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异抄 莲如上人御文
译者敬白
本书译自稻垣瑞劔老师的英文著作:《亲鸾圣人的〈叹异钞〉及赞歌》(Shinran Shōnin's Tanni-Shō with Buddhist Psalms)(法雷会昭和58年版)。
瑞劔老师的英译,与日文原著的文辞字面上颇有不同。基本上,老师是尽力以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思想和文字,重现亲鸾圣人及其忠实的亲随弟子唯圆房的人格;原文简略幽微之处,老师常以括号小注的方式说明,有时则直接就原文作更详尽明确的发挥,字里行间,融入了老师信心的体证与对师承的吟味。
唯圆房作《叹异钞》时,面对的念佛信众,有许多是一字不识的白丁。瑞劔老师英译此书,则是为了现时代知识和心智模式更为复杂的我们。时代在变化,根机因缘不同,不变的,是如来的大悲心,与我们深重的烦恼罪业。通过老师的手笔,《叹异钞》这部经典,成为当下的信仰之书,为我们指示念佛的奥义,生命的归依。
此次翻译,译者完全以瑞劔老师的英译为本。瑞劔老师在语译的正文中间以括号加注释,中译亦如实呈现,不另作说明。初心希望藉此机会顶戴师教,并与有缘同朋分享。译者的行文,力求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点,文言与白话二译,可相互参照,方便读者以中文顶戴这一部震撼人心,亲切深刻的圣教。
原本希望在忠实达意之上,尽量再现祖师的人格和风格,但在研习试译的过程中,笔者深感自身教理学养之不足,与中英文程度之不如人意,颇觉力不从心。而圣人通过文字显现的人格,更令人有高山仰止、言语道断的感叹。
谨以此试译未定之稿,呈于祖师同朋前,为一份微薄的供养。
释蒙光 惭愧敬白 二〇二〇年一月三十日
序
我恭谨深思,观察往昔和现在,不由发自内心悲叹,同在亲鸾圣人门下的弟子们,已偏离了我们的老师——亲鸾圣人教导的真实信心,走向异端。我担心,将来的学子会因种种疑惑不定而发生混乱,无法理解圣人言教的真义。除非有幸得到良师的指导,他们不可能正确领解「易行道」(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的教法。
亲爱的同朋们,不要以自己个人的异见,变乱「他力」的教法。这卷手稿,记下了我曾经从圣人那里听受,至今仍活在记忆中的教导,为有志于同生净土、获证无上智慧的同朋信徒驱散疑惑。
第一节
多么伟大、多么不可思议啊!阿弥陀如来大愿的威神力!凭借这无与伦比的真实誓愿,我们从罪业和永劫的恶报中获救出离。
当我们顶戴这如来所感发的信心,内心生起赞叹圣号的一念时,就能重生并永远安憩于如来慈父的光明中。
何等广大不可思议啊!阿弥陀如来的功德!不论老少、善恶,都依信心得救,且唯依信心。这是如来的伟大誓愿。因为如来成就的救度之力,正是为了我们这些极度脆弱,背负着深重烦恼与罪恶的人。
信受如来的誓愿力,就无需再渴求任何其他的善行。因为如来尊贵的名号(圆满具足无限的寿命和光明)是最高的善,是众德之德。甚至,即使因意志薄弱造下罪业,所顶戴的信心也不会被动摇和障碍。因为,没有任何罪恶,能够障碍阿弥陀如来誓愿的威神力。
我们的老师,亲鸾圣人这样说。
第二节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你们冒着生命危险,翻过十余座国界的群山,远道来到我的草舍,只为从我这里听受往生极乐之道。
但是我除了称念(相信)如来圣号的念佛外,并不知道其他的法门。我想说,这是获得净土往生的唯一道路。如果你们以为,或许我还知道其他更加有效和深奥的教导,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你们想听任何念佛以外的教法,我建议你们去寻访奈良或比叡山的大学者,仔细向他们请教如何往生极乐净土。
对我来说,我亲鸾,只听从良师法然上人,相信任何人只要念佛(或:信凭圣号),唯依一佛力得救。事实上,念佛之行会导我入净土,还是带我下地狱,我并不知道。
即使我因全心全意相信念佛,而不得不经历地狱的痛苦折磨,我也决不认为是受了良师法然上人的欺骗。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我智慧明达、意志坚定,能够行持其他苦行,并且能够理解那些高深的教理学问,那么我会后悔听了老师那些虚伪的言教,甚至会向教我念佛的这个人,投以谴责的眼神。
