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Related Search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smart phone, mtk, smart watch, Keyboard, BATTERY View all
Picture of 君子有四时、三立、四不、五耻、九思,醍醐灌顶!

君子有四时、三立、四不、五耻、九思,醍醐灌顶!

SKU: FS9102898
《说文》曰:“时,四时也。”《礼记·孔子闲居》也云:“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它既可以如《淮南子·本经训》所载“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阖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春夏秋冬四时代换;又可以如《左传·昭公元年》所言“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一日之间也分朝、昼、夕、夜。他安排一天时间的作息,我们现在叫作息时间。「君子有四时」,就是一天当中有分四个时段。「朝以听政」,以前办公大部分是早上,所以以前的人他生活比较不会那么紧张,比较有时间,他不会把时间安排像我们现在人像机器人一样非常紧张,早上一大早上午听政。「昼以访问」,昼是白天,是去拜访。夕是傍晚的时候。所以他们中午有一段时间休息。「夕以修令」,修令一般现在讲批改公文种种,办这些事情。「夜以安身」,晚上就休息。所以君子一天当中也有朝夕跟昼夜,朝是一大早,夕是傍晚,昼是白天,夜是晚上,一天分四个时段,也是有这个四时。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君子有三立

古人云君子三立:立德、立功(行)、立言。立德,如果是一棵树,那它就是主干。立功,如果是一棵树,它就是花和果实。立言,如果是一棵树那它就是种子,传下去。

立德(做人),就是有比较高的道德修养,比较强的人格意识。这是人生立命的最基本的东西。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棵树,那么“立德”,就好像是一棵树的主干。“立德”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坚持学养和修养的递进,才能完成“立德”。

立功(做事),就是要用一件一件的具体事情,来丰富、充实我们的人生。如果人生是一棵树,那么“立功”,就好比是一棵树的花与果。

立言,就是要用我们自己的思想成果来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丰富我们人类的文明宝库。“文章千古事”,思想的传递要靠文章。如果人生是一棵树,那么“立言”,就好比是一棵树的种子。

图片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

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其言行必须合乎「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处事,如果能以八正道为原则,也不会有差错。

图片
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

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

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图片
君子有三德

孔子说:君子有三德,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容德以仪表形态正君子之形,颜德以表情姿态正君子之姿,辞德以言语声音正君子之声。

所谓“仁者不忧”,指导我们以仁厚、宽和的心态面对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只要我们用淡泊、豁达的态度把每一次起伏看作生命里历经阳光风雨的过程,于是什么情况的发生也掠夺不了我们心中的快乐。支持我们坚韧地完成手头艰难的工作的,是我们心中一直相信雨后会是艳阳天。

所谓“知者不惑”,告诉我们如果把事物的机理了若指掌的话我们将不惧怕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故。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时候对于我们将要实施的行为作最为充分的准备,比如你要买入某一支股票之前至少有必要把上市公司的情况了然于心,于是在变故发生的时候你有足够的理由告诉自己坚持。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话,你将是一只迷惑的蝙蝠在黑夜里乱转瞎飞。

所谓“勇者无惧”,绝不是让我们去逞匹夫之勇。有“智”有“仁”的“勇”才算大勇。“仁”筑就胸怀,“智”让我们有正确理解事物和处理事务的能力,这样的勇者将是当今市场里最大的赢家——如果你在投资的话。

图片
君子有三戒

孔子在生活上有一个主张,那就是君子有三条戒规:少年时戒美色;壮年时戒殴斗;老年时戒贪图。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句话清楚地指出了人们应按照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有所区别。

青少年时期,由于发育不成熟,不能早婚,不能迷花恋蝶,沉迷于儿女之情。中医历来反对贪色纵欲,主张节欲以养精,藏精而健身。所以“戒之在色”,对“少之时,血气未足者”是大有裨益的。

中年时,是气刚任性、好胜善斗的年龄,所以应平心静气,和谐宽容,“戒之在斗”。

老年时,体力已经虚弱,不要再竭力追求名誉、地位和金钱。如果贪婪无度,挖空心思地谋取个人利益,就会大伤元气,损身折寿。

图片
君子有三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里所谓畏就是敬,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种是最笨的人。这是哲学问题,和宗教信仰一样。我常劝朋友,有个宗教信仰也不错,不管信哪一教,到晚年可以找一个精神依靠。但是谈宗教信仰,第一等智慧的人有,最笨的人也有,中间的人就很难有宗教的信仰。

人生如果没有可怕的,无所畏惧就完了。孔子教我们要有所敬畏,没有畏惧不行。

第一个“畏天命”,等于宗教信仰,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的形态,而有宗教哲学。有一位大学校长说:“一句非常简单的话,越说越使人不懂,就是哲学。”这虽是笑话,也蛮有道理,由此可见哲学之难懂。

中国的乡下人往往是大哲学家,很懂得哲学,因为他们信命。至于命又是什么?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坏,都认为是命,这就是哲学。

