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herche avancée
recherches apparenté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smart phone, mtk,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oir tous
Image de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人体密码八会穴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人体密码八会穴

SKU: FS9101372
八会穴歌决:脏会章门腑中脘,气会膻中血膈俞;筋会陵泉髓绝骨,脉聚太渊骨大杼。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人体密码八会穴

武醫养生 太極五谷禪韻  

八会穴歌决:脏会章门腑中脘,气会膻中血膈俞;筋会陵泉髓绝骨,脉聚太渊骨大杼。

八会穴最早由《难经•四十五难》提出:“经言八会者,何也?府会太仓(中脘),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八会穴以治疗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病症为主,具有调理脏腑气血之功效。


壹、腑会中脘


水谷必须经过胃的腐食,才能吸收水谷精微,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难经译释》注释:“太仓本系胃的别名,在此系经穴内,即中脘穴,在脐上四寸。”而中脘穴正在胃脘之中,当胃的中央,又为胃之募穴,主治胃腑病症,因此称之为“腑会”。中脘作为六腑之气所会聚之处,也是因为六腑皆禀于胃,胃属土,为六腑之大源。

中脘也是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位置:中脘穴在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五十八篇:“上纪者胃脘也”

《难经译释》记载:“太仓本系胃的别名,在此系经穴内,即中脘穴,在脐上四寸。”

曾用名:胃脘穴,大仓穴,上纪穴,太仓穴,胃管穴,中管穴,三管穴,中碗穴。

归经:任脉

主要治疗作用

健脾化湿,补中益气,通络止痛,和胃降逆
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痛、腹痛、呃逆及血症等。

腹痛

《针灸大全》记载“中满不快,胃脘伤寒,中脘一穴、大陵二穴、三里二穴”。

上述记载看出,中脘与足三里上下配伍,体现了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提到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的治疗法则。

呃逆

《万病回春呃逆》记载:“大抵发呃不止,将乳香纸卷烧烟,熏鼻中及灸中脘、膻中、期门三处即效”。

胃气上逆则出现呃逆,膻中为气海,主要治疗气机不畅;中脘为腑会,胃之募穴,两穴相配伍可达降逆胃气、调畅气机之功效。

血症

《针灸大成》记载:“吐血等症:膻中、中脘、气海、三里、乳根、支沟”

《类经图翼》记载:“中脘、气海上二穴灸脱血色白,脉濡弱,手足冷,饮食少思,强食即呕,宜灸之,其效如神”

在治疗气虚血证时,一般多用中脘配气海、足三里等穴,以达补气摄血之功。


贰、脏会章门


章门穴为脏之气会聚的部位,有学者认为“脏”即藏于体内的内脏,章门为脏会是由于章门穴与脾脏解剖位置的关系以及脾脏在五脏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针灸甲乙经•二十三难》:“章门,脾募也,……在大横外,直脐季胁端。”汉·华佗的《元门脉诀内照图:“脾之系者,自膈正中,微近左胁,居之上。”季胁乃胁的下部,为章门穴所在部位,脾脏位于人体的左胁部,因此有“藏会季胁(章门)”之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章门为脾的募穴,具有运化水谷精微及输布津液的功能,主养四脏,故有“五脏取禀于脾”之说。

位置: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出处:《脉经》记载:“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胃不足。宜服平胃圆,补脾汤,针章门补之。”

曾用名:

“季胁”,--《难经》。

“长平”,--《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等书从之。

“胁命”,--《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等书从之。

“胁骼”,--《铜人输穴针灸图经》、《西方子明堂灸经》等书。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浅层布有第十及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胸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十及第十一胸神经和肋间后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归经:足厥阴肝经。

章门为八会穴之一“脏会”。脾之募穴。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之会穴。

《针灸甲乙经》记载“脾募也。……足厥阴、少阳之会。”

功效: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

主治:

脏会章门古代文献中记载章门穴的主治范围主要集中在肝、脾两脏疾患,如胁痛、不欲食等。而在现在文献中,当代医家对此穴的应用与古代文献基本一致,但多以肝脏疾病为主。

1、胁痛

临床章门多与支沟配伍应用以治疗胁痛,如《针灸易学》记载:“胁痛:支沟、章门、阳陵泉、委中”。

章门是五脏之气会聚的部位,有益气解郁健脾之功效。支沟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有疏利三焦气机的作用,二穴合用可疏肝利胆、助运化以治疗肝胆气机失常导致的胁痛。

2、腹痛腹胀

《针灸资生经》记载:“三里、章门、京门、厉兑、内庭、阴谷、络却、昆仑、商丘、阳陵泉、曲泉,主腹胀满不得息”。

章门穴配伍胃经合穴足三里、荥穴内庭可健脾和胃以消胃肠积滞;

3、慢性胃炎、肥胖症、糖尿病

章门穴归于足厥阴肝经,肝与胆相表里。肝胆还与其它脏腑相连系,如厥阴肝经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而脾经又上注于心足少阳胆经其支下走大迎,下经颊车与足阳明胃相连等。

章门居于横隔之下,上临心、肺、下临肝、肾。特别是因为脾脏位于人体左胁部,而章门穴正在第十一肋骨游离端下缘处,故章门与脾的关系就更为密切,现代多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肥胖症、糖尿病等。

特色配伍应用

俞募配穴

俞穴位于背部,募穴位于胸腹,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对应。“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治疗时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俞募穴之间相互为用可从不同角度调整脏腑功能阴阳气血。

脾俞配章门

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输穴,是脾气转输 、输注之所 ,有补脾阳,助运化 ,除水湿 之功。

章门为肝输穴,脾之募穴,八会穴之一,为五脏之气输注之所。二者合用可疏肝理气,温补脾阳。用于治疗肝脾不调,脾胃虚弱引起的胸胁胀满,疼痛,脾胃虚弱等疾病。


叁、筋会阳陵泉


指经筋之气会聚的部位。《素问·脉要精微论》:“膝为筋之府”, 足之各条经筋都结于膝部,主约束膝部,利于关节的屈伸活动,故膝部是“屈伸之机”,又称筋之府。阳陵泉穴位于膝下,为胆经合穴,而肝胆互为表里,故清·徐大椿在《难经经释》云:“肝主筋,而胆其合也,故筋会阳陵”。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经筋所结之处,大筋之会在于膝,故云:“诸筋皆会于阳之陵泉” 。

位置: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归经:足少阳胆经

穴性:八会穴之一“筋会”。足少阳胆经之合穴。胆腑下合穴。

阳陵泉具有活血舒筋、通络利胆的作用,因筋会阳陵泉,故擅治筋病。阳陵泉配伍应用以

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中风、坐骨神经痛为多见。

膝骨性关节炎

两仪理筋点穴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法:选取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委中、内外膝眼

中风

两仪理筋点穴法治疗中风偏瘫。方法:选取阳陵泉、悬钟、足三里、中渚、肩髃、阳溪、外关、曲池、手三里、三阴交、髀关、阴陵泉、血海、臂臑。

坐骨神经痛

两仪理筋点穴法治疗坐骨神经痛。方法:选取阳陵泉、环跳、秩边、承山、委中。


肆、髓会绝骨


绝骨即悬钟穴,或指阳辅,杨甲三在其主编的《针灸学》中有这样的分析:古代文献中,足少阳经之悬钟、阳辅二穴的别名均称为“绝骨”,当腓骨下段部,“诸髓皆属于骨”,故称髓会。(元代滑寿《难经本义》引四明陈氏说,认为“脑为髓海,脑有枕骨穴,则当会枕骨,绝骨误也。”明代吴昆《针方六集》疑“绝骨”为“完骨”之误。清代叶霖《难经正义》认为系指玉枕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归经:足少阳胆经