但是扪心自问,我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后悔,因为除了念佛,我任何修行都做不到。原本我就注定要以地狱的永火为最后的归宿。
如果阿弥陀如来的誓愿真实,释迦佛的教导就不会错误;如果释迦佛的教导正确,善导的注疏就不是妄语;如果善导的注疏可靠,则法然的教导不是虚言;如果法然的教导可信,那么我亲鸾,就不是在说无用的废话。
总之,这是我个人的信心。现在,信念佛与否,请你们自行抉择。
我们的老师亲鸾圣人这样说。
第三节
「如果善人尚且被救,更何况是恶人呢!」
但是人们通常的想法不同,说:「如果恶人尚且被救,更何况是善人呢!」他们的说法看似合理,但是这样的想法与阿弥陀如来慈悲本愿的用心并不相契。
这是因为那些为往生净土,修行善法提升自己的人,并未信凭如来的慈悲和力量。反之,那些放弃无谓的傲慢和自尊,谦卑地信赖如来的慈悲和力量的人,能够生到慈父为我们准备的,如来自身伟大功德成就的真实报土。
我们的内心深深浸透了烦恼与恶业,所行的善事,没有一件能令我们出离生死轮回的枷锁。有见于此,阿弥陀如来垂怜罪恶深重的我们,宣说以他力救度我们的慈悲本愿。因此,归顺如来慈悲勅命,服从他力的恶人,才是极乐国度的贵宾。
因此,我们的老师说:「如果善人尚且被救,更何况是恶人呢!」
第四节
佛陀的教法可区分为二门,其中,圣道门主张凭个人的努力达到开悟,净土门则教导唯依信凭阿弥陀如来获救。佛教对一切众生的慈悲,依此圣净二门显现不同。
圣道门的慈悲,是悲悯一切有情,同情并加以守护,令他们向着开悟之道前进。但是,唉!要如我们所愿地令他们得到灵性的利益是多么困难!
净土门的慈悲,不是以我们现生的努力,而是念佛往生后,被赐予强有力的慈悲,帮助我们实现以利他为自利的大满足。
在此生,不论我们的悲心如何深重,最后都必定以失败告终。因为我们再怎么努力,总有各种各样的逆缘来障碍。因此,对一切有情真实有力的慈悲,是先为自身的得救而念佛。
我们的老师,亲鸾圣人这样说。
第五节
我亲鸾,从不曾为逝去的父母,称念过一句名号。
我真挚地盼望在往生净土,与阿弥陀如来合一后的下一生,救助一切有情;因为一切有情,在过去世生死大海的相续轮回中,都曾是我的父母或兄弟姊妹。
如果依我自力做的善行能救助,我会很乐意为利益已故的亲眷而念佛,但事实上这非我的能力所及。
我请求你们,同朋们,抛弃自力作善的虚荣,随顺慈父的悲心和愿力,往生净土开悟。这样就能以神力救度四生六道的眷属,不论他们在哪一道受苦。
我们的老师,亲鸾圣人这样说。
注:四生:指胎生,卵生,湿生(从湿气中生),化生(无外部作用而自生)。
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
第六节
非常遗憾,在信仰阿弥陀如来并以报恩心称念圣号的徒众中,有相互争夺门下弟子的争端。
我亲鸾,没有弟子,是的,一个也没有。
如果同朋们是因我的教导而念佛,那么他们可以认为自己是我的弟子。但我如果称他们是「我的弟子」,那可就错了;因为他们行持念佛,是受如来的感动,而非我的教导。
一些因缘使我们相聚,另一些则令我们分离。一切顺其自然。然而有人争夺弟子,声称:背叛师长的人,即使念佛也无法得生净土。这是无法容忍的荒唐。
难道他们想取回别人的信心,当作是自己私有的吗?他们真是大错特错了!
信心,唯凭阿弥陀如来的慈悲获得。
因此,如果一个人真实顶戴了信心,他自然会感恩阿弥陀如来,也会感恩自己的老师。
我们的老师,亲鸾圣人这样说。
第七节
念佛,是自由(无所障碍)的大道。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天上和地下的神祇,都敬重那些坚定信凭如来的念佛人;没有恶魔能动摇加害他;没有外道导师能干扰障碍他的信心;罪业免于业报责罚;总之,没有任何功德能超越念佛。
(所以,念佛被称为自由或无所障碍的大道。)
我们的导师,亲鸾这样说。
译者附注:
日文原文为「念佛者无碍之一道」。「一道」,出自《华严经》。桂利劔老师解云:业道神严,因果法是必然。今非讲必然和自由的论理的论证。念佛的行者常和如来共步,大信心中体得大悲心故,即使于苦海亦能得大庆喜心,参如来行,加入悲智无限的活动。名号的不思议力,于行者身上亦不思议地流露出来。如来超越因果法,活跃于非因非果的绝对自由境(无碍一道)。念佛的行者亦为南无阿弥陀佛的主人,由佛力,信德自会显现于身。这是念佛者的无碍道(光明里的大自由)逍遥的风光。
圣人于「行卷」引用《华严经》,述言:「十方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道,指念佛的一道;无碍人,是诸佛如来。念佛者亦是无碍人。
