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smart phone, mtk, smart watch, Keyboard, BATTERY View all
Picture of 暇满人身难得(上) 一心讲堂《菩提道灯论》第13堂课

暇满人身难得(上) 一心讲堂《菩提道灯论》第13堂课

SKU: FS9101661
投胎是个技术活,这应该就是真正的技术所在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暇满人身难得(上) 一心讲堂《菩提道灯论》第13堂课

 

主讲:第17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日期:2021年11月13日(六)

 

大家好!今天是一心讲堂《菩提道灯论》的第十三堂课。

 

前两堂课,我们大概讲了一些有关「三士夫」的总体概念。先是介绍了有关「士夫」这个词的定义,对「三士夫」进行了总说。然后,又分别从「三士夫」各自的目标、发心和修行方法,三个方面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最后,也讨论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修行次第。

 

【培养具器弟子,上师逐步引导】

 

那么,具体来说,要怎么去学习呢?或者说,一位具德的上师,应该怎么去培养一位具器的弟子呢?

 

噶当派的教言说:上师教导弟子,就像妈妈养育孩子一样。在他婴儿的时候,只能给他喂奶水;稍微长大一点之后,可以逐步地喂食一些很软的食物,但是一定要根据他的消化能力,小口小口地少量喂食才行。上师教导弟子也是如此,要慢慢来,欲速则不达。养育和成长都是需要时间的,不能着急,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无论是妈妈,还是上师,为了孩子、弟子,能够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很有耐心、有信心地去一点一点培养和教导才行。

 

以前有一个人来拜见噶当派大师夏热瓦,请求传授本尊成就法,但却被大师拒之门外。夏热瓦的一位侍者就请求说:「看在他这么恳切的来请法的面子上,请您发发慈悲,传授给他吧!」夏热瓦听到之后说:「这就像妈妈抚养婴儿一样,如果一下子喂给他这么多,他是没有办法消化的!」所以,我们现在的程度,就像小朋友一样。对食物的消化能力有限,没有办法一下子接受和吸收那些深奥的法门。

 

竹巴噶举的大成就者——央衮巴大师说:「通常人们都偏爱那些高深的法门,而对基础的教法嗤之以鼻。尤其是谈到一切皆空、一切皆无,各种高超的大法门时,更是情有独钟。这些法确实很无敌,但并不代表修法之人也一样无敌。虽说,法是大圆满,但这并没有用,人也得是大圆满的水平,才匹配得了。我看过很多人,在讲法的时候,一副才高八斗的样子,但回过头来,看看他本人的真面目,却是猪狗不如。所以说,如果只是把法停留在文字上,没有去实际应用的话,那跟哼哼佛曲、鹦鹉念经,又有什么差别。」

 

虽然央衮巴是八百多年以前的一位大德,换到今天的情况还是会一模一样。现在很多人都想了解空性、实相,甚至有些人开门见山就请上师指引心性,要是自己的心,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就直接给予空性的教法,那师徒两人都有可能产生过失。什么过失呢?师父会造作对非具器弟子,讲说空性之罪;而如果弟子对空性产生误解,甚至邪见,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所以,学习佛法就像吃饭一样,一口吃不成胖子。刚起步的时候,上师一定要非常有计划,而且是严格且定量的给予弟子教导,不能一股脑把全部内容都灌输给他。必须得按照步骤、次第引导,不能心急。最终,必定会把深广的大乘法门悉数传授给他。这就是从上师教导弟子的角度来讲。

 

【弟子修持,逐步学习】

 

那么,作为弟子,我们对自己的训练也应该如此。就像去健身房锻炼,比如说,为了增加臂力,可以从举哑铃开始。第一次训练的时候,只能举起来五六公斤,随着日复一日的练习,慢慢增加重量,最后轻松举起三四十公斤,都是小菜一碟。肌肉不是一两天就能长出来的,还要配合饮食作息,需要时间和有效的方法。假如一刚开始,就想举起几十公斤,要嘛就是根本做不到,要嘛就会身受重伤,不仅起不到任何锻炼的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修心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急于求成,锻炼身体还得讲究方法和周期,更何况是修心。