天命也是这样,这“畏天命”三个字,包括了一切宗教信仰,信上帝、主宰、佛。这些都是“畏天命”。

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到了无所怕,不会成功的。

第二点“畏大人”。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敬畏,才有成就。

第三“畏圣人之言”,像我们读《论语》,看四书五经,基督教徒看圣经,佛教徒看佛经,这些都是圣人之言,怕违反了圣人的话。

图片
君子有三愆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一是没到发言的时候就开讲,这叫“躁”。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有的人生怕遭到冷落,或者怕被认为没文化,或者为显示自己博学,常常不等人家说完,就贸然插嘴,令主讲者不得不中断思路来回答问题,以致常令主讲者找不回思路而无法收场。

二是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这叫“隐”。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些,但也不是没有。这种人往往多少有点心理障碍,或者是自闭症患者,属于不大适应社交或者是有社交恐惧症的一部分人。由于错过发言的机会,其观点、立场、意见、智慧、风度、气质都无以表现,所以这种人多数会逐渐被边缘化,最终淡出社交圈子,成为茕茕独立形影相吊的孤独者。

第三种情况最可怕,叫作“瞽”——俗语叫没长眼。谈话不看对象,不注意对方的脸色,不管人家爱听不爱听,不管是否触到人家的痛处,只在那里自说自话。这样的谈话,百分百的失败。遇见这样的谈话者,客气的人会忍耐,或作转移话题的尝试;不客气的也许会拂袖而去,或者干脆下令逐客,扫地出门。

图片

君子有三患

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

君子有三种担忧:没有听到教导时,担心无法听到;既听到了之后,就担忧无法亲自学习;既学了之后,又担忧不能付诸实施。

君子有三态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俨然”是指伟岸高大的样子。“望之俨然”就是看上去很一本正经,很严厉;

“即之也温”,指的是跟他打交道后发现他挺好,很有人性,也很通情达理;

“听其言也厉”,意味着说话都说到点子上,很有力量,而且不能够违背。

君子有五耻

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

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君子有五种耻辱:

身居其位,而没有良言善谋,君子以此为耻;

有良言善谋,而不能实行,君子也以此为耻;

开始时能因德才而得到其职位,后来总因无能而失去职位,君子以此为耻;

管辖的地区很广大,而百姓却贫困不足,君子以此为耻;

众人所得都是相等,自己却倍数于他们,君子以此为耻。

这五种耻是为官之耻。为官不知道这五耻,不仅无所作为,无益于民,还会因侵占民众的利益,而走向腐败之路,最终祸及自身。

君子有九思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明白了没,听的时侯,要思考听清楚了没,待人接物时,要想想脸色是否温和,样貌是否恭敬,说话时要想想是否忠实,做事时要想想是否严肃认真,有疑难时要想着询问,气愤发怒时要想想可能产生的后患,看见可得的要想想是否合于义。”

在这里,孔子从九个方面论述如何提高个人修养的问题,被称为“君子九思”,内在思想与外在表现无所不包。

其实,九思也可以理解为九戒,即从九个方面约束自己。九思从字面上非常容易理解,对它们的解释也都大同小异。我们可以就其所指对它们进行分类,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

“视思明,听思聪”是从获取信息上说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获取信息为前提。获取信息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直接方式,即通过亲自调查,获取第一手信息;另一种就是间接方式,即把别人已经掌握的信息拿过来为己所用。这两种方法比较起来,各有利弊,前者可靠性强,而后者更便捷。

从别处获得的信息虽占着方便快捷的优势,却也有无法克服的弊端,即可靠性有待验证。因而,在接受信息时要秉持着谨慎的态度,不管信息来自何处,只要没有经过亲自验证,就要持怀疑态度。

因此,所谓“视思明,听思聪”就是要让我们在看和听的同时进行思考与分析,拨开表层,直达本质,这才达到了“明”和“聪”的目的,而最终获得的信息才是真正有用的。

“色思温,貌思恭”是从人际交往上说的。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武器之一。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没有人能不依靠别人的帮助完成所有的事情;另外,个人所掌握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也制约了人们的生产活动。

在双重制约之下,要想获得成功并非易事。鉴于此,如果能够获得他人的帮助,获得成功的概率无疑会加大。获得他人的帮助与支持,必须以好的人际关系为先导。要想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表现出来就是神情要温和,仪态要恭敬,因为温和恭敬容易被人接受。如果待人接物的态度好,就能无形中缩短与对方的距离,拉近双方关系,进而赢得对方信任,并最终获得支持。

“言思忠,事思敬”是从为人处世上说的。要想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就要会说话,会办事。孔子教导我们,要重承诺,言出必行;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具备敬业精神。孔子在回答子贡问政时说:“民无信不立。”这恐怕是对诚信重要作用的最好诠释了。往大里说,信誉缺失可以使国家覆灭;往小里说,信誉缺失可以导致他人的不信任。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

再一点是要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只有分工的不同。因此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满怀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如果对自己的工作牢骚满腹,没有热情,没有积极性,是干不出什么名堂的。

“疑思问,忿思难”是从解决问题的态度上说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先保持冷静。任何时候都要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因而虚心求教是获得解决问题办法最有效途径。向他人求教并不是什么跌份儿的做法,圣人还“无常师”呢,更何况我们只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