第八节
念佛,换句话说,「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圣号」,不是行者善行或功德的标志。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名号本身就是最高的善行和功德,称念的行为不是出于礼敬者自身的意志,完全是如来他力的感召。
称念佛名者,完全是为阿弥陀佛的力量所感动,彻底从对自身功德的依赖中解脱出来。所以,念佛也被说为「非善行」,那就意味着,在称念者一方「无功德」。
我们的老师,亲鸾圣人这样说。
附:
桂利劔老师注:「行卷」曰:「称名则是最胜真妙正业,正业则是念佛,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正念(信心)也。」
念佛是南无阿弥陀佛。即使是终日称名,既不是自己的行,也不是自己所积的善。称名的当下是名号海,无自力心的念佛,当下是南无阿弥陀佛的独立。
莲如上人曰:「闻我等往生的体是南无阿弥陀佛。」
又曰:「信心的体是南无阿弥陀佛也。」
又曰:「信心,六字外绝无。」
圣人释曰:「归命(信心)者,本愿招唤之勅命(如来的呼唤声)也。」名号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力之外,没有我们的信心。念(信)佛的无量力功德者,实时入必定(其时已定是往生人)。应知念佛对行者而言,是非行非善。
「信卷」释大信海曰:「凡按大信海者,不简贵贱缁素,不谓男女老少,不问造罪多少,不论修行久近,非行非善、非顿非渐、非定非散、非正观非邪观、非有念非无念、非寻常非临终、非多念非一念,唯是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信乐也。喻如阿伽陀药能灭一切毒,如来誓愿药能灭智愚毒也。」此意甚深。
第九节
一位名唯圆的门徒(一般认为是此书的作者)曾问老师亲鸾圣人:「我虽然念佛,却生不起欢喜踊跃的心。而且,我并不渴望尽快往生净土。为什么会这样?」
亲鸾回答:「亲爱的唯圆,我也有过和你一样的困惑。在我看来,正因为你没有欢喜得手舞足蹈,你应该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已经因念佛而获救,必定生到净土。是内心的烦恼和罪业,压抑了你本该欢天喜地的心情。阿弥陀如来早已预知你的困惑,所以宣布,衪将解脱那些困于烦恼和罪业者的生死系缚。因此,当我们醒悟到慈悲的本愿,正是为邪倒罪恶、必有一死的我们,我们就会更加全然地将自己交付到如来手中。
因为我们尘俗的系缚和执爱,抑制了我们对净土的渴望,令我们一想到死就感觉不快,甚至稍有不适,就担心会死亡。我们如此彻底地为烦恼和执着挟迫,所以无量劫中已度过无数生的这个悲惨世界,我们仍不情愿离开;因为从未领略过净土世界的极乐,所以也不急于往生。
但是,当生死锁链断开,呼出最后一息的时候,尽管我们如何悲伤孤寂,不情愿离开这个世界,都将被接到净土。
阿弥陀佛的慈悲,格外怜悯那些被尘俗事物牢牢系缚,毫不希冀尽快往生真实报土的人。我们越是意识到自身的罪恶,越能信靠如来的大愿,安住于往生净土的确信。
如果我们能总是处在欢喜的巅峰,并且热切地向往尽快往生净土,那么我们反倒要大为担心,自己竟无应有的烦恼,也无罪业,如此一来,对自身被救度一事,感觉不那么确定了。」
我们的老师,亲鸾圣人这样说。
第十节
念佛教法不要求信者一方出离生死的发心和努力,唯舍弃自力,归阿弥陀佛不思议的他力,依佛方的意愿与恩德,得生真实报土。
这样说似乎不合理,但在表面的荒诞中,却有超越一切理性的真理。因为名号的真实超越形容,超越言说,超越理解。
我们的老师,亲鸾圣人这样说。
(以下章节被认为属第二部分)
多年前,亲鸾圣人在世时,许多门徒远从各自的藩国来到京都,只为能得到老师的直接指导。他们毫无保留地相信老师的教导,欢喜期盼着来生往生极乐净土。随着岁月推移,许许多多信者,不论老幼,跟随这些忠实的弟子们念佛。然而,可悲的是,听说在这些信众中,有人在散布一种完全不同于亲鸾圣人的新教义,这些我将尽力在后续的章节中加以揭露。
译者附注:
此节首句,日文原文直译是:「念佛以无义为义。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故。」无义为义,即舍自力归他力,无义(凡夫之计度),(此)为(如来之)义(计度)。
瑞劔老师此处的翻译,对原文在义理上作了详尽而明确的发挥。
