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相关搜索: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smart phone, mtk,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查看更多
八宗纲要

八宗纲要

SKU编号: FS9103783
言八宗者、一俱舍宗.二成实宗.三律宗.四法相宗.五三论宗.六天台宗.七华严宗.八真言宗也。
欢迎转载 功德无量
     

原书目次

第一章 总说第一节 法门大纲第二节 教说统摄第二章 历史第一节 概说第二节 印度第三节 中国第四节 日本

第三章 八宗概说本论上第一章 俱舍宗第一节 对法藏义第二节 造论缘起第三节 翻译弘传第四节 本论宗旨第五节 本论组织第六节 五位七十五法第七节 三乘因果第八节 我空法有第二章 成实宗第一节 成实名义第二节 造论译传第三节 系谱宗义第四节 贤圣阶位第五节 八十四法第三章 律宗第一节 宗名诸律第二节 翻译弘传第三节 四分律传统第四节 律宗相承第五节 律宗分流第六节 止持作持第七节 七众建立第八节 判教宗致本论下第四章 法相宗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论第二节 三国相承第三节 教判第四节 三乘五性第五节 五位百法第六节 五重唯识第七节 四分第八节 三性三无性第九节 菩提涅盘第五章 三论宗第一节 宗名所依论第二节 破邪显正第三节 真俗二谛第四节 佛果行位第五节 八不解释第六节 二藏三转法轮第七节 三国相承第六章 天台宗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论第二节 相承系谱第三节 教判

第四节 观门行法第七章 华严宗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第二节 三国相承第三节 教判第四节 五教行位第五节 佛身佛土第八章 真言宗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第二节 三国相承第三节 教判第四节 依正二报第五节 六大.四曼.三密第六节 佛身教主附说 禅宗()净土宗第一章 禅宗

第二章 净土宗八宗纲要钞解说

序论

 

 第一章 总说

 

  第一节  法门大纲

 一

  第二节  教说统摄

 二

 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  概说

 三

 

 

 

  第二节  印度

 四

  第三节  中国

 七

  第四节  日本

 八

 第三章 八宗概说

 

本论

 

 第一章 俱舍宗

 

  第一节  对法藏义

一一

  第二节  造论缘起

一二

  第三节  翻译弘传

一五

  第四节  本论宗旨

一五

  第五节  本论组织

一六

  第六节  五位七十五法

一七

  第七节  三乘因果

一九

  第八节  我空法有

一九

 第二章 成实宗

 

  第一节  成实名义

二〇

  第二节  造论译传

二〇

  第三节  系谱宗义

二一

  第四节  贤圣阶位

二二

  第五节  八十四法

二三

 第三章 律宗

 

  第一节  宗名诸律

二三

  第二节  翻译弘传

二四

  第三节  四分律传统

二五

  第四节  律宗相承

二六

  第五节  律宗分流

二七

 

 

 

  第六节  止持作持

二九

  第七节  七众建立

三三

  第八节  判教宗致

三五

 第四章 法相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论

四一

  第二节  三国相承

四二

  第三节  教判

四四

  第四节  三乘五性

四六

  第五节  五位百法

四九

  第六节  五重唯识

五一

  第七节  四分

五一

  第八节  三性三无性

五二

  第九节  菩提涅盘

五四

 第五章 三论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论

五六

  第二节  破邪显正

五七

  第三节  真俗二谛

五八

  第四节  佛果行位

五九

  第五节  八不解释

六〇

  第六节  二藏三转法轮

六一

  第七节  三国相承

六二

 第六章 天台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论

六四

  第二节  相承系谱

六五

  第三节  教判

六七

  第四节  观门行法

七四

 

 第七章 华严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

七四

  第二节  三国相承

七五

  第三节  教判

七七

  第四节  五教行位

八一

  第五节  佛身佛土

八三

 第八章 真言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

八四

  第二节  三国相承

八四

  第三节  教判

八五

  第四节  依正二报

八六

  第五节  六大.四曼.三密

八七

  第六节  佛身教主

八八

附说 禅宗(并)净土宗

 第一章 禅宗

八九

 第二章 净土宗

九〇

  八宗纲要钞解说

九二

(讲本)八宗纲要钞(上)

凝然大德述

序论

第一章 总说

第一节 法门大纲

问。佛教有几门耶。

答。薄伽教法、总有无量门。且举大途则八万四千。释尊一代五十个年所说法、莫不摄尽。

问。何故法门数量必尔。

答。为欲对治一切众生八万四千诸尘劳故。所以法门必有八万四千数。

问。此等法门、为唯约大乘、为通小乘乎。

答。大小二乘各立八万四千法门也。如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已上。)加之诸小乘经、多说法有八万四千。此等并是小乘所立。如大乘教中盛谈此义。文据甚多不待言论。故大小两乘皆各立有八万四千也。

第二节 教说统摄

问。此等法门如何摄束。

答。法门虽多不过二藏及以三藏。取摄诸教皆悉穷尽。厥之五藏十藏十二分教等门亦不出三藏焉。

问。且二藏者何。

答。一声闻藏是小乘也。二菩萨藏是大乘也。大小两乘各立有八万四千者即此义也。此二藏义出智度论及庄严论诸家咸引以判大小。

问。次其三藏者何。

答。一素坦览藏(古云修多罗)此翻契经。(古单云经)二毘奈耶藏(古云毘尼)此云调伏。(古云律)三阿毘达磨藏(古云阿毘昙)此云对法(古云无比法)是论义也。此云三藏。如次诠于定戒慧学。三藏是能诠教三学即所诠义。以摄法义无有遗余。

问。云何摄哉。

答。如来一代对机授法。有机即授处处散说。然说教分齐不过三藏。故结集之时诸圣者等结为三藏悉结集已以传世间。

问。此之三藏通大小乘哉。

答。尔通也。如庄严论等具明之。故于声闻菩萨二藏各有三藏。经律论是也。

第二章 历史第一节 概说

问。此等教文古今传通其相如何。

答。如来在世不用典籍。随闻依行即得证益。如来灭后始有典籍。传通以开众生眼目。依之迦叶波等结小乘三藏于毕钵之窟场阿逸多等集大乘教法于铁围之中间。 于是摩诃迦叶秉圣法而继玄纲阿难尊者持契范而利群生。末田商那各提义纲优婆毱多独彰美号。佛灭百年泻瓶无遗法匠五师传持有功。 百岁已后诸圣亦出互传圣典各秉大法。然随诸圣隐没法义非无灭。如阿难入定胎衣不测商那入灭众经随隐。虽然遗余不少。残教寔多。故正法千年乃至末法随时秉持随处流传。至于流传诸处者五印诸国乃至日域、其余诸国不可称计。各弘圣典并兴佛事。

第二节 印度

今且述天竺震旦日域三国弘传之相者传闻如来灭后四百年间小乘繁昌异计相兴大乘隐没纳在龙宫。就中一百年间纯一泻瓶百余年后异计竞起。是以摩诃提婆徒吐五事之妄言婆麤富罗未舍实我之坚情。正量经量诤大义而纷纭西山北山起异见而猥纶。遂使四百年间二十部竞起五印土中乃至五百交诤。

五百年时外道竞兴、小乘稍隐。况大乘耶。 爰马鸣论师时将六百始弘大乘。起信论等是时则造。外道邪见卷舌皆亡小乘异部闭口咸伏。大乘深法再兴阎浮众生机感已趣正路。 次者有龙树菩萨六百季历七百初运绍于马鸣独步五印。所有外道无不皆摧。所有佛法皆悉传持。三本华严独含胸藏四辩文河妙控江海。广造论藏而青于蓝深穷佛法而寒于氷。 凡斯二大论师并是高位大士也。马鸣则古之大光明佛今则示迹于第八地龙树则昔之妙云相佛今则寄位于初欢喜。俱本佛也。并垂迹也。智辩超伦其事宜哉。

爰大圣应现化缘已尽、息化归本。众生业缘亦复杂起邪见还深。依之九百年时无着菩萨出于世间利益众生。夜升都率现禀慈氏昼降阎浮广教众生。然众生执深尚不从化。故即请慈尊自降说法。慈尊应请降中天竺阿瑜遮那讲堂说五部大论。如瑜伽论卷轴一百八万法门深谈奥义一代教文莫不皆判。故名广释诸经论矣。是时众生邪见悉伏正路同趣进入妙丽。慈尊升天之后无着继化阎浮。

此时代中世亲施化。始弘小乘广制五百部论后学大乘亦造五百部论。故世举号千部论师。 加之诃梨跋摩之成实论众贤论师之顺正理此时制矣。

如来灭后一千年间大乘宗义未分异计。千一百年之后大乘始起异见。故千一百年护法清辨诤空有于依他之上千七百岁戒贤智光论相性于唇舌之间如金刚与金刚似巨石与巨石。厥余诸大论师龙智提婆青目罗[目*候]罗陈那亲胜火辨智月等并是四依大士众生所归古今挺出兰菊诤美。诸宗各取以为祖匠众生互凭以为上首。如此论师古来继出照烛五印抜济众生。是为天竺弘通之相也。

第三节 中国

如震旦国者如来灭后一千年末迦腾始来竺兰次至。始传三宝渐弘五乘。 自尔已来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此等朝中三藏诸师各传佛教互弘圣法。 至如翻经三藏或从西至此或从此往还。大小三藏皆悉翻传显密二宗互各弘通。是以罗什玄奘之穷翻经妙也。果感韦陀之天告矣觉贤昙无之称传译美也遂得海龙之神护矣

