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来源 | 《四分律行事钞选读》
制教,为三藏中律藏的内容,通过戒律规范三业行为,从而调整心行,趣向解脱。《行事钞》中,道宣律祖广泛引用经、律、论三藏典籍,会通化制二教,对以上问题作了详细阐述。
(以下文字节选自《四分律行事钞选读》第一章 律宗纲要第一节 叙宗劝学)
【赞戒殊胜】
夫律海冲深,津通万象。虽包含无外而不宿死尸,腾岳波云而潮不过限。
本篇起始,即以大海为喻,赞叹戒律殊胜,这也是佛陀在说法时常用的比喻。《四分律》中,佛陀就以大海八种功德来比喻戒法的甚深广大。
其一,“诸一切众流皆往投之。”
一切江河之水终将汇归大海,比喻佛弟子通过学戒,将身心融入佛法海洋。
其二,“海水常住不失潮法。”
大海潮起潮落而井然有序,若佛弟子安住于戒,便能言行如法,至死无犯。
其三,“今五大河,恒河阎摩那萨罗阿夷罗婆提摩河,皆投于海而失本名,名之为海。”
五大河水汇入大海后,都会失去原有名字而共称为海。佛教僧团也是同样,身份悬殊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姓出家后,都将成为沙门释子,没有任何差别。这也是《阿含经》所说的四姓出家,同为释种。(“诸有四姓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彼当灭本名字,自称释迦弟子。”《增一阿含经》卷21,T02-658下)
其四,“此五大河及天雨,尽归于海,而海水无有增减。”
所有的江河水及雨水尽数流入大海,但海水却不增不减。在佛法中,佛弟子舍家修道,证得涅槃,涅槃界同样没有增减。
不会因为多一人证入涅槃,涅槃界即随之增加;少一人证入涅槃,涅槃界即随之减少。
其五,“海水尽咸,同为一味。”
所有流入大海的水,最终都是同样的咸味。在佛法中,一切修道者所证,也是同样的法味、解脱味。
其六,“海水不受死尸,设有死尸,风飘出置岸上。”
海纳百川而不受死尸,无论什么尸体落入海中,风浪最终会将它们漂到岸上。在佛教僧团中,如果有人犯下根本大戒而不知悔改,也会被僧团通过羯磨摈除出去。
其七,“海水多出珍奇异宝,陆地所无有尽出于海。”
大海蕴藏着各种奇珍异宝,许多陆地没有的珍宝都出自大海深处。佛法中同样多出珍宝,那就是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功德法财。
其八,“大海水大形者所居处。”
海洋有很多身形巨大的众生,而在佛法中,则有很多得道证果的圣贤,如四向四果的圣人等。
“夫律海冲深,津通万象。”
冲深,即幽深、深奥。津,即渡口。万象,宇宙间一切事物或景象。
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如大海般深邃无边,难可见底。而作为通向解脱彼岸和无上菩提的渡口,每条戒都含摄一切境界。比如受持不杀生戒,是发誓不伤害一切众生,其所缘便包含一切众生;受持不偷盗戒,是发誓决不盗取任何物品,其所缘便是一切情与无情之物。
由此可见,戒律的深度和广度皆不可思议。
“虽包含无外而不宿死尸。”
死尸,指破根本大戒者。戒律含摄一切众生,也就是说,在十法界中,除福智究竟圆满的佛陀,九界众生都要依戒行持而成就解脱,甚至动物也不排除在外。关于这个问题,有些宗派持不同观点,认为动物无法受戒。但依本宗观点,五戒、八戒等在家戒,动物也通受无碍。
虽然戒律覆盖的面如此之广,但对已破根本大戒者,清净僧团却是不能容纳的。前面讲到大海八大特点的第六条中,也有同样的说明。当然,如果破戒后还有忏悔心,可继续在僧团当学悔比丘,但不能享受作为僧人拥有的基本待遇。具体内容,今后在《僧网大纲篇》会详细解说,如“夺三十五事”等。至于毁犯根本大戒而无意忏悔者,将被彻底驱逐出僧团,是为灭摈,就像大海将死尸弃之于岸。
“腾岳波云而潮不过限。”
腾岳波云,是以大海波涛比喻戒律制定及开遮的甚深缘起,岳喻其高深,云喻其变化。佛教的戒律,并不是在僧团建立之初就已完备。而是在日后发展过程中,佛陀针对弟子们出现的种种不如法行为逐步制定。
每一条戒,都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而产生。制了又开,开了又制,如大海波涛般澎湃汹涌。虽然戒律的开遮持犯极其复杂,但一切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就像大海那样,潮起潮落皆有一定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