兹再引桂利劔桂老师略注以作说明:
《和赞》(No.292·五五)云:
圣道门之人悉皆
自力之心持为本
他力不思议能入
无义为义得信知
此条劝信顺。法然上人给熊谷莲生房的书信亦谈到:「以无义为义,以无样为样。」《末灯钞》曰:「圣人说他力以无义为义。义者,计度(思议)之词也。行者的计度是自力,故云义也。他力者信乐本愿,往生必定,更无义也。」
如来满足大悲的真实(真实心)彻到行者的心中外,没有必得往生的金刚心。
计度是自力。
《末灯钞》曰:「称念余佛、菩萨,修行余善根,靠我身以自己的计度心,修饰身和意的乱心,想顺利地往生净土,此名自力也。」
第十一节
近来我听说,那些对亲鸾圣人的真实教义毫无了解的伪信徒们,接触一字不识的念佛人,用这样纠结的问题困扰他们:「同朋啊,你这样念佛,是因为相信阿弥陀佛的大誓愿,还是因为相信名号不思议的力量?」他们提出问题,又不说明誓愿和名号的关系,故意为难头脑简单的人。因此,我们有必要仔细地考虑此事,明确地了解什么才是亲鸾圣人的真实教义。
(在我们看来,这一异端是在谴责那些相信自身依名号不思议的力量获救,并以称念名号为自身善行和功德的证据的人。在他们自身,则认为自己信凭本愿,无需称念名号。但真理居于中道。)
阿弥陀佛的本愿和名号,不能割裂作互不相关的存在。为了圆满人的智慧无法思议的本愿,阿弥陀佛宣说易学易称的名号,宣称接引称念名号的人到他的真实报土。
因此,那些相信自己被如来大悲的本愿所救,出离生死的人,不是以他自己的力量,而是受阿弥陀佛的感发,称念名号,如佛所说,被接引到真实报土。
相信誓愿就是相信名号,二者本质上同一。
有人认为善行有助于往生,而恶行则会障碍。以这样的确信,为往生净土,他努力地累积各种善行功德。这是因为他不相信本愿,甚至把所行的念佛都当成自己的善行和功德。
此人不相信名号自身是最高的善行与功德。尽管他并未全然地相信阿弥陀佛的本愿,而以自力心称念名号,他也并不因此被屏除于如来的大慈悲之外,而会在下一生被接到化土,一段时间后,再被带入真实报土。
因为名号,行者称念之,当作自身的功德和修行,是阿弥陀佛为浅信者建立的方便誓愿,为了引导他们逐渐走向圆满的觉悟。即使是浅信,名号也与本愿紧密相联,它们融合为一,不能割裂。
第十二节
我听说,有人声称,不学习经论及相关注疏的人,即使念佛,往生极乐也不确定。这是多么荒唐的说法!
所有阐发阿弥陀佛他力救度真实之道的经典,都一致教导,不论是谁,信靠如来的誓愿并称扬赞叹其名号,下一生将获证佛果。但是经上从未说过为往生净土,要以学问为根本。
另一方面,对净土教真实渊源一无所知的人,为了正确领解阿弥陀佛誓愿的慈悲本怀,的确需要研究圣教经论。那些持异端见地者,尽管也从事经论注疏的钻研,仍然错解了大乘教典的根本教义,真是莫大的遗憾。
称念圣号本来是为了那些目不识丁,圣教经论连一行文字都不能理解的人准备的。因此,念佛(称念名号)称为「易行道」,即往生净土之教。圣道门的教法,教导怎样通过研究圣教经典修养心性,获得证悟,是为聪明才智之士设立,所以称之为「难行道」。
但是如我辈凡夫,与圣道门可谓毫不相干。亲鸾圣人在他的著作中明确地表示,如果念佛人研究圣教,只是以学问猎取世间的名誉和私利,他们来生是否能被迎到净土,实在令人疑虑。
现在,那些专修念佛的人常常与修难行圣道教以达到觉悟的人诤论,坚持主张自己的教义,宣称「我们的教派优越,你们的教派低级」。因为诤论,许多敌对者出现,随之也生起对佛陀善法的诽谤。因此,同朋们,请记住,公然赞叹我们的教法,事实上结果只是把自己,而不是他人,置于被诽谤和攻击的地位。
就算其他佛教宗派的门徒都来告知,念佛教法只是为那些无知之辈而设,所以很肤浅而且平庸,也不应和他们争论,而要平静地回答:
「你所说的或许是真的,但是我们这些无知无识之辈,除念佛教法外并不知道其他的救度之道;尽管被你们这样明智博学的人鄙视,对我们却是最好的教法。其他教法或许超胜我们所学,但是我们没有能力去修行。这就像是丢在猪面前的珍珠。不论这个教法是难是易,肤浅抑或深奥,都是佛适应众生的根机,为令众生解脱生死桎梏所作的最好的安排。因此请您不要用这样的争论烦扰我们。」
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响应,不以嗔恨心相对,他们中谁会粗鲁恶毒地把你们当敌人攻击呢?一定要记得,经典中有这样的真言:「争端起处,烦恼亦生。是故智者,远离诤论。」
亲鸾圣人常说:「释尊预言未来会有人信祂的教法,也会有人诽谤。现实中,其他佛教宗派的追随者藐视我们全心信仰的念佛教法,完全应验了这个预言。由此,你就能够更加信赖践行念佛之教往生净土的确定性。如果没有人轻视这个教法,我们反倒会疑惑为什么释尊的预言没有应验,对念佛教法的真实性也会有些不安吧。