穴性:八会穴之一“髓会”。足少阳胆经的络穴。足三阳络穴。

曾用名:绝骨--《备急千金要方》),髓孔--《灸法图残卷》

悬钟配伍应用以治疗中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为多见。

中风

两仪理筋点穴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方法:选取悬钟、阳陵泉、丘墟、解溪。

疗坐骨神经痛

两仪理筋点穴法治疗坐骨神经痛。方法:选取悬钟、阳陵泉、环跳、昆仑、肾俞、腰椎夹脊穴。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两仪理筋点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选用悬钟、阳陵泉、腰夹脊、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命门、环跳、风市、委中、足三里、承山、昆仑、殷门。

悬钟配伍三阴交

悬钟(绝骨)属足少阳胆经穴,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穴,二穴内外阴阳相对。

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穴,调节肝、脾、肾经,脾主肌肉四肢,脾气充盛则四肢肌肉强健有力,脾阳不足不能化生精微则肾失所养,补脾益髓可达健肾之目的。腰为肾之腑,肝肾气血运行通畅,使腰部强健,活动自如。悬钟属足少阳胆经穴,八会穴之髓会,《素问· 刺腰痛篇》:“腰痛不可以俯仰,选足少阳”,补髓舒筋通络。

伍、血会膈俞


古代文献中,膈俞与主血脏腑的关系是其被称为血会的依据。与主血功能密切相关的脏腑主要为心、肺、肝、脾,血之营气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肺朝百脉,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膈俞为血会在《针灸大成》中有解释道:“盖上则心俞,心主血,下则肝俞,肝藏血,故膈俞为血会。”《类经图翼》中则从腧穴位置解释:“足太阳穴,谷气由膈达于上焦,化精微为血之处,故曰血会”。

位置: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八会穴之一“血会”。四花穴之一。

功效:宽胸利膈、降逆止呕、调节气血、活血化瘀。

主治

1、膈肌痉挛

两仪理筋点穴法点按膈俞能补气养血, 利膈平逆,用于治疗呃逆等症,膈俞为血之会, 泻膈俞之热, 便可使血分之热得清。“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因此, 膈俞穴也可治疗皮肤病如荨麻疹等。

3、血液病

滑伯仁云: “膈俞是太阳脉气所发也,,太阳多血, 又血乃脉之象。”膈俞补之则补养阴血,,摄血止血,,强壮筋脉, 泻之则调血活血,,祛瘀生新,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咳血、吐血、呕血以及心血管疾病等。

4、痹证

《针灸甲乙经》记载:“背痛恶寒, 脊强, … 膈俞主之。”足太阳经脉,经别,经筋的循行和分布都经过本穴,因此足太阳经为邪所侵的痹痛等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现代治疗中风后遗症、肋间神经痛等多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花穴为膈俞与胆俞两穴的合称,均属背俞穴。背俞穴乃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具有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慢性虚弱病症等特点。

陆、骨会大杼


《难经》中关于骨会为大杼的论述为后世诸多医家所继承。元代医家滑寿在《难经本义》有云:“骨者髓所养,髓从脑下注于大杼,渗入脊心下贯尾骶,渗诸骨节。”明代医家王九思《难经集注》也有记载骨会为 “项后第一椎两旁相去同身寸一寸五分”的大杼穴。大杼当脊柱大椎之旁(椎骨又称杼骨),是背俞之首,故称骨会。

位置: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穴性:八会穴之一“骨会”。足太阳、手太阳之会。手足三阳、督脉之会。

大杼配伍应用以治疗颈椎病为多见。

颈椎病

两仪理筋点穴法采用大杼、大椎、后溪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柒、脉会太渊


是指全身的经脉之气会于太渊穴。太渊穴位于寸口脉之处,为肺经之原穴,是百脉合于肺之气所经过和留止的穴位,《难经》中有“脉会太渊”之说,即太渊是全身经脉之气会聚之处。寸口部位的这一特点,为脉会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位置: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归经:手太阴肺经

