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herche avancée
recherches apparentées: Bluetooth, Virtual Reality, android, mtk, smart phone, smart watch, Keyboard, OPENBOX Voir tous
Image de 不见他人过

不见他人过

SKU: FS9101797
比口业更难制约的就是我们的这双眼睛 非常厉害 无时无刻的不在看别人的毛病,从不反过来看看自己
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
     

 大山不言,自有它的高度, 大海不语,自有它的深度, 真正厉害的人,犹如山之巍峨,海之深沉, 他们说得少,做得多,往往都是“不动声色”的

修行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往往看别人的过错容易,看自己的缺点难。假 如多想想自己的错,就会慢慢忘记别人的过,久久境界自会提升。不要冒然评价他人,你只看到他人的表面,却不知道他人的内心。你只听闻他人做了什么,却不知道他人如何经历。把心思浪费在无意义事情上,实在愚。努力修正自己


按世间标准,“过”是违反了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的不良活动。但是,依据佛教的心性立场而论,“过”从何来?又在何处?


其一,如《地藏经》中所言:“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世间众生无论心里是怎么想、行为上怎么做,全都是在造业,都是积“罪”,全都是“过”。究其根源,是因为众生时刻都在“人我执”和“法我执”当中,也就是说众生每时每刻都是颠倒妄想、虚妄分别的,这即是“遍计所执”。


其二,“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他人过”的根源全在自心,实质上都是自己的“过”——我们先在自心的世界里显现了“他人过”这一景象(心现恶相),然后又对“他人过”进行各种评判或者中止判断(取相造业),这样是在虚妄中又增虚妄。正如人贪钱,问题在于人自身的贪欲;见他人过,根源在于自己的分别执著,面对各种现象我们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贪嗔痴。


其三,诸法空性,无相可得,谁见他人过?“我”见或不见,皆是“我执”;见不见“他人过”,皆是“法执”。此二者本自虚妄,虚假无实,如何有见与不见?又哪来的“过”?《华严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莫在“见他人过”与“不见他人过”上执著计较,要善用祖师的方便接引语。明悟空性,不但“过”不可得,我、人、众生、无明皆不可得,无习气可破,无佛道可成,无众生可度。自觉觉他,是觉悟空性;觉行圆满,是悟空无碍。


01

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业,积累往生的福德资粮。
同时可以防止辛苦修积来的一点福报从说话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过而招来的麻烦和灾祸,在较大的程度上断绝了菩提道上的业因业缘。

能够避免犯破六和敬

破坏正法道场的重罪

 

谚语有谓“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易经上也说“吉人寡语”。


凡夫喜欢杂心闲话,其实是由于内心里“贪嗔痴慢疑”的烦恼习气太重,不说话就难受,总要找话题来消遣消遣,太喜欢说话的人确实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说明他几乎还没有觉悟,还没有真正生起:了生死、出三界之心。


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心里常存惭愧,一定会珍惜光阴,把精力用在听经、讲经、看书、念佛、拜佛。




凡夫说出来的话既然是由烦恼习气所引发,就难免对他人的害处远远大于好处,而且又缺乏真诚恭敬心。


言谈当中不知不觉就会误导人、伤害人,于是由许多的小磨擦而演变成大磨擦,终于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和谐,于是就犯了破六和敬的罪过,而自己往往还不知不觉。

既然破了六和敬,当然也破坏了正法道场,干扰了他人的正常修学,制造了恶劣的修学气氛,这个罪过当然不轻。


 

能够提升自己的忍辱功夫

 

凡夫烦恼习气很重,遇到不称心如意的事情就会发牢骚,看人不顺眼就想去纠正人、批评人。

 


譬如见人说话太大声,就想去制止他,见人关门动作粗鲁,发出巨大的声响,又想去纠正他,见人小便后不冲水,就想去批评他。

 

止语就可以避免这些过失,逼着自己样样都要忍耐,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慢慢地就会做到“不见他人过,只见自己过”,逐渐就会懂得“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心渐渐不再被外境所转了。


 

能够提升自己的诚敬心

能够得到佛菩萨更大的加持

 

诚敬心多一分则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多得佛菩萨的一分加持。止语是佛菩萨之所欢喜,是依教奉行的表现,比起不修止语,对佛法、对护法、对众生、对道业的诚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许多。




 

能够提升自己的警觉心

 

因为止语,受到别人的干扰会比较小,于是就有更多的精神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烦恼习气生起之时能比较迅速地察觉,并且令其息灭,久而久之,烦恼习气就会被控制住。


同时也常常比较容易觉察出自己的毛病和过失,也能较快地改正过来,能够比较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不跟人说话时间久了,人家也不会找自己说话,不用常常应付人,受到的影响就小,就有更多的时间听经、读经、看书,凡事不闻不问,心里没有忧虑牵挂。


心常能保持空灵,心就愈来愈清净,心愈清净就愈有智慧。


 

能够更好地学习随缘度日

 

因为止语,人不得不老实,不得不放下种种的要求和意见,凡事合自己的意思很好,不合自己的意思也很好。


有也好,没有也好,得也好,失也好,渐渐地就学会了随缘度日,同时也不断学习在一切顺逆善恶境缘中保持心平气和,久而久之,烦恼就能伏住了。


 

能够放下种种恩怨

 

与人多说,谈得投机则生感情,谈得不投机则免不了产生磨擦,就很容易与人结下怨仇,这些恩怨就会对往生造成很大的障碍。

 

常常找人说话,有时无意中也会得罪人,如果特别喜欢和某人说话,另一个人也许会想怎么就不跟我说话,是不是看不起我,所以也产生让人生烦恼的过失。


同时也使自己失去了平等心,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一切人。

 

能够增长谦卑、恭敬的心

 

因为不再发表意见了,人家也不会再问您这样那样的问题,贡高我慢、自以为是的烦恼习气渐渐就会淡了下来,人人都不再对您多加关心,时间久了,就会感到自己是微不足道之人,谦卑、恭敬的心不知不觉也渐渐地增长起来了。

 

不提供机会让人与自己谈话,也减少了别人造业的机会,同时也能防止有人烦恼起现行而找借口来障碍自己的正常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