但是请不要以为我希望念佛教法被诽谤,我只是说,释尊言及这个教法会有信者与谤者,是为了遣除我们对念佛的疑虑。」
在我看来,现在一些人研究圣教,是为了削尖他们的锋芒去征服那些小看念佛的人,或只是为了争论而争论。说真的,这样做没有任何益处。
应当尽最大的努力探求阿弥陀佛的本怀,以彻底领解如来的大悲誓愿,并教导那些对自身的往生没有信心的劣机,为他们开示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为救度一切众生,不论善恶净秽,有学无学。这样的人称为「学者」,才真是当之无愧。
那些恐吓依本愿念佛的淳朴信徒,说什么「若不学习经教,不能得救」的人,是佛陀的怨敌,悖逆圣教的恶徒。这些人不仅自身无法顶戴他力教法的真实信心,同时还造下误导他人的大罪。要警惕那些违反我们的本师亲鸾圣人教导的人,也要悲悯他们,因为他们的信仰背离了如来慈父的本愿。
第十三节
我听说,有人主张,那些竟敢倚仗阿弥陀佛誓愿不思议的慈悲而造罪业的人,不得往生真实报土。
这也是异端的见地。
因为他们事实上并未彻底相信阿弥陀佛的大愿,也不了解业力的法则。
根据业力的法则,我们内心的善念,缘起于过去世的善业,恶念则缘于过去世的恶业。
亲鸾圣人常言:「要记住,如果不是宿业感召,我们无法造下哪怕如发尖微尘般细小的罪恶。」
他有一次问门徒唯圆:「亲爱的唯圆,不论我对你说什么,你都信受无疑吗?」
「是的,敬爱的师父!」唯圆应道。
「那么,好,」大师说,「我要求你做什么,你都愿意吗?」
「是的,愿意。」唯圆恭敬回复。
于是大师说:「假如我宣称,你去谋杀一千人,就能往生净土。你会去做吗?」唯圆迟疑地回答:「尽管是本师的教命,可是我想我连一个人也杀不了。」
大师反问:「你刚才不是说,不论我要求什么,你都愿意做吗?」
「现在你明白了,亲爱的唯圆,如果我们做事都能随心所欲,当被告知这样做是为了往生净土,我们大概会毫不犹豫地去杀一千个人。
「但是我们连一个人都杀不了,不是因为我们太善良做不了恶事,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感召这一行为的业。
「但是,如果宿业成熟,即使违背意愿,我们也很有可能去杀害百人,甚至千人。」
亲爱的同朋们,从大师的评论,我们能学到什么功课呢?
他意在指示我们,那些视自身的善恶业对往生有所助碍的人,并未意识到,他们得救,唯一依靠如来不思议的本愿力,与他们个人的本性是善是恶无关。以前曾有门徒错解信心,认为既然如来的誓愿特别怜悯恶人,人要故意造恶才会被迎到净土。
听到这一错误观念在散播,我们的老师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就算有灵验的解药,人也不应该服毒。
他这样说,并不意谓着罪恶会成为往生的障碍,只是为了破除这一邪见。
如果信本愿必须严持戒律,无力持戒的我们,如何能解脱生死呢?
但是事实是,即使像我们这样无助的众生,唯依信凭本愿,都能得救。
当我们领悟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放下自我,随顺如来的心意。
不过,这并非让我们放纵恶行;造恶,是因为有相应的业。
有一次,老师说:「有捕渔为生的人,有射猎为生的人,有人经商,有人务农,他们都一样,为自身的业力所迫从事不同的行业。」
然而,现在流行的看法是,那些能够为了来生而舍弃今生福报的善人,才有资格修行念佛。
有时也能看到在聚会所的门前挂上告示,说那些有如此如此行径的人,不允许进入会所。
这该是那些以善良、智慧、虔诚的外表掩盖自己卑鄙可耻用心者的把戏。
又,信如来誓愿不思议的慈悲同时还会造罪,有时会见到对此事的严厉批评。
但是造罪并非出于我们的自愿,而是依于我们过去生的业。
因此,我们应把所有的行为,不论善恶,都交给因果业力的法则;往生则全然信凭本愿;这就是「他力救度」。
圣觉法印在《唯信钞》一书中说:「担忧自己背负的罪恶太重,不能进入极乐国土,那请问:‘你认为阿弥陀佛要强大到什么程度,才救得到我们?’
「要知道,你的担忧,是因为未能彻底地了解他力的威神功德。」
所以我恳请同朋们,为业力所迫造下罪业的时候,不要害怕,唯有敬信任何罪恶也不能障碍的不思议本愿力。
由此你的信心能坚固决定。
假如一个人要彻底解脱烦恼和罪恶之后,才能信本愿,那他已不再为恶业烦扰了。
但是,如果一个人已经完全解脱了烦恼和罪业,他已不再是凡夫,而是佛!