其余高僧崇佛法之者或金陵净影月澄于八不显实之水。或南岳天台花鲜于一心三观之薗。慈恩淄洲风凉于三草二木之梢香象清凉玉明于十玄六相之台。加之光宝二师、穷对法而明明。砺宣两家、莹戒律而历历。况于成实之大义、惠影独丽、真言之密教、行果俱朗乎。自外诸德不可称计。并弘大道互通佛教。威德巍巍数感天给、妙解荡荡频见心佛。如此高僧、古今之间多哉大哉。岂言语之所及乎。 此谓震旦弘传之相也。

第四节 日本

至如日本国者、人王第三十代、钦明天皇御宇、第六年乙丑(当梁大同八年)十一月、从百济国圣明王、献金铜释迦像一躯及幡盖若干经论。天皇欢喜、即见崇之。于时臣下虽不敬之、遂建寺宇安置佛经、其后渐渐三宝兴建。 第三十一代、敏达天皇元年壬辰正月一日、圣德太子诞生和国、更弘佛法、广满天下。伽蓝诸处、度人无量。守屋逆臣被定慧弓箭、高丽两僧得弘通称誉。降伏邪见、绍隆三宝、抜济众生、施作佛事。千古百来、何处过之。偏是上宫太子善巧之力也。

自尔已来、高僧频出、广传佛法。大圣垂迹遍弘三宝。慧灌僧正传三论深义、玄昉僧正弘法相大乘。华严圆宗道璇律师传之、戒律天台鉴真和尚弘之。传教大师重兴天台、弘法大师盛开真言、俱舍.成实各有传承。此等诸德、或从唐至此、或从此往还。

自余诸师弘传甚多。并前后翫如上法。或汲玉泉之流、或传慧日之光。或受清凉之满月、或为玉花之门叶。或彳南山贞松之下、或游西湖灵芝之薗。或青龙深穷海底、或大云遍覆四面。大小两乘.性相二宗.教观二门.显密二教、各各传通不可称计。七大诸寺并肩钻仰、南北二京诤美依学。互是龙象之徒众、俱为人天之大师、厥余边方亦随弘通。自古至今继踵不绝。末法味薄、教海本深。欲钓其奥不能及。大哉不可得而称者也。 此谓日域弘传之相也。

第三章 八宗概说

问。三国弘传之相、略知既尔。然今日域所传佛法总有几许。请重明之。

答。日域教自昔所翫、本只八宗。至今不改。其之中间非无异宗。虽然古今共许所翫、其啻八宗而已。

问。其八宗者云何。

答。言八宗者、一俱舍宗.二成实宗.三律宗.四法相宗.五三论宗.六天台宗.七华严宗.八真言宗也。问。此八宗中、几是小乘、几是大乘乎。

答。俱舍.成实及律、此三宗皆是小乘也。法相.三论.天台.华严及以真言、此之五宗并是大乘也。

问。此之八宗所谈义理各可得闻乎。

答。诸宗义趣深奥难知。一宗尚嗜未闻况于八个宗乎。故唯列名目粗述一义耳。

本论

第一章 俱舍宗

第一节 对法藏义

问。何故名俱舍宗乎。

答。俱舍者是本论名。具言之即论题云阿毘达磨俱舍论。论之一字是汉语余之六字并梵语。阿毘此云对达磨此云法俱舍此云藏。谓对法藏论也。谓无漏慧等名之为对法。对有二义一者对向涅盘故二者对观四谛故。法有二义。一胜义法谓是涅盘也。二法相法通四圣谛。谓无漏慧对向对观涅盘四谛故。 藏有二义一者包含二者所依。包含义者此论包含发智论等诸胜义言故名为藏。对法之藏依主释也。所依义者此论依彼发智论等而造故。尔全取本论对法藏名。有对法藏故名对法藏是有财释。 论具题名其义如此。今此俱舍以为宗故名俱舍宗也。

第二节 造论缘起

问。此论如来灭后经几许年谁人造乎。

答。此论如来灭后九百年时世亲菩萨之所造也。二十部中是萨婆多部也。源出婆沙势插诸教。婆沙是本发智六足。如来灭后四百年初迦湿弥罗国有国王名迦腻色迦。其王敬信尊重佛经。有日请僧入宫供养。王因问道僧说不同。王甚怪焉。问胁尊者曰佛教同源理无异趣诸德宣唱奚有异乎。尊者答曰何说皆正随修得果也。佛既悬记如折金杖。王闻此语因为问曰诸部立范孰最善乎。我欲修行。愿尊者说。尊者答曰诸部之中莫越有宗。王欲修行宜遵此矣。王即欢喜令结此部三藏法门。有德诸僧四方云集凡圣极多不可烦乱。遂简凡僧唯留圣僧。圣僧尚繁简去有学唯留无学。无学复多不可总集。于无学内定满六通智圆四辩内闲三藏外达五明方堪结集。所留德圣唯有四百九十九人。遂以世友尊者足成五百人矣。即以世友尊者推为上座。于是五百圣众初集十万颂释咀怛览藏次造十万颂释毘奈耶藏后造十万颂释阿毘达磨藏。即大毘婆沙是也。五百罗汉既结集已刻石立誓唯听自国不许外国。方勅夜叉神守护城门。不令散出。

然世亲尊者旧习有宗后学经部将为当理于有宗义怀取舍心欲定是非。潜名重往时经四岁。屡以自宗频破他部。悟入尊者被诘莫通。尊者入定知是世亲私告之曰此部众中未离欲者知长老破必相致害。长老可速归还本国。于时世亲至本国已讲毘婆沙。若一日讲便造一偈摄一日中所讲之义刻赤铜叶书写此偈。如此次第成六百颂摄大毘婆沙其义周尽。标颂香象。击鼓宣令谁能破者吾当谢之。竟无一人破斯偈颂。将此偈颂使人赍往迦湿弥罗国。时彼国王及诸僧众闻皆欢喜谓弘己宗。悟入知非告怪诸人。遂请造释。世亲论主即应王请为释本文。凡八千颂。后见彼释果如悟入罗汉所言。 于时悟入尊者弟子众贤论师造论破俱舍名俱舍雹论令世亲见。世亲即赞改名即为顺正理论。彼众贤论师亦造显宗论。译成四十卷。顺正理译成八十卷。故知此俱舍论源出婆沙论。

第三节 翻译弘传

问。此论兴起既九百年时。其传东夏是何时耶。

答。此论翻时即有二代。初陈朝真谛三藏译成二十卷。即自作疏有五十卷亡逸不传。后唐朝玄奘三藏永徽年中于慈恩寺译成三十卷。今即此本也。 然则此论既世亲论主所造故以世亲菩萨为本祖师。大唐国中遍学三藏妙翻传之门人普光法师宝法师各作疏释之。

及余诸师莫不皆翫。乃至传于日本于今不绝。相承继迹诸寺竞学。

第四节 本论宗旨

问。此宗唯述有宗欤。颇有兼余乎。答。此论正述有宗。故所立义本萨婆多而制造之。然时朋彼经部之义。

故论文云迦湿弥罗义理成。我多依彼释对法(已上)。又云经部所说不违理故(已上)。 取舍二宗显密意趣依此等文。其义可知。

问。此论以何为其宗旨。

答。既述有宗故说一切诸法实有以为其宗。若密言之非无经部义。 今约显意唯是有宗。三世实有法体恒有总是此宗所说义也。 然说三世实有诸说不同。即有四说。一法救尊者云由类不同三世有异。二妙音尊者云由相不同三世有异。三世友尊者云由位不同三世有异。四觉天尊者云由待不同三世有异。今世亲论主。并评此四家。世友尊者以为最善。 若经部宗过未无体唯现是有。 此俱舍论既是对法。故此论藏。

第五节 本论组织

问。此论总明何等义乎。

答。此论三十卷。总有九品。一界品.二根品.三世间品.四业品.五随眠品.六贤圣品.七智品.八定品九破我品。 略颂云界二根五世间五业六随三贤圣四智二定二破我一是名俱舍三十卷。 其破我品无别正颂聚经中伽陀而已。 此九品中初之二品总明有漏无漏。后之六品别明有漏无漏。就总明中初界品明诸法体次根品明诸法用别明六中初之三品别明有漏后三品别明无漏。明有漏中世品明果业品明因随眠品明缘。明无漏中贤圣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缘。其破我品明无我理。 一部三十卷九品始终所明义理分齐如此。

第六节 五位七十五法

问。此宗几种摄诸法乎。

答。七十五法摄诸法尽。七十五法者一者色法此有十一五根五境及无表色。 二者心法此唯一也六识心王总为一故。 三者心所有法有四十六分为六位。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烦恼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小烦恼地法十.不定地法八。合有四十六名六位心所。 大地法十者、俱舍颂云、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于一切心。(已上)。 大善地法十者、又同颂云、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已上)。 大烦恼地法六者、同颂云。痴.逸.怠.不信、惛.掉恒唯染。(已上)。 大不善地法二者、颂云。唯遍不善心、无惭及无愧。(已上)。小烦恼地法十者、颂云。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如是类名为小烦恼地法。(已上)。 不定地法八者、略颂云。寻.伺及悔.眠、贪.瞋与慢疑。 四者不相应行、此有十四。俱舍颂云、心不相应行、得.非得.同分、无想.二定.命、相.名身等类。(已上)。 五者无为、此有三种、一择灭无为、二非择灭无为、三虚空无为。此名七十五法。 七十五中、前七十二并是有为、后三是无为。一切诸法不过此二。有为法中有漏无漏、无为是无漏。 故此宗中、建七十五摄于诸法、莫不穷尽。

第七节 三乘因果

问。此宗之中、三乘因果云何建立乎。

答。于三乘中、声闻经三生六十劫、修行得果。方便有七阶、果即四级。缘觉经四生百劫、修因证果。因行积集、直登无学、无有多阶、唯一向果。菩萨经三阿僧祇劫、修诸波罗蜜、百劫之中、植相好业、最后身中、于金刚座断结成佛、化缘已尽、入无余涅盘。斯乃声闻观四谛、缘觉观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