 

不仅一步一步的次第修行非常重要,而且基础打得稳固,也是非常关键的!之前我们也讲过这个比喻,就像在结冰的河上筑桥,天寒地冻的时候,看起来稳固,一旦春暖花开,马上就功亏一篑了。学佛也是如此,没有基础的修行者,平时看起来清净、温和,一副有智慧的样子,讲起佛法来头头是道、侃侃而谈,可要是遇到情况、坎坷、不顺心的时候,马上就会原形毕露,一点看不到修行人的影子。所以,学佛不仅要从基础开始,而且还要一步一步学得稳固、修持到位,这样才能发挥效果。佛法不是旁门左道,不能盲目的去学习,不要总是想着怎么能够更快捷、更方便,一步到位、立竿见影,那就像是对快餐的信仰,只能解决一时之急。佛法是正信的法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是值得我们用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修持。

 

【觉沃杰对实修的坚持】

 

之前说到过,很多人问觉沃杰,哪个宗派的见解他比较推崇?觉沃杰始终保持中立状态,对每个人的观点,都应声附和,表示赞同。但是,一旦讲到行持的问题时,他就会判若两人,不轻易迎合任何人。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看来,见解或者理论可以百家争鸣,大家一同探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真正的实修,就必须从最基本的法门入手。所以说,无论我们属于哪种根器,从最基础、下士夫的内容学起,是觉沃杰一直以来的坚持和原则。

 

有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误解,以为下士夫的「下」,就是「低下、低等」的意思,所以一听到下士夫,心里马上就看不上,觉得层次不够高。其实完全不是这样!下士夫的「下」,是相对于上士夫的「上」来说的,而以我们的修持水平来说,下士夫实际上就已经是上士夫了,因为我们连下士夫的水平,都还没有达到。比如,人身难得、死亡无常、因果业力这些概念,我们都还没入心,还没完全建立起来。所以,要先知道自己的水平,再去学习适合自己的法门。

 

【夏热瓦潜心学习道次第】

 

以前噶当派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也是关于夏热瓦大师的。那个时候,夏热瓦大师还很年轻,听说后藏密法兴盛,就决定启程前往后藏,去完整系统的学习密法。途中经过一个叫做达隆塘的地方,刚好波多瓦大师正在宣讲道次第,夏热瓦就在那儿听了一堂课。听完之后,他马上意识到,自己这辈子学习密法是彻底没戏了!于是,他就决定潜心修学道次第法门。那年夏天,就在波多瓦座前,认真学习了《集学论》。当时夏热瓦正好有一位叔叔,担任一座寺院的住持,家人们期望夏热瓦也能够接任这个住持的位置。可是《集学论》当中有这样一段话,意思是说,如果成为寺院的执事,总是免不了会造作一些过失。夏热瓦一想到这,就毅然决然地回绝了担任住持的安排,从此留在波多瓦大师身边学习,直到波多瓦圆寂。

 

后来噶当派的大德是这样来评价的:夏热瓦大师是一位真正有福之人,不同凡响!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仅仅是听到了几句法,就能下得了这么大的决心,可是我们这些人,就算听了一百遍、一千遍,也下不了任何决心。

 

【法不在高深,在于入心】

 

所以说,我们不要小看这些最基础的修行,虽说是基础,但同时也是可以直接引导成就的法门。法不在高、不在深,关键在于有没有入心。要是没有基础的修习,那学习大乘、密法都只是枉然。

 

波多瓦曾经说过:「以前我的修行不够扎实,道行不够深,所以做了很多密法的持诵,做过很多大朵玛,也观修过空性,也修过本尊大手印。但是现在看起来,是时候该观修无常了!」

 

因此,我们要知道,修法是修给自己的,不是修给别人看的,也不是用来跟人家攀比的。自己什么水平,要心知肚明,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连波多瓦、夏热瓦这样鼎鼎有名的大师,都觉得自己高攀不起密法,我们怎么好意思一直说自己要学习大乘,甚至密法呢?