对一尊佛,阿弥陀佛五劫思惟成就的救度之力,是用不上的。
那些警告我们,不要倚仗本愿,有恃无恐造恶的批评者,自身也是满满的烦恼和恶业,实际行为邪僻。
他们不也是仗着本愿在造恶吗?
谁能说清怎样的罪恶应予谴责,怎样的罪恶值得同情呢?
总之,倚仗阿弥陀佛不思议的慈悲,有恃无恐地造恶者,不得往生净土的说法,看似有理,实则粗陋。
第十四节
有人说:「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一声,能消尽八十亿劫以来生死轮回的重罪,因此应当努力重复称念名号。」
这一异端见地,来自对《观无量寿经》中文句的误解。
经文的意义简言之如下:
「造下十恶与五逆重罪,从未听闻过殊胜正法,不曾念佛一声的人,在临终时第一次遇到善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称念一声圣号,就能消尽八十亿劫以来入生死轮回的重罪;若他连续称念十声,消尽八百亿劫生死轮回之罪,得以往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无量功德的汇聚,能彻底斩断罪业的锁链,自不待言。
然而经文的意思,并不是称念名号越多,消除的罪业越多。
经文只是以念佛的数量,表明五逆罪较之十恶更为严重。
如果他们忽视经文的真意,鼓励为了灭罪而念佛,他们所持的信心,就与我们的大相径庭。
我们所信的是,受如来无量光明长时的照育,心光破晓之时,我们就被赐予金刚不坏的信心,得入正定聚;当此生终了,即被迎入净土,一切罪业恶行都被消除,而获得圆满的证悟。
若不是如来本愿的恩德,像我们这样痛苦的罪人,如何能够逃出生死呢?当我们仔细思量此事,为由衷报谢他力的广大慈悲,唯有尽此一生念佛。
相信每称念一声名号都在灭罪的人,是想自行念佛往生。
但是要知道,我们活着的每一刻,心念中除了烦恼没有其他,将我们紧锁在生死轮回之链中;
因此,依这一信条,为了实现自身的往生,我们不得不于一切时称念圣号直至临终,以赎回一切时中所造的罪。
然而,或因病苦,或因宿业所感不可避免的其他原因,临终者心智不能安宁,难以念佛。
如果命终之时不能念佛,当时所造的罪就无从抵消;
若罪未消,我们如何能出离生死,往生极乐呢?
亲爱的同朋们,信靠如来坚固亲切的本愿,抛开空洞的尝试、无益的努力,如来慈父会接引我们到无限永恒的光明世界。
即使临终时遭遇不测,罪业所障使我们无法念佛,也无疑无虑地被迎入无量寿的世界。
当一切顺遂时,你可以满心喜悦地沈浸在念佛中,欢喜着生到净土证无上觉的时节将近,愈加信凭如来的可靠,感恩如来的大悲。
反之,单单依靠称名以求消除罪业的人,其实是依靠自力。
他们祈求临终能以平静的心称念名号,究其实,他们并不相信他力,不知道他力摄受一切众生入无量寿的世界,无需众生丝毫的劳作。
第十五节
有人说,即使是烦恼罪业满身的人,一信如来及称名号,现生就可达到圆满的证悟。
但同朋们,我不得不说,此说太过荒唐,甚至不能视为非净土教。
现身证悟佛果,是真言秘教(真言宗)修学者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必须完成三种密行。
具体内容如何?
其一,是秘密行(身密),即模仿毗卢遮那佛,亦名大日如来的身姿和手印;
其二,是秘密语(口密),即称念据信有不思议神力的真言曼陀罗;
其三,秘密念(意密),即冥想大日如来。
另外,天台教(天台宗)依《法华经》的教义建立;
此经也称《莲华经》,被称为开悟(无上圆满的智慧)的唯一舟车(一乘),教导我们净化六种感官(即眼,耳,鼻,舌,身和意),可以获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与思维的神通力。
为达此目的,据说必须完成四安乐行:
首先,我们应当举止贤善,居处安适。
其次,避免一切口业过失。
第三,避免一切意业之恶。
第四,过慈悲的生活。
现身证得佛果与清净六根,分别为真言与天台教所倡导,属难行道,唯有睿智良善、能入深禅定的人方可修行。
与此相反,净土教法(净土宗)的目标是来生证悟。
其教义是,如来誓愿以不思议威神力救度一切有情,众生依此恩德,而不是以个人的精进,往生至净土证悟佛果。
因此称之为救度劣懦凡夫的易行道,或超越善恶的往生法。
亲爱的同朋们,要努力地了解难易二道,明确地分判这佛教的两大门类。二者不可混淆。
事实上,任何人要在此生依靠自力消尽烦恼和罪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使出家修行的僧侣,依真言或天台的教义修难行苦行,祈求生往阿弥陀如来的净土,证得圆满的觉悟或无上的智慧,尚且无望。
何况我们这样,意志薄弱无法持戒,也欠缺高深智慧的人,如何能做到!