第八节 我空法有

问。此宗明几空乎。

答。唯明生空、不谈法空。 言生空者即遣我执。五蕴之中、无有人我、唯是五蕴和合聚成、假名为人。无有实人。如此观故证我空理。然其法体三世实有。由此义故、他宗名为我空法有宗也。

第二章 成实宗

第一节 成实名义

问。何故名成实宗乎。

答。以成实论为所依故名成实宗。言成实者、释成如来所说三藏之中实义故也。故彼论师述怀文云、故我欲正论三藏中实义。(已上出彼论第一初。)

第二节 造论译传

问。此论如来灭后几年、谁人造乎。答。如来灭后九百年中、萨婆多宗学者、俱摩罗陀上足弟子、有诃梨跋摩。嫌师见解是甚浅劣、简取诸部最长之义、以为一类而成宗矣。姚秦朝代、罗什三藏翻译弘之。一部十六卷、二百二品。

震旦诸师多造章疏、乃至日域以依学之。

第三节 系谱宗义

问。此之论宗、二十部中、正何部摄。又最长义者、是何等义乎。

答。定成实论所依本部、诸解不同。或云依多闻部。或云依经部。或云探大释小。或云依昙无德部。或云取诸部长。(小乘诸部长。)或云依化地部。又梁三大法师谓光宅寺法云法师。开善寺智藏法师.庄严寺僧旻法师。此三家并云成实论是大乘(云云)。天台.嘉祥并判小乘、南山灵芝俱云分通大乘。(与四分律同计。)如此诸师异说不同。然净影.天台已后、多分共评云成实论是小乘中长(云云)。 但南山律师教是小乘、义通大乘(云云)。小乘之中、多云成实、多依经部(云云)。或昙无德部(云云)。其最长义者、此宗之中具明二空。故观立二种。一者空观。如瓶中无水、五蕴之中无人我故是人空观也。二者无我观。如瓶体无实、五蕴诸法假名故是法空观也。既明二空故、其义最长。

第四节 贤圣阶位

问。若尔可断二执。显二空故。

答。不然。虽谈二空唯断见思、不断所知障。啻是智解甚深故。此论中明二十七贤圣、以摄贤圣阶位。 其二十七者、一随信行、在闻思位。二随法行、在四善根位。三无相行、即前二人入见道故。此之三人名预流向。四须陀洹果、五一来向、六一来果七不还向。不还果中开十一人。一中般.二生般.三有行般.四无行般.五乐慧.六乐定.七转世.八现般.九信解.十见得.十一身证。并前七人合成十八、名有学人。自下九人并是无学。一退法相.二守护相.三死相.四住相.五可进相.六不坏相.七慧解脱.八俱解脱.九不退相。并前十八合成二十七贤圣也。

第五节 八十四法

八十四法摄诸法尽。虽未进入大乘、于小乘中尤为优长。寔可怪矣。是大乘欤。一切诸法唯归一灭谛、空理寂然、诸法此上立。实法坚情如氷释、假有万像如林森、虚通妙道其旨深矣。

第三章 律宗

第一节 宗名诸律

问。何故名律宗乎。

答。律为所依故名律宗。

问。律有几部。

答。律有诸部。谓二部.五部.十八.五百是。如来在世五十个年、随机散说。灭后弟子升座结集、名为一部。八十诵律大毘尼藏。佛灭百年、五师泻瓶纯是一味、未分异见。一百年后渐分二部.五部及二十部乃至五百。异见竞鼓犹如浩波。经论亦然。三藏等教一类分故。其中律部随计异成。故一大藏分成诸部。如此诸部数多不出二十部内。故律部中有二十部。天竺之间诸部并弘。

第二节 翻译弘传

然传震旦总有四律及以五论。 其四律者。一者十诵律译成六十一卷。是萨婆多部律也。二者四分律译成六十卷。是昙无德部律也。三者僧祇律、译成四十卷。此根本二部中窟内上座也。大众名通二部故。四者五分律译成三十卷。此五部中弥沙塞部律也。迦叶遗律唯传戒本广律未流。四律并翻震旦悉行。然独流后代唯昙无德部四分律宗而已。

其五论者、一毘尼母论、二摩得勒伽论此依萨婆多律。三善见论此解四分律。四萨婆多论此释十诵律。五明了论此依正量部律。 自外毘奈耶律及新译有部诸律并传震旦。 然四分一律此土缘深。昔智首律师已前诸部杂乱未是专翫。智首律师。南山律师或制五部区分钞或检震旦初兴受体专依四分而明受体唯凭昙无而谈随行。自尔已来乃至日域唯传此部。故且就四分一律述兴起之根元明传弘之由来。

第三节 四分律传统

问。四分律宗何时兴乎。

答。未分已前一味泻瓶。如来在世随机散说佛灭百年结集流传。一百余年时昙无德罗汉随见诵出以为一部。此是时此部始而分出。

问。震旦日本何时传乎。

答。曹魏之世法时尊者创受戒姚秦之世觉明三藏始传广律。是震旦传戒之由来也。

至日域。昔天平年中日本荣叡普照此二师往于唐朝请大明寺鉴真大和尚。即应请来至日本。途难极多。而不奈之。十有二年海中忍难逆浪六回志都不倦。第六度时遂来至日本请入东大寺。圣武天皇王子百官欢喜感悦。即毘卢舍那殿前筑坛行于受戒天皇皇后乃至四百余人并皆受戒。后迁大佛殿西别建于戒坛院。自尔已来年年行受于今不绝。日本诸州戒律教宗厥时广行莫不依翫。又建唐招提寺传弘戒律。迨至于今续续不绝。戒律教宗传流日域偏是鉴真大和尚之力也。

第四节 律宗相承

问。此宗立几祖师。

答。自迦叶尊者。至于宋朝近来其数总别甚多。谓佛是教主理在绝言。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末田地尊者。商那和须尊者。优婆毱多尊者。昙无德(此云法正尊者)昙摩迦罗(此云法时尊者)法聪律师。道覆律师。慧光律师。道云律师。道洪律师。智首律师。南山律师。

周秀律师。道恒律师。省躬律师。慧正律师。法宝律师。元表律师。守言律师。无外律师。法荣律师。处恒律师。择悟律师。允堪律师。择其律师。元照律师是也。 若别据当律初兴至于南山律师验为九祖。自法正尊者而取之故。南山已后次第同前。 若依日本弘传南山律师。弘景律师。鉴真大僧正法进大僧都如宝小僧都。丰安僧正等是也。

第五节 律宗分流

问。四分律宗颇有异解分流乎。

答。唐朝有之。谓相部法砺律师。终南山道宣律师。西大原寺东塔怀素律师各立异义门叶互诤。此名律三宗。 鉴真和尚相部大疏南山虬文并传日本诸寺诸山并令讲通彼唐朝三宗。后唯南山遗自余诸家废绝不行。 良以南山宗义受随相称行相备足、大小途和、解行相应故也。古今诸师、俱竞叹美、诸宗贤哲并翫依学。如行事钞七十三家互作记解。自界他方、俱致承奉、谁有如祖师。贤圣所叹人、何其如此乎。

泛而言之四分律藏、翻译已来、诸师制疏、将二十家。然取要言之、不过三疏。慧光律师略疏四卷。相部律师中疏十卷。智首律师广疏二十卷、此名三要疏。然唐朝三宗、砺.宣.素义、以摄束诸解、多在此三。相部大疏、嵩岳律师作记解释。饰宗义记十卷是也。智首律师大疏既是南山所承。故与南山而一途也。东塔律师四分开宗记十卷独流行天下、互谓尽美、俱称指南。唐朝之末、东京竞起。又玄恽律师毘尼讨要三卷与余家少异矣。四分大小等疏是也。俱多分与南山同。此六家章疏、日本并传焉。今盛依学南山一家。兼奉行嵩岳新家之义。三宗律义之不同、恐繁不述。

南山律师制作章疏总五大部。一行事钞三卷(分为十二卷)二戒疏四卷(分为八卷)三业疏四卷(分为八卷)四拾毘尼义钞三卷

(本是三卷然下卷逸唯有上中今分四卷)五比丘尼钞三卷(分为六卷)戒本羯磨并作批注。及小部律章、自余诸文、部帖多多。不可具举。南山律宗、正所依学即此五大部等也。其本所依、即四分律六十卷是。言其论释。即善见论是。

第六节 止持作持

问。此宗明何法义。

答。此宗明戒也。有二种。一止持戒五篇诸止恶门、二作持戒说戒等诸修善门。如来所说一切诸戒、二持摄束皆悉穷尽。故本律正宗所诠义理、唯此止作二持而已。初二部戒本是名止持、后二十犍度是名作持。二部戒本者、僧尼二部也。比丘.比丘尼所持名具足戒。戒本所说二部戒中、初明僧戒僧有二百五十戒。分为八段。