 

【三士夫的引导方法】

 

总之,已经反复说明了「下士夫」的知识,是必要修行的课程。那对于初学者来说,具体要从哪里入手呢?从哪一部分的内容开始学起呢?这里就要谈到往昔噶当派不同大师,各自不同的引导方法了。

 

觉沃贾森前把道次第的法门,传给了仲敦巴。起初,仲敦巴并没有传给任何人,后来由于一些人不断地恳请,仲敦巴才决定传授。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对一宣讲,比较隐秘。后来,到了仲敦巴晚年的时候,他觉得这样一个一个教下去,教不完,也来不及,他自己也说:「如今年事已高,上师给了这么殊胜的法门,不能失传,要有更多人聆听和学习才好。」于是,这才开始在大众场合进行宣讲。从此,道次第就成为了大众的法门。

 

不管怎么说,最初的教授都是一对一进行的,仲敦巴根据每位弟子的程度、个性和情况等等不同,进行量身辅导。就拿他三位最重要的弟子——噶当三兄弟来说,每位领受的引导方式都不一样。后来这三位大师对他们自己的弟子,讲说道次第的顺序也都不尽相同。比如,普琼瓦从「十二因缘」讲起;坚阿瓦从「四圣谛」开始;而波多瓦早年授课的时候,从「随念佛、皈依」入手,后来有一段时间从「人身难得」开始宣讲,晚年的时候,又把「死亡无常」作为第一课。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每位大师讲的都是「下士夫」的法门,但是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引导方法。

 

这是仲敦巴传承中的几个例子。另外,觉沃杰还有两大弟子:贡巴瓦和囊久巴。贡巴瓦的讲说方式,是从「轮回生灭」开始;而囊久巴,则是以「如来藏」作为开篇。所以,噶举派祖师冈波巴大师,作为囊久巴的再传弟子,沿袭了这样的讲说传承。比方说,《解脱庄严宝论》就是从「如来藏、佛种」开始讲起的。

 

【下士夫:前行和正行】

 

虽然说每位上师都有各自的引导方式,相关细节先不讨论。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他们的方向和主体脉络都是大相径庭的。

 

概括来说,下士夫的修道,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行和正行。「前行」,顾名思义,是在正行之前,类似铺垫一样的行持。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正式修行之前,先来观察和评估自己具备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怎么来评估呢?这就谈到了前行的两个部分:「暇满人身难得」以及「依止善知识」。

 

「暇满人身难得」,就是透过观察和思惟,了解自身的状况和本身具备的条件。而「依止善知识」,就在正式修行之前,告诉我们如何去寻找和追随一位佛法老师的方式。所以说,一方面,我们要了解自己所处的状况;另一方面,要找到一位能够教导我们的老师。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者,才能踏入正式的修行道路。

 

【暇满‧人身‧难得】

 

今天就先不讲「依止善知识」,在《菩提道灯论》的第六和第二十三首偈颂会有提及,到时候再细讲。今天就先来讲一讲「前行」的另一部分——「暇满人身难得」。虽然前面谈到,道次第有不同的引导方式,但是后来很多上师都是从「暇满人身难得」开始教起,所以这次的课程,也采用这样的步骤来讲说。

 

其实《菩提道灯论》当中,并没有详细阐释这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也不打算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讲解,而是尽量用一些简单的语言,希望可以引发大家对修行的一些思考,带来一些启发。

 

有关「暇满人身难得」,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探讨:「暇满」、「人身」和「难得」。这三个词分别可以代表三个问题。什么问题呢?第一个问题:「暇满」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暇满人身」的用处是什么?或者说,它的优势是什么?第三个问题:它为什么难得呢?