庆幸的是,如来已备好大愿船,渡我们越过生死的难度海。
一到净土的彼岸,烦恼乌云散尽,觉悟的宝珠显耀荣光。
我们与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合一,被赐予大悲,为救度法界一切有情而勤心劳作。
这是我们期望往生净土后获得的圆满证悟。
请问那些坚持认为自己能在今生圆满证悟的人:
能否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为利益大众,在教导圣道真理时示现三十二种完美的形相,及八十种相应的优越特征?
或应受教者的需要,展现种种形态的变化?
如果能,他们的想法就是对的。
但是啊!这种事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能力。
我们的老师亲鸾圣人,在《和赞》中说:
当我们对如来的信心明确决定,
如金刚石般坚固和持久
如来的心光即摄我们为一
令我们永脱生死的锁链
我们信心决定时,即为佛的光明所摄取,永离六道轮回。
这一信心的成就,似乎被异见者误当作开悟了。
亲鸾圣人《和赞》中的教导,他们未正确领解,多么遗憾!
老师常说:「真实净土教(净土真宗)的教义是,现生必须信如来本愿,往生净土即证无上觉。」
这是我从老师亲鸾圣人那里听闻的。
*译注:《和赞》(高僧和赞No.195·七七)曰:
「金刚坚固之信心
待得成就决定时
弥陀之心光摄护
永离生死得解脱」
第十六节
有人说,信如来且称名号的人,每次发怒,或犯下恶行,或与法友争执,都要主动回心忏悔。
如果他们认为是依忏悔灭罪而获救,意味着他们是以自力的功德灭罪,而不是依如来的誓愿。
事实上,一向专修念佛的人一生中回心忏悔只有一次。
此处的「回心」一词,是指听闻阿弥陀佛的本愿与救度众生的不思议威神力,为往生净土,决定回转从前信凭自力的惯习,全心信凭佛方。
回心是念佛者信仰生活的新生,但这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如来智慧在行者心中或隐或显的运作。
如果像那些异端所说,为往生净土,必须每天从早到晚忏悔所造下的罪业,我们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
人的生命脆弱,出息不待入息,或许我们的生命在忏悔罪业,或者变得谦卑之前,就已结束。
这样我们就无法往生净土;
而阿弥陀佛摄取不舍,令我们得生净土的本愿,也就落空。
那些人宣称自己全心信凭佛力,内心深处却认为,尽管如来的誓愿是偏为恶人,但其实善良正直的人才会在净土受到由衷的欢迎;出于怀疑和恐惧,他们不愿全然信凭他力。
他们只能被引入化土,而不是真实报土,眞是遗憾!
一旦信心决定,就能生往净土,所依靠的,不是个人的努力,而是如来的恩德。
每当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就注目佛方,忆念他力的无尽恩德。
这样,自然也会被赐予柔软谦卑的心。
为了获得往生,不需刻意显出善良正直的样子,而应时时忆念如来的无尽恩德,念佛自然会随之出来。
「自然」一词,意味着不需我们丝毫的努力。
换句话说,「自然」即是他力。
据说有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否认「自然」的真实意义,想给出别的解释。真是愚昧!
第十七节
有人说往生化土者最后堕地狱,不得往生真实的极乐报土。
在圣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吗?
这样的论调居然出自某些假冒的学者,令人遗憾之极!
我很怀疑他们是否真的了解圣典的教导。
我们所受的教导是:对如来没有真实信心而称名念佛的行者,因怀疑本愿而生到化土,待他们在化土中偿还怀疑本愿的罪,就被带入真实报土,获证无上觉。
极少有人能够直入报土,因为真实的信者希有。
但是生到化土或边地疑城的人众多,因为他们称念名号时心怀疑惧。
因此,那些异见者就说往生边地的人,其实是在指控如来不真实,应该受到谴责,且注定要堕入地狱。
第十八节
又有说法,说是在净土成佛时,所成佛的大小,由他在佛法上布施的多少和价值的高低来决定。
这一观念,是为了讨好施主,荒唐之极,无话可说。
首先,佛「身」没有大小的局限。
阿弥陀佛这位极乐教主,《观无量寿经》中描述了祂特定的身量,但这无法以世间的任何事物相比。
阿弥陀佛就是这样显现其化身让人知道祂的存在。
真正的佛「身」,与真如为一,无形(方或圆),无量(长或短),无色(如青、黄、赤、白、黑),这样一来,我们如何谈论其形体的大或小呢?