一波罗夷此有四戒。淫盗杀妄也。二僧残此有十三戒。一故出精戒.二触女人戒.三麤语戒.四叹身索供养戒.五媒嫁戒.六有主房戒.七无主房戒.八无根谤戒.九假根谤戒.十破僧违谏戒.十一助破僧违谏戒.十二汗家摈谤违谏戒.十三恶性拒僧违谏戒。 三二不定。一屏处不定.二露处不定。 四尼萨耆波逸提此有三十。长衣.离衣.长钵.乞钵等也。 五波逸提此有九十。小妄语.两舌语.掘地.壤生.饮酒.非时食等也。六四提舍尼兰若受食.学家受食等也。 七百众学戒齐整着衣.戏笑.跳行等也。 八七灭诤现前毘尼.忆念毘尼等。 此之八段具摄二百五十戒。 摄束八段以为五篇。一波罗夷.二僧残此二摄罪即如前段。三波逸提合前舍堕单堕为一。总摄百二十戒。四提舍尼如前。五突吉罗合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以为一篇。总有一百九戒。此就果罪及急要义立为五篇。 自外诸罪立于六聚而收摄之。一波罗夷.二僧残.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突吉罗.是为六聚。 若开吉罗即为七聚。五全如前。六恶作.七恶说。七聚之中夷.残.堕罪及提舍尼摄罪同篇门。偷兰一聚摄五篇外聚门吉外一切因果轻重诸罪。恶作.恶说摄篇门吉及余一切因果吉罪。故离七聚更无有罪。六聚七聚摄罪尽故。

次明尼戒比丘尼戒本律说相唯有三百四十一戒。束为六段。一八波罗夷.二十七僧残.三三十舍堕.四一百七十八单提.五八提舍尼.六百众学。尼无二不定。 其七灭诤古来诤论或可有或不可有(云云)。今南山律师义必可有(云云)。本律文略故可七段。故加七灭总有三百四十八戒。此亦不出五篇。准比丘戒可知。

此为二部广律。本律前半所说法门分齐如此。止持戒也。次作持门。犍度法者本律后半二十犍度。一受戒犍度.二说戒犍度.三安居犍度.四自恣犍度.五皮革犍度.六衣犍度.七药犍度.八迦絺那衣犍度.九俱腅弥犍度.十瞻波犍度.十一呵责犍度.十二人犍度.十三覆藏犍度.十四遮犍度.十五破僧犍度.十六灭诤犍度.十七尼犍度.十八法犍度.十九房舍犍度.二十杂犍度.此名二十犍度。此等并是作持戒也。

然二段本律非无互通。止持有作作持有止。虽有互通就多分判前后两段以配二持。

若对五大部者事钞戒.业两疏名三大部。戒疏即止持行相防止随持事详。业疏即作持修行羯磨摄僧义明。事钞双明止作。众(四人已上)自(一人)共(二人三人)三行二持备足。其尼钞一部别明尼二持、义钞一部多解止持。故祖师诸文、唯在二持矣。此二持戒有总有别。总而言之、一切诸善、皆二持摄。别而言之唯就戒律一宗明之。今二持者、且就戒律一门言之。若就总门、非无其义。

第七节 七众建立

问。僧尼具戒、局于此欤。

答。不然。僧尼具戒无量无边。若定数限、且随缘制故。僧尼戒量各有三重。僧戒三者、广则无量、中则三千威仪.六万细行、略则二百五十。 尼戒有三重者、广则无量、中则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略则三百四十八戒。经说五百戒。是有名无相。 大智律师云、托境而言、戒则无量、且列二百五十、为持犯纲领。(已上。) 尼戒亦尔。故僧尼二众、受具戒时、并得如此无量无边等戒、量等虚空、境遍法界。莫不圆足。故名具足戒。其五戒.八戒.十戒.六法等、皆从具戒中抽之、渐诱机根、以为具戒方便、渐渐进登、遂成具足无愿位故。

是故总言戒、有四位。五戒.八戒.十戒.具戒。若加六法、总可五类。佛法七众所以建立、其七众者、一比丘、二比丘尼、此之二众并具足戒。三式叉摩那、此受六法。四沙弥、五沙弥尼、此并十戒。六优婆塞、七优婆夷、此并五戒。前五众是出家众、后二在家。式叉.沙弥及沙弥尼、戒相标数、虽十戒等、至于护持并同具位。其八斋戒、为在家众授出家戒。然位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之摄。七众之外、无别众故。

其五戒者、一不杀生戒.二不偷盗戒.三不邪淫戒.四不妄语戒.五不饮酒戒也。

八斋戒者、前五同上。但改邪淫以为不淫。六香油涂身戒.七歌舞观听戒。八高广大床戒。九非时食戒。萨婆多论云八个是戒第九是斋。斋戒合数故有九也。(已上。)言十戒者前九同上。第十捉金银宝戒。

其六法者、一杀畜生二盗三钱三摩触四小妄语五饮酒六非时食也。

此七众中男众有三。比丘沙弥及优婆塞。女众有四。即余四是。

第八节 判教宗致

问。此宗立几教摄诸教乎。

答。南山律师立化制二教以摄一代教。亦名化行二教。其化教者经论所诠定慧法门四阿含等是也。其制教者律教所诠戒学法门四分律等是也。 今此宗部即律藏教。以戒为宗。戒行清净定慧自立。故先持戒制禁业非然后定慧伏断烦惑。为道制戒。本非世福。三乘圣道非戒不立。故如来最初制戒意在兹矣。(已上南山御释。)

问。如常途云五戒.八戒感人天报、十戒.具戒、唯得应果。

(云云。)此义如何。

答义未必然。若持五.八戒、任因感报、即唯人天。十戒.具戒、任因感果、即是小果。依此义故、常途云尔。若约意乐、其义不尔。故大智律师云、戒有四位。五.八.十.具。若约钝根、通为世善。若论上智、俱作道基。(已上。)故知戒法随机有异。此是今宗之所谈、祖师建立之意致也。

问。四分律宗大小乘中、正是何乎。

答。律宗诸家所判不同。慧光律师云、四分一律宗、是大乘(云云。)法砺.玄恽等师并云、唯是小乘。(云云。)南山律师云、此四分宗、义当大乘。(已上。)今依此义、盛为所凭。故业疏中立五义分通。谓沓婆回心.施生成佛(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识了尘境.相召佛子.舍财用轻。遥超余部、寔为深义。束上诸戒、总有四科。一者戒法、如来所制法、通万境故。二者戒体、受者所发心府领纳故。今四分宗、依成实论、非色非心为体。三者戒行、受者随持三业运造故。四者戒相、美德外彰、持相可轨故。一切诸戒咸具此四。

问。今宗所立及祖师意致、大小乘中、本何行果。

答。此教所依、本是小乘。四分本律。元被小乘故。然义当大乘、机根渐进故。当分小乘故、小无不兼。分通大乘故、大无不期。此是今教所说所旨。

若据南山律祖意者、如来一代所说法门、大小诸教、分为三教。一性空教、一切小乘、即此中摄。二相空教、一切大乘浅教悉摄。三唯识圆教、一切大乘深教悉摄。今四分宗、即性空教中之一分。唯识圆教是祖师域心。圆融三学无碍圆行故。业疏中、明诸宗所谈戒体、出三宗义。有宗.空宗并性空教摄。圆教妙体、是唯识教也。

大小二宗、各立三学。且大乘圆教三学者、戒即护三聚净戒。藏识种子以为其体。定慧则唯识妙行、止观并运、以为其相。戒即定慧、无一法而非定慧。定慧即戒、无一法而非戒。此名圆融三学行相。

其中戒者、即前所标三聚净戒。谓摄律仪戒。一切诸恶皆悉断舍故。摄善法戒、一切诸善皆悉修行故。摄众生戒、荷负众生、遍施利益故。 此之三聚、亦圆融行。故、三聚互摄、诸戒融通。如不杀生、即具三聚。乃至一切诸戒皆尔。随持一戒、三聚全具。虽是一行、广摄万行。故虽一念、顿经三祇。不坏三祇、而立一念、不退一念、而经三祇。长短无碍、生佛平等、诸法互遍、相即无尽。岂非深妙乎。摄善.摄生、且略不论。

其律仪戒亦有三种。一别解脱戒、二定共戒、三道共戒。其初别解脱中、有三业。即身语意所持戒也。身语二戒、有共.不共。

意业之戒、唯是不共。故声闻所受、唯此身语一分、共门之分齐也。四分律等所说戒相、即此分齐。但四分律、分通意戒。由此义故、有小乘戒。今大乘宗、此共门戒入三聚中、会归大乘故、小乘律所说戒行、皆是三聚圆顿大戒、更无别相、纯一圆极。彼七众轨则、全同小律、律仪戒中建立之故。此则南山大师教观宗旨、学者受随解行之域心也。然受此三聚戒、有通受、有别受。三聚通受故云通、别受律仪故云别。今祖师所立、白四羯磨圆意戒法、即当彼别受矣。然后受菩萨戒者、即当通受矣。

故今律宗学者、通别二受遍纳坛场、四分.梵网并护戒相。通别二受名、出法相之家、义在南山之林。五篇七聚制起声闻之丛、行亘大乘之薗。明乎、瑜伽大论之诚说矣、南山高祖之定判矣、行者域心啻在此宗。大觉妙果岂夫賖乎。

(讲本)八宗纲要钞(上终)

(讲本)八宗纲要钞(下)

第四章 法相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论

问。何故名法相宗。

答。决判诸法性相故名法相宗也。泛言此宗总有四名。一名唯识宗、此宗大意明唯识故。二名应理圆实宗、一切法门皆应理故。

三名普为乘教、摄五乘故。四名法相宗、其义如前。今举其一也。

问。此宗依凭何等经论。

答。唯识论中引六经十一部论。其六经者、华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毘达磨.楞伽.厚严是也。十一部论者、瑜伽.显扬.庄严.集量.摄论.十地.分别瑜伽.辨中边.二十唯识.观所缘.杂集论是也。若总言之五部大论.十支论等皆彼所依。然解深密经.瑜伽论.唯识论等特为所学指南。