 

【学佛应具备的条件】

 

我们先来谈谈第一点:「暇满」的含义。「暇满」实际上是透过「有睱」和「圆满」两个方面,来描述一种特定的人身和状态,说明什么样的人最适合修行佛法。

 

——异熟八功德——

 

其实不少经论当中,都讲说了学佛、修行,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而「暇满人身」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比如说,在《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当中,就有一种说法,叫做「异熟八功德」,文中是这样说的:

「一者寿量具足。二者形色具足。三者族姓具足。四者自在具足。五者信言具足。六者大势具足。七者人性具足。八者大力具足。」

 

简单来说,就是:长寿、容貌好、朋友多、身体强健、生在富贵人家、权财两得、大公无私、言而有信、有口皆碑,各种学识技艺过人,而且勇健精进、刚毅敏捷,令众人景仰等等。这就是所谓的菩萨「异熟八功德」。也就是说,一位菩萨或者修行人,由于过去行善的缘故,来世就会具备这些善果,而正是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就能够更好的去行持佛法、自利利他。

 

——善趣七功德——

 

另外,从藏文翻译成西夏文,由世亲菩萨所著的《七功德谭》当中,有另一种说法,叫做「善趣七功德」,分别是:长寿、无病痛、殊妙容色、善缘、高贵种姓、财富、智慧,七种功德。所以说,如果过去世积德行善,来世不仅会投生人天善道,而且还能具备一些人类作梦都想实现的条件。现在经常会说,投胎是个技术活,这应该就是真正的技术所在。

 

——大乘四轮——

 

还有,在龙树菩萨所著的著名的《劝诫王颂》当中,以「大乘四轮」来说明什么样的人身,适合修行佛法。偈颂是这样说的:

「生中依善友,及发于正愿,先身为福业,四大轮全获。」

 

四轮的第一是出生地比较好,没有天灾人祸;第二个是能够依止功德殊胜的善知识;第三个是发宏誓愿,力行不辍;第四个是有大福报,很有福气的人。为什么称这四个条件为「四轮」呢?因为如果具备了这四点,就像拥有了车的四个轮子一样,可以在修道的路上,奔驰前进。

 

——暇满人身——

 

以上这些经论中的例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什么样的人身,适合行善和修持。那么,在所有这些说法当中,「暇满人身」可以说是最完整和全面的一种说法,它涵盖了作为一名修行人应该具备的所有条件。所以,通常在讲修行人的「人身难得」的时候,都会特别用「暇满」来作为衡量的标准。

 

有关「暇满」的具体内容,可能很多人都很熟悉了。在龙树菩萨的《集经论》、《瑜伽师地论》,还有寂天菩萨的《集学论》、《入行论》等等很多论典当中,都有相关的描述。今天会把「暇」和「满」这两个字分开来,逐字进行说明,希望大家能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暇」的含义】

 

首先,「暇」这个字,简单来说,就是空闲的意思。在这里特别是指:有空闲来修法,或者说,修法的障碍比较少、阻力比较小。

 

——八无暇——

 

在佛经当中,比较常见的,是从反面来形容「暇」的,也就是透过解释「无暇」——没有闲暇来修法,来告诉我们什么是「有睱」的人身。比如说,在《八无暇有睱经》是这样描述的:「于此世间,大师出现,所谓如来……宣说诸佛所证妙法,善除烦恼,能趣菩提,究竟涅盘,尽诸苦际。

 