我们成佛时,身体也是如此。
有时,在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忆念观察时,会见到「化身」,如《大集经》所说,「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
或许因为曲解此处的经义,异见者就此有错误的观念,认为生到净土后所成的佛,根据其布施的多少和价值,而有形体的大小。
其次,为自身往生而捐赠财物,称为檀波罗密,即布施(六波罗密之一)。
但在净土教法,布施无助于往生。
如果对阿弥陀佛缺乏信心,就算于佛坛大行供奉,或对上师慷慨布施,都不能生到净土。
然而,若随顺他力,至心信凭如来,虽贫困到无力布施一张纸、半文钱,依佛本愿得生净土。
总之,看来这些异端是为了满足世俗财富的贪欲,以佛教的名义恐吓信众。
结文
以上所述并驳正的种种异端见解,皆是信心偏差所致。
当亲鸾的恩师法然上人在世时,有众多门徒。他们大多自以为是地曲解老师的教诲,只有极少数人有相同的真实信心。
有一天亲鸾与御同朋们就此发生争论。
他说:「善信(亲鸾别号)所顶戴的信心,与我们的老师相同。」
势观房、念佛房和其他同朋,认为亲鸾的话极为荒唐非理,一致否认说,「你善信不过是弟子,哪有德行资格与师父同一信心呢?」
亲鸾回答:「若是我说自己的智慧学识与师父相同,这当然是傲慢,大错特错。但是在信心,老师和我完全一致,都相信我们是依阿弥陀佛的慈悲和力量得救。」
然而他的同朋们坚持己见,不断地责备亲鸾,说:「怎么可能?」
最后,问题提交到法然上人前,以决定是非对错。
对此,法然上人宣告:「我源空(法然上人别号)所持的信心,是阿弥陀如来所赐,善信房(亲鸾)的信心亦如是;所以他的信心与我的信心相同。很遗憾,那些和我信心不同的人,很难有希望生到我死后将往生的净土。」
回忆起老师自述的这段往事,我担心的是,当时在亲鸾圣人教导下一向专念的门徒们,其中有些人领受的信心,与老师并不一致。
以上所说,不过是老生常谈。
但考虑再三,我认为以书卷的方式写下是妥当的。
我已是迟暮之年,生命飞逝,如枯草上的一滴露珠,不知何时就会消失。
只要我还活着,我会尽力解决同朋信众的问题,告诉他们我从亲鸾圣人那里受到的教导。
但是,一想到闭眼之后,亲鸾的御同朋们处在这样混乱的局面,深为悲叹。
这就是我写下这部书钞的缘由。
亲爱的同朋们,当持有上述异见的人要引诱你走上歧途的时候,我建议你去仔细拜读亲鸾圣人亲切地视同己心的圣教。
一般而言,一切经中包括了随缘方便的教化,和真实纯正的教导。唯有依亲鸾圣人的读经眼,我们才能分辨教法的不同,领受真实,舍离方便。
这样做时,应当谨慎不要错解了经典的真义。
于此,我从经典中摘录了一些重要的法文,附在书后,作为真实信心的标准。亲鸾圣人常这样表白他的心情:「深深省察后发现,阿弥陀如来经历五劫长久思惟,宣说慈悲本愿,不是为了别人,正是为了我亲鸾。救我出罪业苦报轮回,如来的大恩多么尊贵!」
现在想起恩师的话,正与善导大师(亲鸾圣人视为前辈的七位高僧中的第五位)的名言完全一致:「我们应当觉悟到自己只是充满罪恶的凡夫,在生死海上漂浮。从极为久远的过去,我们就一直轮回转生于不同的生命境界,毫无脱离的办法。」(「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亲鸾圣人有感于此,努力想要从幻梦中唤醒我们,令我们自觉于自身的罪业,和如来的慈悲。
事实上,我们经常谈论的,不是如来的慈悲恩惠,而是自身的善恶业。
有鉴于此,亲鸾圣人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两个词的真实意义,我完全不知道。如果我能像阿弥陀如来那样如实地了知,才能说知道什么是善;同样,我可以说知道什么是恶,如果我像阿弥陀佛了解得那样彻底。但是,我们身为纠结于烦恼罪业的凡夫,又身处火宅的世界,受制于生死的法则;所以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徒劳无益,虚假不实;唯有念佛,相续称念(或赞叹)如来的圣号,以报谢祂的无尽大悲。」
如亲鸾圣人断言,实际上人人都在互相欺骗。
其中最可悲的是,当修行念佛的人就顶戴的信心交流答问,或指导他人时,有人提出错误的教言,谎称是出自亲鸾圣人的个别指导,企图就此平息反对意见,在讨论中占上风。
因此,要小心这些错误,拣别真实教法与异端。
上文所述,不是我个人的私见。
由于我的无知,无法圆满地诠释经典,理解其深邃的教义。
因此,在我的论述中,无疑会有错谬之处。
此处所记,仅是我忆起的圣人见解的百分之一。
我非常遗憾地看到,一些人虽有幸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却因错误的信心,注定不能直生真实报土,只能停留在边地。
为了同朋们能顶戴同一信心,我以悲哀的心情写成此书,名之为「叹异钞」,意思是,「为悲叹异说写成的书钞」。
希望不要随意向他人出示。
《叹异钞》 全书终
-----------------------------------------------------------------------------------------