第二节 三国相承

问。此教以谁为祖师乎。

答。此教三国次第相承分明。如来灭后九百年时弥勒菩萨从都率天降中天竺阿瑜遮国于瑜遮那讲堂说五部大论。补处萨埵位居十地。是则如来在世亲闻所传非空非有中道妙理于诸教中寔为明镜。如瑜伽论者卷轴百卷诸教悉判故名广释诸经论。次有无着菩萨。位居初地继于慈尊广传此宗。慈氏教文咸加委解释尊所说广造论

释。 次九百年时有世亲菩萨(无着弟也。)四善根中明得萨埵。承于无着菩萨广传此宗。依慈氏论盛施论释。初学小乘造五百部论后弘大乘亦造五百部论。一代教文皆悉通达。 次有护法菩萨。深解世亲论远弘慈氏教。贤劫一佛明告空中。外道邪执闭口而如痖异部小乘卷舌而同讷。故西天外道小乘并称云大乘唯有此人(云云。)次有戒贤论师。传法大将当时绝伦法相法门咸传一代教义皆解。 此五大论师俱是天竺传法匠矣。

次大唐初运有玄奘三藏。远涉流沙賖往天竺遂谒戒贤论师广传此宗。戒贤论师待三藏良久。即五部大论.十支论等凡法相法门无遗皆传遂还震旦盛弘此宗。三千门徒七十达者四人上足一朝归仰四海朝宗。自余诸经律论翻传极多。是大唐法相始祖天竺相承第六也。次有窥基法师。是三藏上足智解绝伦继于三藏广传此宗。斯乃百本疏主十地应迹盛德出萃举世归仰号慈恩大师。 次有淄州惠沼大师。继于慈恩大师盛敷此宗。 次有扑扬智周大师。禀于淄洲大师广传此宗。此并大唐国相承次第也。

至于流传日本者总有三传。一日本智通.智达二人禀玄奘三藏。二新罗智凤禅师承玄奘三藏始传日本义渊僧正弘相宗于维摩堂。三日本玄昉僧正入唐受学扑扬大师还授善珠僧正。自尔已来次第相承满寺修学于今不绝。并是龙象之众徒智辩之锋寔利。咸是师子之盛德决择之音极猛。和国一宇盛敷法相。何宗及之乎。 三国相承一无坠矣。

第三节 教判

问。此宗立几时教摄一代教。

答。立三时教摄一代教。是则解深密经诚说分明故也。 一者有教佛初时中为发趣彼声闻乘者破外道实我之执明我空法有之旨。诸部小乘皆此教摄。且此约有义。余皆可摄故。 二者空教于第二时为发趣大乘者、明诸法皆空之旨、以破前实法之执。 三者中道教、第三时中说非空非有之旨、以破前偏有偏空之执。 然则初时唯约依他说有、第二时唯约我执说空。未是三性三无性显了之说。故前二时名为未了诤论安足处所。第三时中具说三性三无性。遍计所执故非有、依他起性故非无。是则非空非有中道妙理、元离二边直入正路。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一代之中尤甚深八万之间特微妙。华严.深密.金光明.法华.涅盘等诸深大乘皆此中摄。

诸部般若皆第二时摄。诸部小乘并初时摄。

问。此三时者、为年月次第、为义类次第。

答。学者异议不同。或云年月三时(云云)、或云义类三时(云

云)、或义类年月兼带三时(云云。)

问。第三时中中道者、但约三性而立欤。颇有一法中而明中道乎。

答。此有二义。一云三性对望中道(云云)、二云一法中道(云云。) 然多是三性对望中道而已。亦可一法中道(云云。) 问。第二时中、云何说空。

答。此有二义。一云约遍计所执、密意而说皆空(云云。)一云约三无性而说空(云云。)

第四节 三乘五性

问。此宗立几许乘。答。此宗教中立三乘五性。其五性者、一定性声闻.二定性缘觉.三定性菩萨.四不定种性.五无性有情。定性二乘随自乘果并无余入寂。菩萨种性二利行满证大菩提。无性有情法尔无有无漏种子、唯有有漏种子。若升进生人天之中、以之为上。

问。入寂二乘有还生乎。

答。无此。入无余者、灰身灭智诸识皆灭。何有还生。不定性人必回心向大都无入寂。回心之时入十信初心、初住入僧祇位、乃至成佛。 众生之机、法尔有此五性差别。故佛随此一一机根、授彼相应之法故必成五乘。谓无性有情是人天乘、三乘定性以为三乘、不定种性随应通三故有五乘。若唯就出世即立三乘矣。普为乘名寔由兹焉。

问。彼法华等既说一乘。故定性二乘皆可成佛。何强立五性乎。

答。彼法华等是密意说。且约不定性而说一乘。非谓五性俱成佛也。纵言一切是小分一切。无始法尔五性差别不可改故。

问。三乘修行得果之相如何。

答。声闻三生六十劫而证应果、缘觉四生百劫而证其果、菩萨经三僧祇得大觉果。

问。就菩萨位总立几种。

答。因果合论总立四十一位。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果也。若开等觉四十二位。然法云地摄。又开十信者五十一位。然以十信摄于初住。故慈恩大师唯立四十一位也。若西明法师具立五十二位(云云。)此四十一位束为五位。一资粮位、是地前三十心。二加行位、第十回向之后开四善根以为见道加行方便。三通达位、是初地入心见道位也。四修习位、从初地住心乃至十地是也。五究竟位、谓佛果是。此名五位修行也。

问。三乘之人断何等障。

答。二乘之人唯断烦恼障、菩萨大乘具断二障。二障者、一烦恼障.二所知障。二障各有二。谓分别.俱生。菩萨地前伏分别二障现行、初地断彼二障种子、二地已上乃至十地、地地渐断俱生所知障、至第十地断俱生烦恼障种子。二障习气二地已上如应渐断、登佛果时一时断尽。

问。三祇之间各经何位。

答。三贤四善根并初僧祇、初地至七地是第二僧祇、八.九.十地是第三僧祇。过三祇已即证佛果。菩萨四十一位束为四依。地前是初依、供养五恒沙佛。初地至六地是第二依、供养六恒沙佛。七.八.九地为第三依、供养七恒沙佛。第十地是第四依、供养八恒沙佛。三祇之间、合供养二十六恒沙佛。此三祇间万行并修、六度圆足。地前修相唯识、地上显性唯识。

第五节 五位百法

问。此宗立几法数摄于诸法。

答。立于百法摄诸法尽。

问。其百法者何。

答。束为五位。一心王有八种。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是为八识。二心所有法有五十一。合为六位。一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二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三善十一者、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四烦恼有六。贪.瞋.痴.慢.疑.恶见。

恶见开五。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随烦恼二十、忿.恨.覆.恼.悭.嫉.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六不定有四。悔.睡眠.寻.伺。六位合有五十一也。三色法有十一。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法处所摄色。此有五种。极略.极迥.受所引.定所生.遍计所起色。此并法处所摄色也。四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也。五无为法有六。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也。是百法。一切诸法略不过之。

问。蕴处界三科摄色心等法。与今百法其义如何。

答。百法之中、心王心所及以色等束为五蕴。色蕴是色法、受想二蕴即是心所、识蕴是八识心王。自余心所等并行蕴摄也。蕴不摄无为矣。 其十二处、色广心略。准蕴可知。 其十八界、色心广说、亦摄无为。

此宗本意只明唯识。一切诸法皆是唯识、都无一法而在心外。故慈恩大师云、有心外法转回生死。觉知一心生死永弃(已上。)然诸法差别皆唯识所变。离识无别法、一切境界皆归心识。

第六节 五重唯识

总明此义有五重唯识。一遣虚存实识、遣遍计所执是虚、存依他.圆成是实故。二舍滥留纯识、依他内境滥外故、舍此唯名识。三摄末归本识、摄见相二分末归自体分本故。四隐劣显胜识、隐劣心所显胜心王故。五遣相证性识、遣依他事相证唯识理性故。前四相唯识第五为性唯识。

第七节 四分

此心之用总有四分。一相分.二见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也。分量决云心用分限四种差别故名四分(已上)。然四师异说。一安慧菩萨唯立于一分。是自证分也。二难陀菩萨立于二分。是相.见分也。三陈那菩萨立于三分。相分.见分及自证分也。四护法菩萨立于四分。即前列。今则护法尽理之说。故立四分。相貌差别为心所缘故云相分。能缘前境故云见分。能缘见分故名自证分。能缘自体分故名证自证分也。此四之中、相分唯是所缘无缘虑义。其后三分通能所缘。是则八识心王心所各有四分。八识虽体各一论用即有四分。是故八识各有四分也。

第八节 三性三无性

此宗明真妄义总立三性。一遍计所执性、是当情现相。此亦分三。能遍计.所遍计.遍计所执。前二依他摄。遍计所执是当情现相。于无谓有。虚妄执着。 二依他起性、四缘所生诸法因缘和合有故。 三圆成实性、诸法理性具于圆满.成就.真实三义故也。 此三性中、所执是妄有、依他即假有、圆成是真有。遍计所执既是妄执、依他、圆成即妙真。三性互别不相乱通。然依他事法与圆成理性非一非异。相不离体、体不离相。三十颂说三性偈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

性。非不见此彼(已上。)

对此三性明三无性。即翻遍计.依他.圆成、如次显相.生.胜义三无性矣。故三十颂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已上。) 如上三性亦不离识。彼三无性依三性立故、唯识论云应知三性亦不离识(已上)。又云、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种无性(已上。) 诸位修行皆观唯识、佛果所证但证唯识。故万行自唯识而起、万德依唯识而感。

第九节 菩提涅盘

此宗转于八识而成四智。其四智者、一者大圆镜智.二者平等性智.三者妙观察智.四者成所作智也。入初地时转六.七二识而得妙观.平等二智。至佛果时转五.八识而得圆镜.成事二智。此时四智圆满、二转妙果朗然。其所证理有四涅盘。一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二有余涅盘.三无余涅盘.四无住处涅盘也。初一凡夫亦具。中二声闻.缘觉并得。