穴性:八会穴之一“脉会”。手太阴肺经原穴。五输穴之输穴。

曾用名:太泉、大泉、天泉、大渊、鬼心。

主治

1、主治肺病

太渊穴的定位首见于《灵枢·本输》:“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针灸大成》记载:“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中。”可见,太渊穴的位置即为“寸口”(气口)的位置,而根据中医脉学理论,右寸之脉候肺与胸中。由此可见右寸的位置与右太渊穴几乎重合,故太渊穴在定位上与肺脏密切相关。
2、失眠

《难经》记载:“人之安睡,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意归脾,志藏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如情志过极,悲恸伤魄,肺气虚耗,肺脏不安,人不得寝。对于这种失眠,针灸太渊有效地促使经络中的肺气回归肺脏中潜藏,以补肺气之虚。当肺魄得藏,则睡眠恢复正常。

3、无脉症

太渊穴为脉,可用于治疗血脉闭阻之无脉症;

4、痹症

太渊为手太阴肺经腧穴,肺主气,气能够推动血液运行,抗御外邪,且太渊为五输穴中的输穴,可治疗关节疼痛,且为肺经原穴,具有通经活络,活血止痛的功效,故针刺太渊可治疗痹证。

5、血证

太渊为八会穴之脉会,全身气血汇聚之处,有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故可治疗血证。《普济方·唾血》:“治唾血,振寒,嗌干,穴太渊。”

两仪理筋点穴法点按太渊对咯血有显著效应。

捌、气会膻中


《难经•四十五难》中未明确提及膻中具体穴名,但后人按《难经》之义都认为是膻中穴。明代医家张世贤在《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中有述:“三焦,上中下焦也。两乳内,膻中穴也。”膻中位于胸中,在肺所居之处,《灵枢•海论》提到“膻中者为气之海”;膻中穴是心包经募穴,心包与三焦相表里,手少阳三焦经“布膻中”,三焦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道路,膻中与行一身之气化的三焦密切相关,因此膻中穴为一身之气会聚的地方。

位置:膻中(dàn zhōng)在前正中线上,与第四肋间隙相平,乳头连线的中点。


曾用名:

亶中--《甲乙经》《巢氏病源》、《千金》、《外台》

元儿--《甲乙经》

胸堂--《千金》,

元见--《针灸大成

上气海,元况--《类经图翼》

归经:任脉

穴位属性:膻中穴隶属于任脉,为小肠经、肾经、脾经、三焦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心包之募穴,气会。

主治一、肺系、脾胃系及心脑系病证为主,咳嗽、气喘、胸痛、心痛等,尤宜于心肺气虚之证。二、调理气机,肺气上逆、肝气郁结等。三、产后无乳乳腺增生等。

膻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主要布有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1、擅治上焦、中焦之病症

膻中穴位置在胸部,靠近心、脾胃等脏腑,依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原理,膻中穴对局部脏腑病证有较好效果。《灵枢·海论》记载:“膻中者,为气之海。”膻中又通于胸气街,为“标”“结”的所在地,所以更适用于上焦及中焦之病症。

2、调理气机之要穴

《难经》记载:“气会膻中”,疏曰:“气病治此”,膻中为气会,别名上气海,有调理气机之功效,对气逆、气滞、气闭等多种气病均有较好效果。

肺所摄之清气与脾胃运化之精微结合的宗气,聚集于胸中,《内经》记载宗气有贯心脉、行呼吸的功能,膻中穴可调理宗气,而宗气盛则更利于上焦功能发挥。

  •  
  •  
  •  
  •  
曹家郡
养生修炼之道[抱拳]世人身体软弱,由炼性命炁 炼至强壮,性者真炁在心,命者真炁在肾,龍虎二炁归一。道者人人有分位位可得,大则成仙佛,小则延年寿,不可吝惜。我佛慈悲!南無阿弥陀佛![合十][合十][合十]

通过练习太極内功摸劲儿和拳架运动,打通体内隂陽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小周天、大周天,“先天不足后天补”,让脏、腑、气、血、筋、脉、骨、髓阴阳调和,强身健体,增加智慧,生命、生活、生动、生长,滋润心田心灵,丰富生命,精彩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