……说是法时,有人堕在地狱之中,受大苦恼,是名最初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说是法时,有人堕在饿鬼之中,受大苦恼,是名第二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说是法时,有人堕在傍生之中,受诸苦恼,是名第三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说是法时,有人生在长寿天中,无所知晓,是名第四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说是法时,有人生在边地、下贱、蔑戾车中,不识善恶,于我四众,不闻不见,是名第五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说是法时,有人虽复生在中国,然受恶报,聋盲瘖痖,以手代言,于善于恶不能分别,是名第六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说是法时,……然而信邪倒见,作如是说:『无施无受,亦无祠祀,无善恶业缘,无异熟果报,无今世后世,无父母眷属,无化生有情。于此世间,无阿罗汉,正趣正行,此世他世,于现法中,得自觉悟,正证圆满,皆悉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此事皆无。』生极邪见,是谓第七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复次,诸苾刍!于此世间,无大师现,无十号名,不闻诸佛所证妙法,不除烦恼,不趣菩提,不至涅盘,无苦边际。有人虽复生在中国,不聋盲瘖痖,不以手代言,于善于恶,悉能晓了,不生邪见,……生极正见;然无将导,开出离门,是名第八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这里讲说了八种无暇。堕入地狱、饿鬼、傍生、投生长寿天,是前四种无暇,也就是非人的四种无暇;生在边地、不见四众、不识善恶,是第五无暇;第六种无暇,指的是盲聋喑哑、善恶不分。《八无暇有睱经》这里说到的「中国」,不是指现在的中国这个国家,而是相对「边地」而言的,有点像是有文明,类似都市一样的地方。第七个无暇,指的是那些心中充满邪见,比方说不信因果、轮回等等;第八个无暇,指的是佛陀没有出世、没有佛法的情况,就算能够明辨是非、持正见、五根俱全,生在文明之都,也没有办法修持正法。所以,在这部经的最后,佛陀说道:「说是法时,有人生在中国,而所受身诸根具足,了善恶言,乃至生极正见。汝等苾刍当知,是人有暇修习。汝等苾刍,此有暇事,汝等已得。生居中国,逢我出世,得闻圣教,诸根具足,当生勇猛,常勤策励,修诸善品,于善法律,如说修行,展转相教,展转忏悔,常净三业,恒行十善,勿为无益,致招后悔。」

 

另外,在《增壹阿含经‧八难品》当中,也有一段非常相似的经文,而且在龙树菩萨所写的《劝诫王颂》里面,也有一段对八无暇的描写,在这里就不引述了,因为它们的意思基本上都相同。

 

简要来说,「八无暇」是有这八种情况会障碍和影响我们修学佛法,但并不是有这八种情况,就完全不可能修行,历史上也有一些知名的特例。比如说,马鸣菩萨早年是出了名的外道,属于前面讲到的持邪见者,但后来改邪归正、皈依佛教,成为一代宗师。除此之外,在佛陀本生故事当中也有特例,比如说,佛陀曾经投生恶趣的时候,由于过去世修行的习气和熏陶,在地狱中也生起了菩提心。所以说,特例也是有的,而八无暇指的是一种普遍状况,并不是绝对的条件。

 

总之,「暇满人身」当中的「睱」,指的是以上所讲的八种无暇都不具备,也就是八有睱,有空闲、精力、条件和机缘等等来修行佛法。

 

——第九无暇——

 

其实在一些教言当中,除了「八无暇」之外,还提到了第九种无暇。这个第九无暇,说的刚好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从早上开始,一直忙到晚上,根本没有时间修行。虽然前面的八无暇,我们都成功避免了,但是现代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导致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都要去做固定的事情,完全腾不出时间来修行,这就是第九无暇。所以,第九种无暇,意思很简单,就是没空修行、太忙了,没有时间,也抽不出时间。其实,这就是名副其实的「无暇」。

 

实际上,学习佛法并不是说,一定需要抽出大量的时间才行。如果我们可以好好的去安排一下,尽量想办法,找到一种平衡,每天能够留出一点时间来修持,这样就能远离第九无暇,成为真正的「有睱人身」了。以上,大概就是有关「暇」的一些解释。

 

【「满」的含义】

 

接下来,我们来讲「满」。「满」,就是圆满的意思,也就是具备修法的条件、顺缘。总的来说,这种顺缘可以分成两种:「自圆满」和「他圆满」,总称「十圆满」。

 

——自圆满——

 

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是这样说的:「云何自圆满。谓善得人身。生于圣处。诸根无缺。胜处净信。离诸业障。」

 

简单来说,「自圆满」就是生而为人,而且生在中土,很多贤者、雅士汇聚的地方;智商没有问题,身体上完好无损,而且心中还努力向善;听闻如来所说之法,而生净信;同时远离五无间业,和随一所有无间业障。