唯佛果如来具此四种。 此四总束名清净法界。加前四智以为五法。五法三身相摄唯识论有二师解。其初师意、清净法界大圆镜智以为法身、平等.妙观以为报身、成所作智以为化身。第二师意、清净法界是自性身、四智上相是自受用。平等性智所现之身他受用。成所作智所现之身是变化身。妙观察智是说法断疑智也。此宗正义是第二师指南。

当知。五位修行运运穷尽二障使习荡荡断灭。三祇广劫万善成满、摄在一念佛果速疾。有漏八识转得四智、二转妙果三身圆满、寂寂而澄、照照而朗。加之五乘普摄化、三乘各至极。一乘方便三乘真实。正体智前真理寂然、后得智中众生普化。依诠谈旨三性.三无悬镜矣、废诠谈旨四句百非息虑矣。性相决判无如此宗。义理极成何教及此自证三身月圆、化他五乘光朗。自证化他甚深广大。

上乘所旨义理圆足。法相宗大概如此。

第五章 三论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论

问。何故名三论宗乎。

答。以三部论为本所凭故名三论宗。

问。其三部者何。

答。一中论四卷、龙树菩萨造。二百论二卷、提婆菩萨造。三十二门论一卷、龙树菩萨造。是名三论。然若加智论百卷即为四论。亦是龙树菩萨造。此四论中三论是通申论。通申大小诸教故。智论即别申论。别释大品般若故。智论若具译之可是千卷。罗什三藏减于九倍取简翻成百卷。

就三论中中论正破小乘兼破外道等显大乘义。百论正破外道傍破自余显大乘义。十二门论并破小乘外道正显大乘深义。三论所明不过二谛。

第二节 破邪显正

凡此宗大意、破邪显正二门为轨。论虽有三、义唯二辙。破邪则下救沈沦、显正则上弘大法。振领提纲唯此二辙、颇成大宗。

问。其破邪者破何等邪。答。总破一切有所得见。略而明之不出四见。一破外道实我之邪见。二破毘昙实有之执见。三折成实偏空之情见。四摧有所得大乘见解。内外尽破、大小徧折。啻有所得通皆遣破。故无不被破、莫不被责。此谓是宗破邪义也。问。其显正者、显何等正。

答。破邪之外无别显正。破邪已尽无有所得。所得既无、言虑无寄。然对破邪故、亦有显正。一源不穷、则戏论不灭。毫理不尽、则至道不显。无源不穷故戏论斯灭、无理不尽故玄道是通。寄言谈正、莫不显明。

问。若尔其显正之义如何。

答。至道是玄极言论不及。言有则返愚、语无则非智。善吉所呵、身子被责。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湛湛无寄寥寥绝据。不知何以而铭强名显正矣也。

问。言语俱绝有无俱遣即是空义。何关显正。

答。既遣有无何住于空。佛道大体寔无寄者乎。有无俱绝故无有所得。显正之旨穷于此矣。

第三节 真俗二谛

问。既遣有无。若尔缘生诸法云何得立。

答。缘生诸法是假有。假有即无所得矣。二谛所以而立、四中依之而成。

以俗谛故不动真际建立诸法、以真谛故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故空宛然而有、有宛然而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旨在兹矣。

二谛唯是教文、不关境理。以寄缘故有二谛。以理实故泯二谛。有是空之有故言有非有。空是有之空故言空非空。非有故即有谈空、非空故即空说有。诸佛说法常依二谛即其义也。

此宗所显即此无得正观而已。故古人云、八不妙理之风拂妄想戏论之尘、无得正观之月浮一实中道之水(已上。) 以无得故假名诸法法尔森罗。准上可知。

第四节 佛果行位

问。此宗云何谈成佛果。

答。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六道众生本自寂灭。无迷亦无悟。岂论成不成乎。故此宗迷悟本无、湛然寂灭。 然假名门中论于迷悟成不成耳。由此义故成佛有迟有速。由根有利钝故也。 一念成觉是短。三祇成佛即长。一念不碍三祇。三祇不妨一念。一念即三祇三祇即一念。如一夕眠梦百年事、百年之事还故一夕。经三祇故万行积成、在一念故佛果速疾。

问。三祇积行者经几次位。

答。三祇菩萨经五十一位然后至佛果故。此宗立五十二位也。 故此宗意觉体本有。迷故有生死。返迷还源但拂客尘时、本有觉体宛尔而显。此名为始觉佛。当知对迷故立悟、对悟有迷。悟发则无迷。无迷故何悟。无迷无悟迷悟本无本来寂灭。迷悟染净是假名施设、无得正观即妙极至道也。

第五节 八不解释

问。其八不者何。

答。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遣八迷故说此八不。此即今宗所显理也。

此宗释一切法有四种释义。一依名释义.二因缘释义.三见道释义。四无方释义。一切法门以此可释。

亦立四重二谛。一有为俗谛空为真谛。二有空为俗非空非有为真。三空有非空非有为俗非非有非非空为真谛。四以前为俗非非不有非非不空为真。斯乃破外道毘昙有所得大乘等故也。

第六节 二藏三转法轮

问。此宗立几许教摄诸教乎。

答。立二藏三转法轮摄一代教。

二藏者。一声闻藏是小乘教。二菩萨藏是大乘教。大小二教此中摄尽。此依智论。

三转法轮者一根本法轮华严是也。二枝末法轮、阿含已后齐法华来并是也。三摄末归本法轮法华经是。一代诸教一切摄尽。此出法华经矣。 大小二乘显理同一随机故教异。诸大乘经显道无二对缘故有别。然判诸大乘经各立等胜劣三判一切教敢无偏解。

第七节 三国相承

问。此宗以谁为祖师乎。

答。祖师血脉三国相承师师继踵。此宗寔明。初以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为高祖次马鸣菩萨以为次祖次龙树菩萨妙弘此宗。龙树授龙智菩萨及提婆菩萨。此二大轮师并肩施化。龙智授于清辨菩萨清辨授智光论师。智光授师子光菩萨。 彼提婆菩萨智解甚深辩才绝伦大破外道盛弘佛教。论师此宗授罗[目*候]罗菩萨罗[目*候]罗授沙车王子。王子授罗什三藏。

罗什三藏姚秦之世来至震旦大翻经论专传此宗。四论即是什师所翻翻译之美古今流誉深智之才三国(天竺龟兹震旦)所尊门徒绕仰如众星围白月。朝代归宗似众流会大海。生.肇.融.叡并肩相承影.观.恒.济同志美赞。昙济大师继踵弘传以授道朗大师。道朗授于僧诠大师僧诠授于法朗大师法朗授于嘉祥大师。

嘉祥大师本胡国人也。幼随父来汉地从法朗大师受学三论。寔是法门纲领抜出古今威德巍巍现象王之威。智辩明明夺日月之照制作繁多广施部帙。三论法华并为心府大小两乘悉穷玄底。三论甚盛专在此师。诸祖之中特定大祖。解释尽理不可加之。遂以三论授高丽慧灌僧正。

僧正来日本广传此宗。慧灌授福亮僧正福亮授智藏僧正智藏并授道慈律师礼光法师矣。道慈授善议大德善议授勤操僧正勤操授安澄大德。如是相承今不绝。明师挺出互弘大义。

明哉三国传承不坠。故义净三藏云天竺有二宗瑜伽与中论(云云。)教理甚深何宗及此。布贵道诠有言。四河派流同出无热七宗分镳俱出三论。当知诸宗是三论之末三论是诸宗之本。岂有不入龙树心府之宗乎矣。诸宗悉崇为大祖者乎。

第六章 天台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论

问。何故名天台宗。

答。从山为名。此宗从彼山而起故也。

问。此宗何教为所凭乎。

答。以法华为所依本经以判一代诸教。然判教纲网诸义咸引。故伊人法师义例云一家教门所用义旨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以助成。观心为经诸法为纬织成部帙。不与他同(已上。)

第二节 相承系谱

问。此宗以谁为祖师乎。

答。以天台智者大师为宗师矣。然慧文禅师依智论立一心三观以授南岳慧思禅师。慧思禅师灵山听法华忆在当时行法华三昧位登六根净。智论三智一心中得之文中论三谛偈妙领心府深发定慧三昧成就观解圆明。遂授法天台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亦昔于灵山同听法华。谒于南岳大师之时妙得忆识。修法华三昧位居五品。建一家大宗身具十德。慧文南岳唯提义纲至于天台大师广立教时具判一代。此宗盛兴啻在此祖。

次有章安大师。承天台大师广传此宗。天台唯散说章安悉结集以成一宗之典籍以作一家之纲目。 次智威大师承章安大师广传此宗。智威授慧威大师慧威授玄朗大师玄朗授妙乐大师。

妙乐大师广解祖文并制记章。天台止观玄义文句如应作辅行释签疏记。诸家记章不及今师。自余祖文无不解判。故古今特依承诸方归为所凭。唯今记家妙得祖意颇符大宗。义通法师知礼法师净觉法师等皆承此后。妙乐大师授法道邃和尚。则法门灵府也。行满道暹及智云等皆禀妙乐并肩行化互为龙象。

爰日本传教大师渡大唐国谒道邃和尚广传此宗泻瓶无遗传写此尽。遂还日本弘之叡岳。义真和尚慈觉大师智证大师如是等祖师先德互相承流传于今不绝。日本一国无处不弘异国诸州传闻盛学。虽时末法。人之归仰无过此宗。贵哉大矣。

