大殿的时候,都“转面向佛”。进去面向佛,先问讯;出来的时候,礼拜三拜完了之后,退出去,面向佛,问讯,再离开。这个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身心是归属于佛,而不背向于佛的意思。借着这个事相来表达我们的心。有时候这个事相啊,各位不要忽略,你忆念这个事情,忆念这个事相,同时也在忆念我们这念皈依的心,所以它其实是同体的。

看第二段,想念慎护等法。

第一个:忆念三宝

礼拜佛法僧者,常念体唯是一。何者?觉法满足,自觉觉他名“佛”。所觉之道名“法”。学佛道者名“僧”。则一体无别矣。

“礼拜佛法僧”,各位我们现在礼拜的话,当然是礼拜住持三宝:住持的佛宝就是大殿的佛像;住持的法宝就是语言文字的经典;住持的僧宝就是你所见到的一切的出家众。但是你要想,三宝的体是一个,不要起虚妄分别的心。为什么呢?底下解释:一切觉法,一切觉悟之法,圆满具足,彻证法性,一切觉悟之法具足的话,不仅自觉又能够觉他的话,那称之为佛陀——佛宝;佛宝所觉悟之道(所觉悟的道就是智慧),他所觉悟的智慧,就是法宝;那么学佛道者名为僧宝。

所以,佛宝跟僧宝来说,体是相随顺的。就像国王跟王子一样,国王当然具足万德庄严,王子他可能什么功德都没有,但是毕竟他是王种,所以国王跟王子是同体,就是说他们是相随顺的。佛宝和僧宝也是一样,相随顺的。虽然这个住持的僧宝他可能是一个凡夫僧——有可能,我们只是说有可能,是不是我们还不知道——就算他是一个凡夫僧,但是他是一个王种。他第一个,从外相上来说,他所现的跟佛是一样的,清净的幢像,出家的幢像,相上是一样的;就体上来说,他所纳受的这个戒体,是一种出家的戒体,跟佛陀心中所纳受的戒体也都是一样的;同样的,就法宝这个角度来说,他们一样所缘的都是法宝。所以一体无别矣。所以,我们心中不要虚妄分别高与下。

好,我们先下课休息十五分钟。

 

打听:真林   校对:普然 慧印 张强 普灵

(2016.09法义研习小组终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