 

——他圆满——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说:

 

「云何他圆满。谓诸佛出世。说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随转。他所哀愍。」

 

「他圆满」,简单来说,就是佛陀出世,哀愍众生而演说正法;佛陀涅盘之后,正法、正行依然常在;后世的成就者们,也都为了众生而广转法轮;各个施主们,出于对行者的哀愍,而善行惠施,提供各种资具等等。这就是五种他圆满。

 

总之,透过以上所讲的八种有睱和十种圆满,我们大概可以体会出,「暇满」两个字,就是从「修行没有阻力」而且「充满顺缘」,两个角度来告诉我们:自己具备了什么样的客观条件,来修学佛法。

 

【七个蒙古人的故事】

 

「暇满人身难得」的修持,说白了,就是要反观自己,审视自己的条件和处境。说到这,有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在第五世尊者的那个年代,在青海有七位蒙古僧人,想要去藏地学习佛法。临行之前,他们各自的父母都一再叮嘱他们,路上一定要彼此关照,特别是每天要互相清点人数,数一数是不是一共七个人,免得有人半路走丢,也没有发现。于是,他们就这样启程了。

 

然而,就在出发之后的第二天,其中有一个人就开始数有几个人,不管他怎么数,都只有六个人,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算在里面。然后他就告诉同伴,好像少了一个人。而另外那六个人呢,脑子也不太好使,他们也是不管怎么数,都少了一个人,就百思不得其解。这一路上也没有人被水冲走,也没有人遇害被杀,这第七个人怎么能就在眼皮底下,凭空消失了呢?于是,他们决定,从现在开始,要好好盯紧彼此,结果,这一路千里跋涉,连睡觉都没有办法好好睡。

 

就这样,一行人精疲力尽的到了拉萨。他们商议之后,就决定去找尊者,请尊者打个卦,算一算,这第七个人到底去了哪里。那为了说明情况,就要写封信,呈给尊者。但是,这几个人都没有什么文化,谁也不知道这封信要怎么写?于是,他们其中一个,脑子稍微灵光一点的,就翻了翻《般若八千颂》,看到里面有一句经文说:「佛告阿难」。他一看到这句,马上说:「OK,明白了!知道怎么写了!」于是,他就在信的开头写道:「青海蒙古人告尊者」,然后接着说:「我们离开家乡时,确有七个人。但是隔天,就少了一个人,既没有人被水冲走,也没有人遇害被杀。可无论怎么数,都是只有六个人。那第七个人是怎么消失的呢?我们怎么才能找到他呢?您是遍知的,请您务必告知!」

 

就这样,他们就拿着这封信,面见了尊者。尊者打开信一读,再看看他们,于是,就让他们几个在座前,排排坐好,命人上茶,然后请他们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小碗,都拿出来,摆在自己的面前。然后,大家都数一数,面前一共有多少个碗。这么一数,结果每一个人都数出了七个。所以,他们数外面的东西的时候,都能数明白,但是反过来数自己的时候,就算不清楚了。不管怎么说,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七个人,所以特别开心,不禁感叹:「不愧是尊者,果然是遍知!我们怎么找,都找不到第七个人,而尊者一下子,就能把我们七个人全都找到了!」

 

【暇满人身难得,是学会认识自己】

 

虽然这个故事可能有点夸张,不过话说回来,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人,基本上都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应该也没有学过数学,加上脑子又不太好用,所以闹出这么一个大乌龙,也是有可能的事情。这个故事虽说有点夸张,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总是向外看,看着别人,一到别人的事情,就看得明明白白,可是要是反过来,到了要观察自己的时候,就是说也说不清,道也道不明了。

 

因此,了解「暇满人身难得」,实际上就是让我们开始学会好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价值和各方面所具备的优势,这样才能有自知之明。有了自知之明之后,才有可能去充分的利用它,从而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取得更高、更好的成就。要是我们连自己的状况都看不明白,那还想要看清自己的心,甚至还想修心,那不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吗?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下堂课继续!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