第三节 教判

问。此宗立几时教判一代教又明何法门乎。

答。一宗大义教观二门。言教门者义解养神佛道圆开故。言观门者观行进登证觉妙发故。其教门者四教五味一乘十如是等也。其观门者十二因缘二谛四种三昧三惑义等也。

判一代教约教有四教。约时有五时。四教之中亦有二种。一化法四教是释义之纲目也。二化仪四教即判教之大纲也。两种四教合为八教。

问。且化法四教者何。

答。一三藏教。一切小乘此教中摄。二通教。诸大乘中通被三乘此教分齐。三别教。诸大乘中不与小共独被菩萨即此教摄。四圆教。诸大乘中圆融相即无碍法门即此教摄。

初三藏教者小乘教中诸部分流。然取要唯四。一有门小乘、即毘昙是。二空门小乘、是成实论。三亦有亦空门、谓昆勒论。四非有非空、是迦旃经。彼昆勒论及迦旃经、未传震旦。 且就有门毘昙所说而明之者、此教之中明三乘修行得果之相。

先声闻乘有七贤七圣。其七贤者、一五停心.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此三是外凡、顺解脱分位也。四煗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此四是内凡、顺决择分位也。 其七圣者、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得.五身证.六时解脱.七不时解脱。初二并见道、钝根者名随信行、利根者名随法行。钝根者入修道名信解、利根者入修道名见得。此信解见得二人、得灭尽定、还名身证。钝根人得罗汉果、名时解脱、利根人得罗汉果、名不时解脱。虽有七圣、唯是四果。声闻得果极速三生、极迟六十劫即得证也。

其缘觉乘即有二种。一部行独觉、二麟喻独觉。部行出佛世故、部类众多。麟喻唯独一故、不知佛世。极速四生、极迟百劫后得果也。

菩萨经三僧祇、亦径百劫、然后菩提树下成佛。

三乘俱断见思惑矣。三乘所观互各不同。声闻观四谛、缘觉观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三乘得果并入无余、灰身灭智。 此教明生灭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二谛等法。是界内事教也。

二通教者、此有四门。多明空门。此教明三乘共十地。其十地者、一干惠地、是外凡位。二性地、是内凡位。三八人地、四见地、断三界见惑。是初果也。五薄地、即一来果。六离欲地、是不还果。七已办地、是罗汉果。声闻从初至此、乃至无余灰断。八支佛地、除习气入空观。缘觉至此证果入寂。九菩萨地、是出假位。菩萨至此动逾尘劫、出假利生、道观双流。十佛地、菩萨最后身断余残习、七宝树下天衣为座成道、乃至入寂。 此教明无生四谛.十二因缘.二谛等法。此界内理教也。

三别教者、亦有四门。多用亦有亦空门。 此教明五十二位。一十信、是外凡位、从假入空。 二十住、是习种性位、初住断三界见惑、次之六住断三界修惑、后三住除前惑习气并尘沙惑。此位空观成就傍习假中。 三十行、性种性位、正习假观、傍习中观、破尘沙惑。 四十回向、是道种性、修中道观、伏无明也。此住行向。是内凡位。 五十地、圣种性。 六等觉、上二并破无明、分证中道、名分圣位。 七妙觉、是极圣位、破无明证佛果也。即七宝为座成道矣。 此教明无量四谛十二因缘等。此界外事教也。

此宗明障总立三惑。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见思是界内惑故、藏通二教三乘所断。尘沙无明是界外惑故、别圆二教而所断也。五十二位具伏断此三惑。圆教六即亦尔。

四圆教者、亦有四门。多约非有非空门。此教立六即位。

一理即、一切众生一念心、即如来藏理。此心即具三谛妙理、不可思议。是名理即。 二名字即、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

三观行即、是五品位。十心具足十法成乘观也。读诵经典、更加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修此等行故、名五品位。是外凡位也。 四相似即、是六根清净、铁轮十信位也。初信断三界见惑、次六信断三界思惑、后三品断习气并界外尘沙、伏无明惑。是内凡位也。 五分真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也。于四十一位中、各断一品无明、各显一分中道之理。并八相成道而度众生。普门示现、而益机根。名为分圣位也。 六究竟即、等觉一转入于妙觉、佛果圆满断证穷极。 此教明无作四谛.十二因缘等。

问。四教所谈佛果、三身之中何乎。

答。藏通二教是应身。于中藏教劣应身、通教胜应身也。别教他受用身、圆教自受用身。理智冥合、融通无碍、三身即一如来也。

问。四教之佛居何等土乎。

答。此宗立四种佛土。 一同居土、凡圣杂居故。藏教所谈劣应身佛居此土中。于中有二。一同居秽土、如娑婆等。二同居净土、如赡养等。 二方便有余土在三界外。唯三乘人离三界身、住彼净土。通教所谈胜应身佛、即居此土。 三实报土、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已上菩萨、断无明惑、显中道理、住于彼土。若据教主、别教所明他受用身。 四寂光土、唯佛实身住彼净土。机根离绝、佛佛境界。即是四德波罗蜜、周遍寂照、理智冥合法身所住。四教佛居如此四土也。

以此四教、判如来一代大小诸教、莫不穷尽。化法四教大概如此。

次化仪四教者、一顿教、如华严经。 二渐教、阿含.方等.般若之三时也、 三不定教、机解不同、同听异闻。闻大解小、闻小解大等、然互相知名不定教。 四秘密教、一会之说对机异说。或说小之座说一实法、或说大之座而说余法。然互不相知故名秘密教。是总名化仪四教也。

当知化仪所说、不出化法。化法说仪、不过化仪。故立八教以为判解。即大纲网目。

其五时者、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盘。化仪次第、一代说教不过此五。名为五味。

第四节 观门行法

此宗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一念之中顿具不纵不横。建立二谛总有七重。四种三昧为行方法。一心三观具足圆满相即自在无碍圆融。即凡见佛、即佛现凡。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今法华妙旨寔在兹矣。 诸教之中此教最长。诸宗之中为深奥。超八极圆厥旨深高。速疾大果又妙矣。

第七章 华严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

问。何故名华严宗。

答。以华严经为其所凭故云尔也。

问。华严总有几经乎。

答。若委论之有十类别。然今取要言、只有三本。一上本华严、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二中本华严、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此二本经摄在龙宫不传阎浮。三下本华严、十万偈、三十八品。此传阎浮五印盛弘。此云三本华严也。

下本经十万颂内传译震旦经于三译。东晋朝代觉贤三藏翻成六十卷。得彼梵本三万六千偈。次大唐朝、喜觉三藏、翻成八十卷。得彼梵本四万五千偈。后大唐朝、般若三藏、贞元年中、翻成四十卷。唯是入法界一品也。

第二节 三国相承

问。此宗以谁为祖师乎。

答。香象大师以为高祖。然具言之、立于七祖。第一马鸣菩萨、第二龙树菩萨。第三震旦元祖杜顺禅师、是文殊应迹、居终南山、制华严法界观.五教止观.十玄章等、流通此宗。谥号帝心尊者。第四智俨禅师、承杜顺师盛弘此宗、制作多多。居云华寺、号云华尊者。第五香象大师、禀智俨禅师、广敷华严。一朝国师、四海重宝。讲经感天雨花、开义口出五光。大唐则天皇后、谥号贤首菩萨。经论解释、制造极多。大经本疏、余经别章、诸论义记、一宗总义、解释无遗、义理尽述。凡华严甚盛、啻在此祖。第六清凉大师、承香象大师弘华严教。智解深广、兼通诸宗、以此圆宗、为其心府。制大疏演义钞及自余章疏、其数多多。一朝归宗以为国师。十誓坚固、终身不懈。居清凉山、谥号华严菩萨。第七宗密禅师、承清凉大师、盛弘华严。兼通诸宗、制作甚多。居圭峯草堂寺、谥号定惠禅师。此之七祖净源法师奉敕记之。

若据震旦、杜顺已下唯立五祖。日本所翫、特仰四祖。杜顺.智俨.香象.清凉。

流传日本、道璇律师为其始祖。律师承香象大师、律师授良辨僧正。自尔已来至今继迹、血脉相承、敢不中绝。

第三节 教判

问。此宗立几宗教、摄一代法门乎。

答。立五教十宗、摄一代法门。 其五教者、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

初小乘教者、如来出世为说一乘开化众生故、菩提树下说本教一乘。高山先受光、而获大益、日轮初耀照、而觉群机。然小志众生、不堪闻深法。故如来于一乘中、分别三乘、渐诱浅机、以令趣大道。此中小乘教、是如来权方之施设、暂授羊鹿、以诱小志、假设化城、而息劳穷。故所说义理随机浅近、所指果证、唯存狭劣。如此诱摄、渐令趣大乘故也。问。此经中所说义理、其相如何。 答。所说义理、众多无量。且举一二、谓言法相则七十五数、为无为之相历然。谈法源、则六识三毒、染不染之义宛尔。四果证入、只存入寂、三祇进趣、专在五分。外道邪见之幢、如尘而碎、分段见思之员、如云而晴。然未尽法源故、诤论极多。二十部党类、即此教相貌也。

次大乘始教者、此教既出小乘、始入大乘。故少虽影似小教、多谈直进深义、三祇修行、趣极证之大果、二空显证高出偏小之情。百法镜明、决择分明。故诤论斯止、法苑即平。四智心品自用之月明、三身妙果、断证之光圆。八识建立、法相广张、二谛法门、重重深奥。二障伏断、众惑氷消、六度修行、自他并运。妙理冲远、寔非小乘所窥。大义深玄、迥超羊鹿权车。

然真如无知、缘起之途未通。事理不即、相融之门未开。故五性分机、出世有成不成。二乘有差、佛果立趣不趣。是有性无性之隔别、定性不定之差异也。故此教无性不出生死、定性都无回心、即此教意也。退虽出大众.上座之党、进未及随缘皆成之谈。始教之名寔由此矣。

次终教者、此教诸相融即、入不二之定门。真如随缘、荣森罗之法苑。故如来藏海通八识而氷水。有性无性唱皆成、而虚空。依他无性即是圆成、众生烦恼即是涅盘。第一义空、该真妄而寥寥、生住异灭、离三时而绝绝。是即大乘深义、方此中尽、法义建立、既此教穷。

然未谈事事无碍、未明主伴具足。及泯绝之门未绝、升进之相立位。 是故犹名为渐教也。

次顿教者、此教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法相之差异、都亡泯、真性之妙理、直显现。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皆是绝言。五法三自性、俱空亡、八识二无我双呵遣。阶位悉泯佛不都绝。

然未知。森焉诸法皆悉毘卢果德浩然众相俱是佛海妙相。故尚号浅教也。后圆教者、此教明事事无碍、穷诸法之体相、谈主伴无尽彰果相之圆备。故十玄缘起融诸法而即入。六相圆融通众相而无碍。一即多而无隔、多即一而圆通、摄九世以入剎那、舒一念而该永劫。三生证果还彰本成、十信道圆没同果海。行布之施设、备经多劫、圆融之妙义现身证果。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妨行布。故得一切相即相融。此是教意也。

如来所说一代教文、浅深虽区、不出此五。寔判诸法而无遗摄法门而莫余。此之五中、初一小乘、后一一乘、中三

并三乘教。始终二教是渐、合为渐顿二教。渐中分始终故成三也。

此五总束以为一大善巧。广大法纲、摄法分齐、圆教备足。四法界中收摄穷尽故、凡一代最长、诸宗玄底、莫如此圆教。唯此教穷极。华严如须弥、诸教似群山。诸教皆会华严大海、三乘并出今经广苑。如此教名为根本法轮。圆极自在教也。

次十宗者、上之五教、约宗分之、不过十宗。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已上宗并小乘教中开之。七一切皆空宗是始教也。八真德不空宗、是终教也。九相想俱绝宗是顿教也。十圆明具德宗、是圆教也。

第四节 五教行位

问。五教行位、其相如何。

答。小乘教中、行位分齐、全同小论。 大乘始教亦明三乘位。其菩萨乘立五十一位。以其十信、立为位故、此据直进机也。或立三乘共十地等。此据回心机也。 终教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立四十一位。以其十信、不为位故。等觉一位开合之异。 顿教泯绝无寄、本不立位。

圆教有二。一同教一乘、全同终教。二别教一乘、全别三乘。与彼不同故。此有二门。一次第行布门、因果次第、进修证入故。二圆融相摄门、因果融摄无碍即入故。以行布故经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劫、以圆融故一念速疾证佛果也。此教立三生成佛。见闻.解行.证入是也。

圆教义理、四法界中一切摄尽、无有余矣。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也。

第五节 佛身佛土

问。此宗佛之身土、立几种乎。答。五教不同。且圆教中、土立三类。皆是华藏庄严世界、净秽融即、一多无碍。佛有十身。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等、一切诸法无非佛体。万德庄严、包摄无穷。故言断则一断一切断、言证则一成一切成。

十身具足毘卢遮那、最初显开无尽玄宗、一切诸法此中皆尽。 为浅近机、渐渐分流、乃至法华会三归一、遂令悟入华严一乘。 一代化仪唯舒此经、终穷摄归、唯入此经。舒则一代八万、森罗交络、卷则九会妙说、深广该摄。

大方广佛华严经、理智冥合、题名已显。 华严海会善财童子、一生证入。后会寔明。欲得速疾大果、无过此经。教理甚深、何宗及此。

十玄缘起花鲜矣。六相圆融月朗矣。众经上首诸宗尊主洋洋矣荡荡矣。不可得称者唯此经宗而已。

第八章 真言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

问。何故名真言宗。

答。此以大日经.苏悉地经等秘密真言教为其所凭为云尔也。

第二节 三国相承

问。此宗谁人而传弘于之乎。

答。如来灭后七百年时龙猛菩萨开南天铁塔遇金刚萨埵。受职灌顶然后广流传之。金刚萨埵亲承大日如来。大日如来是教主也。龙猛菩萨授之龙智菩萨。自尔已来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一行禅师不空三藏惠果和尚互各继迹血脉流传。 至于日域之流传者弘法大师渡于海波谒惠果阿阇梨广传此宗遂还日本盛开此宗。自尔已来日本一国花洛田舍无不受学至今不绝。凡此教盛于日域偏是弘法大师之力也。大师是大权应迹盛德绝伦行业无双。显密诸宗无遗兼通大小三藏皆悉穷尽。护法感通威验才艺岂有及大师之人乎。寔照千古之明灯耀来后之日月也。遂于高野山入定。人天归敬八部尊重。内证外用不可思议矣。

第三节 教判

问。此宗立几教乎。

答。立十住心摄大小显密等诸教穷尽无遗。

问。其十住心者何。

答。一异生羝羊心二愚童持斋心三婴童无畏心四唯蕴无我心五拔业因种心六他缘大乘心七觉心不生心八一道无为心九极无自性心十秘密庄严心。是名十住心。 初三住心是世间乘。于中第一是三恶道第二即人乘第三是天乘。后七住心是出世间乘。于中第四声闻第五缘觉乘总是小乘。后五大乘。 他缘觉心是三乘教。一道极无即一乘教。第十是金刚乘教最尊最极之实教也。 九种住心皆是权乘。并是因位第十住心独是实果。

第四节 依正二报

大日如来心王觉体尘数诸圣心数眷属。五智所成依正二报本有金刚界自在大三摩耶现觉诸法本初不生大菩提心不坏金刚光明心殿

(是依报也。)三十七尊九会曼荼十三大会四重曼荼重重帝网尘剎圣众。(是正报也。)依正无尽自在圆满高超诸宗而耸耸。广包众典而廓廓。然则显乘大果未上此堂出世小圣岂得入室乎。是以四大乘宗以空寂而谓实理、九界情执、覆心城而未开显。唯此密教、明见实理、深入心城。密严华藏、尘数诸尊、森罗而住、一切众生、万德妙用、历然而具。故一切众生、皆毘卢遮那也。一切诸相、悉是觉王境界。

第五节 六大.四曼.三密

此宗建立六大总明佛体。四种曼荼此上相貌、三密相应即其业用。六大之中、前五大者是理、第六识大即智、理智之上、各有相用。四曼三密所以建立。智即金刚界、理是胎藏界、是名两界两部大日。所以而成六大即大日如来。一切诸法不离六大、六大法性、周遍诸法。故一切诸法无非大日、大日如来周遍法界。

当知、两部者是大日如来理智之德也。理德无量故、胎藏有四重圣众。智德无量故、金刚界有三十七尊。两部不二、为理智冥合。

第六节 佛身教主

此宗佛立四身。自性.受用.变化.等流、是名四种法身。五方.五智、以成四身、即身成佛、大觉速证。毘卢觉王、登之方极。即事而真、森然诸相、宛尔诸法、皆是真如。显教是释迦说、密教即大日说。是故二教说主、炳然差别。若得实义、即二佛无二。离此释迦、别无大日。故十住阶级、舍劣得胜、皆是遮情之分齐、十心诸法、平等怛然、即是表德之义门。常差别门、常平等门、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表德故一尘不弃、皆毘卢妙德。遮情通显乘、表德局密乘故。

此教意、一切诸法、皆是大日、真如即我身、佛法即吾体。四重秘释、重重深妙、三密业用、密密秘奥。若离此教、永无成佛之路。求出含生、岂不信行。真言秘教大概如此。

附说 禅宗(并)净土宗

第一章 禅宗

夫诸宗义理、冲邈难测。今渧一毛、以沾初心日本所传、自昔已来、共许所翫、唯此八宗。然八宗外、禅宗及净土教盛而弘通。

彼禅宗者、佛法玄底、甚深微妙。本来无一物、本无烦恼。元是菩提。达磨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同余宗森森万法、相违法义、重重扣论。

天竺二十八祖、以心传心。彼第二十八祖达磨大师、梁世传之汉地、乃至六祖次第相承。然五祖之下、南北二宗始分。六祖南宗之末、渐分五家。道璇律师、承北宗之禅、传之日本、又传教大师、自大唐国、传于此宗、名佛心宗。近来名德、亦自宋朝而传之矣。日本诸处盛以弘传。

第二章 净土宗

又净土宗教、日域广行。 凡此教意、具缚凡夫、欣乐净土、以所修业、往生净土。西方净土、缘深于此土、念佛修行、劣机特为易。生净土后、乃至成佛。

泛而言之、一切诸行、回向净土、名净土门、修行万行、期于此成、名圣道门。诸教诸宗、皆是圣道、欣求往生、是净土门。源出于起信论、继在龙树论教。天亲菩萨.菩提留支.昙鸾.道绰.善导.怀感等、乃至日域咸作解释、竞而弘通。 日本近代已来、此教特盛。

若加此二宗、即成十宗。然常途所因、其啻八宗而已。

以前所列诸宗次第、非是浅深次第。唯随言列尔。列何可得故、且如上列之耳。人身圣教难受难值。适得受值。岂得默止乎。仍举管见、以结

来缘。微功不朽、必证菩提矣。

(文永五年戊辰正月二十九日、于豫州圆明寺西谷记之。予一宗教义尚非所轨。余

宗教观一无所知。唯举名目聊述管见。仍错谬极多、正义全阙。诸有识见者质之。)

华严宗沙门凝然(生年廿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